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方例釋》~ 經方例釋中 (24)

回本書目錄

經方例釋中 (24)

1. 經方例釋中

鱉甲煎丸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治久瘧不差,結為癥瘕。

鱉甲(十二分,炙,如此大劑,主藥太少,當從《千金》作十二片),赤硝(十二分),柴胡,蜣螂(熬,各六分),芍藥,牡丹(去心),䗪蟲(熬,各五分),蜂巢(四分,炙),烏扇(燒),黃芩,鼠婦(熬),乾薑,大黃,桂枝,石葦(去毛),厚朴,紫葳,阿膠(各三分),瞿麥,桃仁(各二分),葶藶(熬),半夏(洗),人參(各一分,《千金》無鼠婦、赤硝,有海藻三分,大戟一分,虻蟲三分,義長。)

上二十三味,為末,取鍛灶下灰一斗,清酒一斛五斗,漬灰,候酒盡一半當是鬥字之誤,著鱉甲於中,煮令泛(泛字無義,當從《千金》作令爛泯泯)爛如膠漆,絞取汁,內諸藥,煎為丸,如梧子大,未食(二字《千金》改)服七丸,日三服。蘇頌稱此為大鱉甲丸。

〔案〕此小柴胡去甘、薑、棗三味,合桂枝茯苓丸,去苓加諸藥也。煅灶灰,本草主癥瘕堅積,去邪惡氣。陶注:即今鍛鐵灶中灰爾,兼得鐵力,以療暴癥,大有效,本方所用即是也。《證類》以百草霜當之,然百草霜《圖經》謂:即灶額上墨。今人多取鐺下墨用之,雖無定說,要非鍛灶灰也。

《衛生寶鑑》云:凡鱉甲,以煅灶灰一斗,酒五升,浸一夜,煮令爛如膠漆用佳。桑柴灰尤妙,然則此方,用煅灶灰者,為煮鱉甲設《寶鑑》酒五升太少,當有脫字。紫葳、瞿麥並列,根、子俱用也。非如《唐本草》以紫葳為凌霄華,亦非如近人以紫葳為鼠尾草。《聖濟·三十五》名此為鱉肉煎丸,鱉甲作生鱉肉半斤,治如食法。

《聖惠》亦以鱉肉,酒煮治痃癖積塊。但李九華云:鱉肉主聚,鱉甲主散,自當用甲為是。《肘後》以酒調鱉甲末,治老瘧取此。《脈經》謂:治瘧之法,但得虛其津液,故本方多用發汗,利小便之藥。余自咸豐三年秋,病瘧後得大聚,至光緒四年未消,中歷廿餘載,遍檢方書治積之方,無過此方之純。

余於已正未末,及臨臥分三服,每服照此加三粒為十粒,輒至次早,食下擱住不行,余思其故,乃臨臥時服丸,即臥丸,即停留上焦,剝削上焦陽氣,積久陽虛,故食不下也。余兩服,即於食無妨者,以晝日行動,藥即直趨下焦病所耳。後裁去臨臥時一服,次早食漸下,其已未兩服,偶遇食遲,即覺腹中攻動有性,若次早服之,即無此性,為食所雜故也。方下未食兩字有以也。

服古方須知節度,故附記於此。

王不留行散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治金瘡。

王不留行(十分,八月八日採),蒴藋細葉(十分,七月七日採),桑東南根白皮(十一分,三月三日採),甘草(十分),川椒(三分,除目及閉口,炒去汗),乾薑(二分),厚朴(二分),黃芩(二分),芍藥(二分,甘草十分,十乃六之剝文。《綱目》作八分,八亦六之剝文。

白話文:

經方例釋中

鱉甲煎丸方,治療久治不癒的瘧疾,導致形成癥瘕(腹部腫塊)。

方劑組成:鱉甲(十二分,炙烤),赤硝(十二分),柴胡(六分),蜣螂(六分,熬製),芍藥(五分),牡丹皮(五分,去心),䗪蟲(五分,熬製),蜂巢(四分,炙烤),烏扇(燒焦),黃芩(三分),鼠婦(三分,熬製),乾薑(三分),大黃(三分),桂枝(三分),石葦(三分,去毛),厚朴(三分),紫葳(三分),阿膠(三分),瞿麥(二分),桃仁(二分),葶藶(二分,熬製),半夏(一分,洗淨),人參(一分)。(註:與《千金方》記載略有出入,《千金方》中無鼠婦、赤硝,但有海藻三分,大戟一分,虻蟲三分。)

製法:將以上二十三味藥材研磨成粉末。取鍛造爐灶下的灰一斗,清酒一斛五斗,將灰浸泡在酒中,待酒量減少一半後(疑似原文錯誤,應為一斗),放入鱉甲,煮至爛熟如膠漆狀,絞取汁液,加入藥粉,煎熬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。

用法:飯前服用七丸,一日三次。蘇頌稱此方為大鱉甲丸。

方劑分析:此方去掉了小柴胡湯中的甘草、生薑、大棗三味藥,並加入了桂枝茯苓丸中的部分藥物,去掉了茯苓,又增加了其他藥物。鍛造爐灶下的灰,古籍記載具有治療癥瘕堅積、驅除邪惡之氣的作用。陶弘景注釋說,這是指現在鍛鐵爐灶中的灰,兼具鐵的功效,治療暴發性癥瘕效果顯著。本方所用即為此物。《證類本草》以百草霜代替,但百草霜是指灶膛上的煤灰,今人多用鍋底的煤灰代替,用法並無定論,但與鍛造爐灶下的灰不同。

《衛生寶鑑》記載:鱉甲宜用鍛造爐灶下的灰一斗,酒五升浸泡一夜,煮至爛熟如膠漆狀效果最佳。用桑柴灰效果更佳。此方用煅灶灰是為了煮鱉甲,而《寶鑑》中所用的酒量五升過少,可能有所遺漏。紫葳、瞿麥兩種藥物,根、子均可使用。這與《唐本草》中將紫葳作凌霄花,以及近人將紫葳作鼠尾草的說法不同。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五將此方命名為鱉肉煎丸,用生鱉肉半斤代替鱉甲,製法與食法相同。《聖惠方》也用鱉肉加酒煮,治療痃癖積塊。但李九華認為,鱉肉具有聚集的作用,鱉甲具有散結的作用,因此應該使用鱉甲。 《肘後方》用酒調和鱉甲粉末治療久瘧,與此方有異曲同工之妙。《脈經》認為,治療瘧疾的方法,只要能夠耗散體內津液即可,因此本方使用了許多發汗利尿的藥物。

個人經驗:咸豐三年秋,本人患瘧疾後出現腹部腫塊,直到光緒四年仍未消退,前後二十餘年,遍查方書,治療積塊的方劑,沒有比此方更為純粹有效的。我曾於正午、未時、睡前三次服用,每次服用按原方劑量加三粒,共十粒,結果次日早晨,飲食停滯,不能消化。我思考原因,發現睡前服藥,藥丸滯留在上焦,損耗上焦陽氣,久而久之陽氣虛弱,所以飲食不消化。我改為只服用兩次,飯後服用,則飲食無礙,藥物直接到達下焦病灶。後來,我取消了睡前服用藥丸,次日早晨飲食逐漸恢復正常。午時、未時服用,偶爾遇到飲食延遲,則會感覺腹部有衝動感,如果次日早晨服用,則不會有這種感覺,這是因為食物影響所致。方劑中“未食”二字,正說明了這個道理。

服用古方必須注意劑量和時間,故在此記錄個人經驗。

王不留行散方,治療金瘡(外傷)。

方劑組成:王不留行(十分,八月八日採集),蒴藋細葉(十分,七月七日採集),桑樹東南方向根部的白皮(十一分,三月三日採集),甘草(十分),川椒(三分,去除雜質,炒去汗水),乾薑(二分),厚朴(二分),黃芩(二分),芍藥(二分)。(註:甘草十分,可能是抄寫錯誤,古籍中也有作八分的記載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