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方例釋》~ 經方例釋中 (18)
經方例釋中 (18)
1. 經方例釋中
四逆散方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),治四逆。
甘草(炙),柴胡,芍藥,枳實(炙,各十分,當云二兩十二銖)
上四味,搗篩(二字從成本補)為散,白飲和,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咳者,加五味子、乾薑各五分,並主下利(《玉函》作久痢);悸者,加桂枝五分;小便不利者,加茯苓五分;腹中痛者,加附子一枚,炮令拆;泄痢下重者,先以水五升,煮薤白三升,取三升,去滓,以散三方寸匕,內湯中,煮取一升半,分溫再服。
〔成注〕熱淫於內,治以甘苦,以酸收之,以苦發之。枳實、甘草之苦甘,以泄裡熱,芍藥之酸,以收陰氣,柴胡之苦,以發表熱。肺寒氣逆則咳,五味子之酸,收熱氣;乾薑之辛,散肺寒。並主下痢者,肺與大腸為表裡,上咳下痢,治則頗同。悸者,氣虛而不能通行,心下築築然悸動也。
桂,猶圭也。引導陽氣,若執以使。茯苓味甘而淡,用以滲泄。裡虛遇邪則痛,加附子以補虛。泄痢下重者,下焦氣滯也,加薤白以泄氣滯。
〔泉案〕四逆散,治寒濕痹於胸中,上焦不開致成四逆者,故多用盪滌破積之藥,四味半皆苦寒者,經曰攻裡不遠寒是也。成氏謂:熱邪傳入少陰,果爾,則加減法中,何以反用薑、附、桂、薤等熱物耶?其誤明矣。此方之制,截取大柴胡之半,加甘草為之。以腹痛,故去黃芩;以不嘔,故去半夏、生薑;以泄痢,故去大黃,是此方乃大柴胡之減法也。《局方》以此去枳,加歸、苓、術為逍遙散,治抑鬱不樂。
又《局方》黑地黃丸,以五味子、乾薑二味,同朮、地用。《外臺》以此合梔豉湯,名薤白湯,治傷寒下痢,如爛肉汁,赤白滯下。
甘遂半夏湯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治脈伏,自利,心下堅滿。
甘遂(大者,三枚),半夏(十二枚,以水一升,煮取半升,去滓),芍藥(五枚),甘草(如指大,一枚)
上四味,以水二升,煮取半升,去滓,以蜜半升,和藥汁煎取八合,頓服之。
〔案〕此芍藥甘草湯,加甘遂、半夏也。故以二味主方名,甘遂行水,半夏瀉水,為治伏水之專方。此症用此方者,後人有為之。魏之琇《續案·二十一》,吳孚先治西商王某,病留飲,得利反快,心下續堅滿,鼻色鮮明,脈沉,以為留飲欲去不盡故也。即以此全方服之,痊。其芍藥用白者,蜜用五匙。徐氏軌範曰:甘遂、甘草同用,下飲尤速。
黃芩湯方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),治下痢。
黃芩(三兩),芍藥(當作桂枝),甘草(炙,各二兩),大棗(十二枚)
上四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。日再,夜一服。
〔成注〕虛而不實者,苦以堅之,酸以收之,黃芩、芍藥之苦酸,以堅斂腸胃之氣;弱而不足者,甘以補之,甘草、大棗之甘,以補固腸胃之弱。
白話文:
經方例釋中
四逆散方
四逆散方(出自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),用於治療四逆症。
藥方組成:炙甘草、柴胡、芍藥、炙枳實,各二兩十二銖(約合現代藥量:各十分)。
用法:將以上四味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白開水調和服用,每次服用約一湯匙,每日三次。如果患者咳嗽,則需加五味子、乾薑各五分;如果患者腹瀉(《玉函經》中記載為久痢),也加五味子、乾薑各五分;如果患者心悸,則需加桂枝五分;如果患者小便不利,則需加茯苓五分;如果患者腹痛,則需加炮製過的附子一枚;如果患者腹瀉嚴重,則需先用五升水煮三升薤白,取汁三升去渣,再將三湯匙四逆散加入藥汁中,煮至一升半,分次溫服。
方義解說:此方用甘草和柴胡的苦味瀉去體內鬱熱,用芍藥的酸味收斂陰氣,用柴胡的苦味發散體表之熱。若患者肺寒氣逆而咳嗽,則加五味子收斂熱氣,加乾薑散寒。下痢與咳嗽同時出現,是因為肺和大腸互為表裡關係,治療方法也類似。心悸是因為氣虛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引起心下震顫。桂枝可以引導陽氣運行;茯苓味甘淡,具有利水滲濕的作用;腹痛是因為臟腑虛弱受邪氣侵犯,需用附子溫補;泄瀉嚴重則是下焦氣滯,需用薤白疏通氣機。
泉案:四逆散用於治療寒濕痹阻於胸中,導致上焦氣機不暢而出現四逆症狀,因此多用寒涼藥物以祛除寒濕,蕩滌積滯。這與經文中“攻裡不遠寒”的原則相符。成氏(指成無己)認為熱邪傳入少陰,但加減方中卻使用薑、附、桂、薤等溫熱藥物,顯然是錯誤的。此方是從大柴胡湯中減去部分藥物而成,因無腹痛,去黃芩;因無嘔吐,去半夏、生薑;因無便秘,去大黃。所以四逆散可視為大柴胡湯的減方。 《局方》在此方基礎上,去枳實,加歸脾、茯苓、白朮,組成逍遙散,用於治療情志鬱結。此外,《局方》中還有黑地黃丸,使用五味子、乾薑,並與白朮、生地黃同用;《外台秘要》則將五味子、乾薑與梔子、豉汁合用,稱為薤白湯,用於治療傷寒下痢,症狀如同爛肉樣膿血便。
甘遂半夏湯方
甘遂半夏湯方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,用於治療脈象沉伏,自利(腹瀉),心下堅滿的症狀。
藥方組成:大甘遂三枚,半夏十二枚(用水一升煮至半升,去渣),芍藥五枚,如指大的甘草一枚。
用法:將以上四味藥材用二升水煎至半升,去渣,加入半升蜂蜜,再煎至八合,一次服下。
方義解說:此方是在芍藥甘草湯的基礎上,增加了甘遂和半夏。甘遂和半夏具有利水消腫的作用,是治療水腫的專方。後世醫生也曾用此方治療類似病症。魏之琇《續名醫案》中記載,吳孚先曾用此方治療一位西商王,患者因留飲(體內積液)導致腹瀉,但心下仍堅滿,鼻色鮮明,脈沉,認為是留飲未盡所致。用此方治療後痊癒。芍藥宜用白芍,蜂蜜用五匙。徐氏(指徐靈胎)認為甘遂和甘草同用,能更快速地瀉下停留在體內的液體。
黃芩湯方
黃芩湯方(出自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),用於治療下痢。
藥方組成:黃芩三兩,芍藥(原文誤作桂枝,應為芍藥)、炙甘草各二兩,大棗十二枚。
用法:將以上四味藥材用一斗水煎至三升,去渣,溫服一升,每日二次,夜服一次。
方義解說:此方用黃芩和芍藥的苦酸之味來固護腸胃,用甘草和大棗的甘味來補益腸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