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方例釋》~ 經方例釋中 (40)
經方例釋中 (40)
1. 經方例釋中
《本經》阿膠,亦用牛皮,是二皮亦通用。然今牛皮膠,製作不甚精,但以膠物不堪入藥。據此諸文,是唐、宋以來,始有以阿井水煎驢皮者。陳蘇謂:其勝於諸膠,然詳蘇說,亦有以阿井水煎牛皮者,不盡用驢皮。古阿膠,即近世黃明膠。陶所謂:厚而清者是也。其用驢皮膠者,獨《外臺》、《廣濟方》療癱緩風,及諸風手足不遂,腰腳無力者,一方余不多見,蜜與蠟同物,而蜜主潤腸,蠟主下痢。相反者,時珍所謂,味甘者,性緩質柔;味淡者,性澀質堅也。
陶隱居《本草注》云:出東阿,故曰阿膠。凡三種清薄者,書用厚而清者,名為盆覆膠,作藥用,皆火炙,丸散須極燥,入湯微炙爾。濁厚者可,膠物不入藥用,用一片鹿角即成膠,不爾不成也。據此則阿膠為牛皮膠之總名。並無取阿井水,以黑驢皮煎造之說,與今法大殊。
今法自《拾遺》、《圖經》始。陳藏器云:阿井水煎成膠,人間用之者,多非真也。諸膠皆能療風,止泄補虛,驢皮膠,主風為最。
大黃黃連瀉心湯方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一名大黃瀉心湯)
大黃(二兩),黃連(一兩)
上二味,㕮咀,以麻沸湯二升漬之,須臾,絞取汁,分溫再服。
〔案〕林億校《傷寒論》云:此方當有黃芩一兩。經曰:心下痞,按之濡,其脈關上自浮,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;若心下痞,而復惡寒汗出者,附子瀉心湯主之;蓋惡寒汗出,陽虛之症,故加附子以固陽,而其方除附子、大黃、黃連外,尚有黃芩,若大黃黃連瀉心湯中本無黃芩,則惡寒汗出後,不應反加黃芩,自是此方本三味,故附子瀉心湯以此方加附子,即為四味,其跡顯然,林校是也。
且諸瀉心湯方,皆君芩佐連,不應此方專用連,不用芩,且論文於此湯,或省稱瀉心湯,如本以下之,故心下痞,與瀉心湯是也。而《要略》瀉心湯,亦有黃芩,尤為明證。今《傷寒》、《玉函》皆無之者,傳寫脫之耳。以此論之,古必有以黃連、黃芩二味名瀉心者,故此方加大黃,《玉函》名為大黃瀉心湯也。證之他方,如葛根芩連湯,以芩連加入葛根、甘草。
姜芩連參湯,以芩、連合用理中之半,似皆以芩連湯為本者。《宣明方·卷六》傷寒門,錄大黃黃連瀉心湯有黃芩,彼書雖不盡據仲景,然既是傷寒門之大黃黃連瀉心湯,自是本之仲景也。又許叔微《傷寒九十論·第四十五》稱此為瀉心湯,尤足證此方,即《金匱》瀉心湯方也。
劉又以此治消渴。
黃連黃芩湯方(三書無,今以經驗方補,說見前方案語),治暴赤、白痢,如鵝鴨肝者,痛不可忍。
黃連,黃芩(各一兩)
上二味,以水二升,煮取一升,分三服。熱吃,冷即凝矣。
白話文:
經方例釋中
《本經》記載阿膠可用牛皮,說明兩種皮都可使用。但現在的牛皮膠製作粗糙,藥用價值不高。根據一些文獻記載,唐宋時期才開始用阿井水煎熬驢皮製作阿膠。陳藏器說驢皮膠比其他膠更好,但仔細研讀他的著作,也能發現他也有用阿井水煎熬牛皮的記載,并非完全只用驢皮。古代的阿膠就是現代的黃明膠,陶弘景所說的「厚而清者」就是指這種阿膠。只有《外台秘要》和《廣濟方》中記載用驢皮膠治療癱瘓、風痺、手足不遂、腰腿無力等症狀,其他方劑較少見。蜂蜜和蜂蠟雖然都是蜂產品,但蜂蜜潤腸,蜂蠟卻會導致腹瀉,功效相反。李時珍說,味道甘甜的藥性緩和,質地柔潤;味道淡薄的藥性澀滯,質地堅硬。
陶弘景在《本草注》中說:阿膠產於東阿,所以叫阿膠。一般來說有三種,清薄的,書上記載要使用「厚而清」的,稱為「盆覆膠」,做藥用,都要經過火炙,做成丸散藥需要非常乾燥,入湯劑則稍微炙一下即可。濁厚的阿膠不能入藥。用一片鹿角就能凝結成膠,否則就凝結不成。據此推斷,阿膠是牛皮膠的總稱,並不存在用阿井水煎熬黑驢皮的說法,與現在的製作方法大相徑庭。
現在的製法始於《本草拾遺》和《圖經本草》。陳藏器說:用阿井水煎熬製成的阿膠,民間使用的多數都不是正品。各種膠都能治療風證、止瀉、補虛,但驢皮膠治療風證的效果最好。
大黃黃連瀉心湯方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一名大黃瀉心湯)
大黃(二兩),黃連(一兩)
將以上兩種藥材切碎,用麻沸湯二升浸泡,片刻後,擠取藥汁,分溫熱服兩次。
〔案〕林億校勘《傷寒論》時認為此方應該還有一兩黃芩。經書上記載:心下痞滿,按之濡軟,脈象在關上浮,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治療;如果心下痞滿,同時還有惡寒、出汗等症狀,則用附子瀉心湯治療。因為惡寒、出汗是陽虛的症狀,所以加附子以溫補陽氣。而附子瀉心湯除了附子、大黃、黃連外,還含有黃芩。如果大黃黃連瀉心湯原本不含黃芩,那麼在惡寒汗出之後,就不應該再加黃芩。因此,此方原本只有三味藥,附子瀉心湯是在此基礎上加了附子,成為四味藥,其跡象很明顯,林億的校勘是正確的。
而且,其他的瀉心湯方劑,都是以黃芩為主藥,黃連為輔藥,不應該這個方劑只用黃連不用黃芩。而且,論及這個湯劑,有時簡稱瀉心湯,像本方以下的描述:「心下痞滿,用瀉心湯治療」,也是這樣。而《傷寒論·要略》中的瀉心湯也含有黃芩,更是明證。現在《傷寒論》和《玉函經》中都沒有黃芩,是抄寫時遺漏了。以此推斷,古代必定有以黃連、黃芩二味藥命名為瀉心湯的方劑,因此此方加了大黃,《玉函經》才將其命名為大黃瀉心湯。從其他方劑來看,比如葛根芩連湯,就是將黃芩、黃連與葛根、甘草一起使用;姜芩連參湯,也是將黃芩、黃連與理中湯的藥物一起使用,似乎都是以黃芩連翹湯為基礎的。《宣明論方·卷六》傷寒門中記載的大黃黃連瀉心湯含有黃芩,雖然此書並非完全根據仲景的方劑,但既然是傷寒門的大黃黃連瀉心湯,自然是本於仲景的。許叔微《傷寒九十論·第四十五》也將此方稱為瀉心湯,更加證明此方就是《金匱要略》中的瀉心湯方。
劉某還用此方治療消渴。
黃連黃芩湯方(三書無,今以經驗方補,說見前方案語),治療暴發的赤白痢,症狀如鵝鴨肝臟,疼痛難忍。
黃連,黃芩(各一兩)
將以上兩種藥材用二升水煎煮,至一升,分三次服用。趁熱服用,冷了就會凝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