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方例釋》~ 經方例釋中 (17)
經方例釋中 (17)
1. 經方例釋中
芍藥甘草附子湯方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)
附子(一枚,炮),芍藥,甘草(各一兩)
上三味,㕮咀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五合,去滓,分溫三服。
〔案〕此芍藥甘草湯減原分四分之一,加附子也。以惡寒為表虛,故加附子以溫經,為真武湯之祖。此方與桂枝加附子湯,相似而不同,何以言之?太陽病發汗,遂漏不止,小便難,其人惡風,四肢微急,難以屈申者,桂枝加附子湯主之,是表不解而惡寒者,當用桂枝加附子湯,以桂枝治表熱,附子治惡寒。此方仿桂枝加附子湯大意,而不用桂枝,是知病雖不解,而表已無邪也。
桂、附同為辛熱之物,而經方茯、芍並用,與桂、芍並用大反。陽旦湯桂、芍並用,表實有邪也;此方附、芍並用,表虛無邪也。
附子湯方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),治口中和,背惡寒,及體痛,手足寒,骨節痛,脈沉者。
附子(二枚,去皮,破八片),白朮(四兩),茯苓,芍藥(各三兩),人參(二兩)
上五味,㕮咀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〔成注〕辛以散之,附子之辛以散寒;甘以緩之,茯苓、人參、白朮之甘以補陽;酸以收之,芍藥之酸以扶陰。所以然者,偏陰偏陽則為病,火欲實,水當平之,不欲偏勝也。
〔泉案〕此真武去姜加參,以不吐,故去姜;以津虛,故用參。此外附、芍一類,苓、術一類,以惡寒、體痛,故用附、芍;以脈沉、肢寒,故用苓、術,為後世四君子湯之祖。朮附湯症,身體疼痛,與此亦合,況此方附重於芍,術重於苓,合之,正是朮、附合用法,其不言小便不利,而用苓者,以口中和,脈沉,皆是濕象故也。於此可悟此方為寒濕搏於津液之治法。
又新加湯症,體痛、脈沉遲,參、芍並用,與此亦可參。但彼方參、芍與姜並用,而此不用姜者,以背惡寒,手足厥為陽虛,不可更發散其氣也。真武湯症無表寒,故附用炮者,此有表寒,故附用生者,經方意義之深奧如此。又桂枝去桂加苓朮湯,苓、朮、芍、姜同用者,以彼有翕翕發熱一症,故宜於發散也。
烏頭湯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治疼痛,不可屈伸。
烏頭(三枚,㕮咀,以蜜二升,煮取一升,即出烏頭。東洋本烏頭五枚),麻黃,黃耆,芍藥,甘草(炙,各三兩)
上五味,㕮咀四味,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內蜜煎中更煎之,服七合。不知,更服之(徐大椿云:其煎法精妙可師,風寒入節,非此不能通達陽氣。)
〔案〕此以芍藥甘草湯為主,而合大烏頭煎,加麻黃、黃耆也。或曰:是麻黃附子甘草湯,加黃耆、芍藥,即耆芍桂酒湯之意,然按分兩非是也。《千金》以此方,烏頭易以附子,去芍加薑、棗為大棗湯,蓋從此脫胎也。此治寒入骨節之主方,不獨治厲節腳氣也。凡疼痛不可屈伸者,皆宜之。麻黃、黃耆並用,實始於此。
白話文:
經方例釋中
芍藥甘草附子湯方 (出自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)
此方由芍藥甘草湯減去原方四分之一,再加入附子而成。因患者惡寒,說明表虛,故加附子溫經,此方可視為真武湯的鼻祖。 此方與桂枝加附子湯相似卻有不同:太陽病後發汗過度,導致汗液不止,小便不利,患者惡風,四肢略微拘緊,難以屈伸,則應使用桂枝加附子湯,因為這是表症未解而惡寒的情況,桂枝用於治療表熱,附子用於治療惡寒。本方則仿效桂枝加附子湯的用意,但不使用桂枝,說明雖然病症未完全解除,但表邪已消。
桂枝和附子都是辛熱之物,但經方中茯苓、芍藥並用,與桂枝、芍藥並用恰好相反。陽旦湯用桂枝、芍藥並用,是表實有邪;本方用附子、芍藥並用,則是表虛無邪。
附子湯方 (出自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)
此方用於治療口中乾燥,背部惡寒,以及全身疼痛、手足冰冷、關節疼痛,脈象沉細的症狀。
方中辛味藥物(附子)用以散寒;甘味藥物(茯苓、人參、白朮)用以緩解病情並補益陽氣;酸味藥物(芍藥)用以收斂陰氣。 之所以這樣配伍,是因為陰陽偏盛或偏衰都會致病,陽氣(火)過盛,就需要陰液(水)來平衡,不能過於偏倚。
此方可視為真武湯去掉了生姜,並加入人參的改良方。 去掉生姜是因為患者不吐,加入人參是因為患者津液不足。 方中附子、芍藥一類藥物用於治療惡寒、身體疼痛;茯苓、白朮一類藥物用於治療脈象沉細、肢體冰冷,此方也是後世四君子湯的鼻祖。 朮附湯的症狀是身體疼痛,與此方也相符。 此方中附子用量重於芍藥,白朮用量重於茯苓,合起來正是朮附湯的用法。 雖然此方未提及小便不利,卻使用了茯苓,是因為患者口中乾燥、脈象沉細,都是濕邪的表現。由此可以看出,此方是治療寒濕之邪侵犯津液的方劑。
新加湯的症狀是身體疼痛、脈象沉遲,也使用了人參、芍藥,可以與此方相互參照。但是新加湯中人參、芍藥與生姜同用,而此方不用生姜,是因為患者背部惡寒,手足厥冷,屬於陽虛,不宜再發散其氣。真武湯的症狀沒有表寒,所以用炮附子;此方有表寒,所以用生附子,這體現了經方深奧的意義。 桂枝去桂加苓朮湯也使用了茯苓、白朮、芍藥、生姜,是因為該方症見翕翕發熱,所以需要發散。
烏頭湯方 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
此方用於治療疼痛,且肢體不能屈伸的症狀。
此方以芍藥甘草湯為基礎,加入大烏頭煎,再添加麻黃、黃耆。 有人說這是麻黃附子甘草湯加黃耆、芍藥,也就是耆芍桂酒湯的意思,但從藥物劑量來看並非如此。《千金要方》中將此方烏頭改為附子,去掉芍藥,再加生姜、大棗,就成了大棗湯,可以說是大棗湯脫胎於此方。此方是治療寒邪侵入骨關節的主方,不僅治療厲節腳氣,凡是疼痛且不能屈伸的症狀,都適用。麻黃、黃耆同用的用法,也是從此方開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