《經方例釋》~ 經方例釋中 (23)
經方例釋中 (23)
1. 經方例釋中
《外臺》載此方,並與《玉函》同,獨芒硝二合為異。云:或作半夏二十銖,芒硝二兩,是別本。《外臺》芒硝亦同《玉函》也。孫奇校曰:出《玉函經》一方,芒硝三合,桑螵蛸五枚,大黃四分,煮取一升半,溫服五合,微下愈。本云柴胡湯,再服以解外,取愈(一方取愈一方當作取餘一分)外加芒硝、大黃、桑螵蛸是也。孫此校甚精,惟大黃四分,於今《玉函》止得四分之一為異。
然柴胡君藥尚止二兩,則大黃自當減半。孫所據《玉函》系善本,較今何義門刊本為長。
柴胡加芒硝大黃桑螵蛸湯方(《玉函經》)
柴胡(二兩,當有十六銖三字),黃芩,人參,甘草,生薑(各十八銖,當云各一兩,甘草十六銖),半夏(五枚),大棗(四枚),芒硝(三合),大黃(四分),桑螵蛸(五枚)
上前七味,以水四升,煮取二升,去滓,下芒硝、大黃、桑螵蛸,煮取一升半,去滓,溫服五合,微下即愈。本方柴胡湯,再服以解其外,餘一服,加芒硝、大黃、桑螵蛸。(本上當有一字。本方二字,當從《外臺》。孫校作本云餘一服三字,《外臺》作一方,《外》方字即分字之誤,餘一份即餘一服之謂,外字屬下讀。)
〔案〕此柴胡加芒硝湯,復加大黃、桑螵蛸也。方中諸藥各具分兩,既不同小柴胡湯,原方又不同柴胡加芒硝湯。本方於諸加法方為別,是一法,蓋古人用方,皆無一定分兩,當是臨症酌奪耳。仲景三書,經方雖俱註定分兩,當亦是專取其症之宜用是分兩者也。若症減,則分兩亦當減,理固如是。
觀仲景之用桂枝湯,或加桂為五兩,或倍芍為六兩,或加芍、姜為各四兩,或去其一味為四味,或加一味為六味,其大方如小柴胡、小青龍、真武、理中、通脈諸方,俱有加減,是藥味且可多之少之,況分兩乎?觀於此方,蓋益信矣。經云:煮取一升半,溫服五合,是分三服也。
而云本方柴胡湯,再服以解其外,餘一服加芒硝、大黃、桑螵蛸,是於三服中,分前二服,照原方柴胡八兩,以下諸藥之在柴胡者後,一服始入三味,於去滓,煮取二升之藥中,再煮取一升半,仍分三服也。且本方以下二句,即《傷寒論》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,復以柴胡加芒硝湯之別法,非別有柴胡加芒硝、大黃、桑螵蛸湯症也。故《玉函》有方無論耳。
此症胸脅滿而嘔,微利,則小便不利,可知利不可止,而小便不利,則當通桑螵蛸溫養腎水,於小便利者能止之,如《千金翼》以桑螵蛸一味,治婦人遺尿是也。於小便不利者能利之,如《聖惠》以此味合黃芩,治小便不通。《產書》以一味,治婦人轉胞,小便不通,及此經是也。
《聖惠》螵、芩同用取此。《本經》桑螵蛸鹹甘平,主傷中疝瘕、陰萎、益精生子,女子血閉,腰痛,通五淋,利小便水道,此經所本也。而利小便者,宗之《別錄》治遺尿。甄權止小便利,此《千金翼》所本也,而止小便者。宗之要之,不利為澀,利者為虛,惟溫養腎氣者,能使澀者潤而利,利者煖而節也。
白話文:
《經方例釋中》
本書記載此方,與《玉函經》記載的方子大致相同,只有芒硝用量不同。《外臺秘要》中記載芒硝用量為二合,而另一版本則記載半夏用量為二十銖,芒硝用量為二兩。但《外臺秘要》中芒硝用量與《玉函經》一致。孫奇校注說:這是出自《玉函經》的一個方子,其中芒硝三合,桑螵蛸五枚,大黃四分,先煎煮到一升半,溫服五合,輕微瀉下即可痊癒。原方是柴胡湯,再服用一次以解除外在症狀,即可痊癒。(有一個版本寫作「取餘一分」,應作「取愈一分」。)額外添加芒硝、大黃、桑螵蛸就是這個意思。孫奇的校注非常精確,只是大黃用量為四分,與現在《玉函經》版本中記載的四分之一略有不同。
然而,柴胡作為君藥,用量只有二兩,那麼大黃的用量自然應該減半。孫奇所據的《玉函經》是善本,比現在何義門刊本要完整。
柴胡加芒硝大黃桑螵蛸湯方(《玉函經》)
柴胡(二兩,應為十六銖),黃芩,人參,甘草,生薑(各十八銖,應為各一兩,甘草十六銖),半夏(五枚),大棗(四枚),芒硝(三合),大黃(四分),桑螵蛸(五枚)
以上七味藥材,用四升水煎煮到二升,去渣,加入芒硝、大黃、桑螵蛸,再煎煮到一升半,去渣,溫服五合,輕微瀉下即可痊癒。此方為柴胡湯的加味方,再服用一次以解除外在症狀,最後一次服用再加入芒硝、大黃、桑螵蛸。(原文在此處可能缺字。「本方二字,當從《外臺》」一句,應理解為方劑名稱「本方」二字,應參照《外臺秘要》。孫校注將「餘一服」三字改作「一方」,《外臺秘要》作「一方」,「方」字應是「分」字之誤,意即「餘一分」也就是「餘一服」的意思,而「外」字應讀作下聲。)
〔案〕此方為柴胡加芒硝湯,又增加了大黃、桑螵蛸。方中各藥材用量都有明確規定,既不同於小柴胡湯,也與原來的柴胡加芒硝湯不同。此方與其他加味方有所區別,自成一法。古代用藥,用量並無固定標準,應根據病情斟酌加減。仲景的三部醫書,經方雖然都註明了用量,但也只是針對特定病症而定的。若病情減輕,藥量也應相應減少,道理就在於此。
觀察仲景運用桂枝湯的例子,有時加桂枝至五兩,有時加芍藥至六兩,有時加芍藥、生薑各四兩,有時減去一味藥變成四味藥,有時增加一味藥變成六味藥。像小柴胡湯、小青龍湯、真武湯、理中湯、通脈四逆湯等大方劑,也都加減不同,藥味可以增減,何況藥量呢?從此方來看,更加證明了這一點。經文中說:「煮取一升半,溫服五合」,是分三次服用。
文中提到「本方柴胡湯,再服以解其外,餘一服加芒硝、大黃、桑螵蛸」,是指三次服用中,前兩次服用原方柴胡八兩,以及其他藥材,最後一次服用才加入三味藥。也就是在煎煮到二升後去渣,再煎煮到一升半,仍然分三次服用。而且此方最後兩句,也就是《傷寒論》中先用小柴胡湯解除外在症狀,再用柴胡加芒硝湯的另一種方法,並不是另有柴胡加芒硝、大黃、桑螵蛸湯的特定病症。因此,《玉函經》中收錄此方,也無可厚非。
此症表現為胸脅滿悶並嘔吐,輕微腹瀉,小便不利,可知瀉下不可過度,而小便不利,則應通利,桑螵蛸溫養腎水,對於小便通利者能止瀉,就像《千金翼方》用桑螵蛸單味藥治療婦女遺尿一樣。對於小便不利者則能通利,就像《聖濟總錄》用桑螵蛸與黃芩一起治療小便不通一樣。《產乳集》用桑螵蛸單味藥治療婦女子宮下垂,小便不通,與此經方相同。
《聖濟總錄》中桑螵蛸與黃芩同用,就是取自此意。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桑螵蛸味鹹甘,性平,主治傷中、疝氣、積聚、陽痿、益精生子,治療女子血閉、腰痛,通五淋,利小便水道,此經方就是以此為本。而利小便方面,則參考《名醫別錄》治療遺尿的記載。甄權認為桑螵蛸能止小便過於通利,此為《千金翼方》所本,而止小便方面,則應以此為準則。總之,小便不利為澀,通利為虛,只有溫養腎氣,才能使澀者潤而通利,通利者溫煦而節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