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方例釋》~ 經方例釋中 (41)
經方例釋中 (41)
1. 經方例釋中
〔案〕此為諸瀉心方之祖。依例定名為黃連黃芩湯,黃芩治胸中之熱,黃連治心中之熱,是瀉心當以黃連為主也。此方加葛根、甘草,為葛根芩連湯;加大黃,為大黃瀉心湯;加人參、乾薑,為姜連芩參湯。又此為心腹痛之因熱者之專方。若但痛在腹者,去芩。觀仲景於胃中有邪氣,腹中痛,欲嘔吐者,用黃連湯及柴胡湯。
方下加減云:腹中痛者,去黃芩云云可見也。古者於寒痛用附子,熱痛用黃連。若寒熱互受之痛,則附子瀉心去芩,可推而知也。於寒痛屬氣者,用木香;熱痛屬血者,用黃連;若氣血不和,寒熱錯出者,則木香、黃連並用,《局方》香連丸之所以為良方也。此症既云痛不可忍,則當去芩,而不去者,以下血如鵝鴨肝,則血因熱瘀矣。
芩正治此瘀血耳。
葛根黃芩黃連湯方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),治太陽、陽明合病,自下利。
葛根(半斤),黃芩,黃連(各三兩),甘草(二兩,炙)
上四味,㕮咀,以水八升,先煮葛根減二升,內諸藥,煮取二升,去滓,溫分服。
〔案〕此方名冠以葛根,古必有以芩、連二味為一方者。大黃瀉心湯,亦即其方加大黃。此以芩、連治痢,葛根治喘,為表裡兩解法,乃陽明經邪入府之專方。用葛根,與太陽、陽明合病,自下利,葛根湯主之同義;用黃芩,與太陽、少陽合病,自下利,與黃芩湯同義;用黃連,與胃中有邪氣,與黃連湯同義,且據此方知芩、連,蓋治上焦所致之熱痢也。宋本傷寒,於太陽、陽明合病下云:用前第一方,一云用後第四方。
夫後第四方乃此方,非七味葛根湯方。《繹經》云:合病,自當太陽、陽明二經同治,非如並病之可專治外一經也。七味葛根湯,是專治太陽,絕不治陽明,與論實未合,惟此方葛治太陽,芩治少陽,連治陽明最合,蓋太陽既與陽明合病,則必借逕少陽,此方於此症,無一味不切,宋本是也。此論既是此方,則下論葛根加半夏湯方,亦當是此方加半夏也。
且據宋本,則此湯亦本稱葛根湯。仲景自有同名異實之方,如二黃芩湯,二大陷胸湯,二甘草湯皆是,無足為異。郭維本太陽與陽明合病者,必自下利,葛根湯主之。一云用葛根茯苓黃連湯,云方未見,疑即葛根黃芩黃連湯。泉謂:用茯苓甚合。黃芩二字,與茯苓相似致誤。
蓋古說原有以此證用葛根黃芩黃連湯者。
葛根加半夏湯方(據宋本《傷寒論》補,說見前方案語),治下利,且嘔(成本作不下利,但嘔。誤,今從《脈經》。)
葛根(半斤),黃芩,黃連(各三兩),甘草(二兩),半夏(半升,洗)
上五味,煎服法同。
〔案〕此嘔,乃太陽末發之汗,停於半表所為,故從瀉心法,即於半夏瀉心中去薑、參、棗,加葛根,實非麻桂之所宜,亦非生薑所宜,後人泥乾薑、半治嘔,見此方有半,七味葛根方有姜,遂致張冠李戴耳!
白話文:
經方例釋中
此方是各種瀉心方的鼻祖。依據藥物命名為黃連黃芩湯,黃芩治療胸中熱邪,黃連治療心中熱邪,因此瀉心方應以黃連為主。此方加入葛根、甘草,就成了葛根芩連湯;加入大黃,就成了大黃瀉心湯;加入人參、乾薑,就成了姜連芩參湯。此外,此方專門治療因熱邪引起的心腹痛。如果只是腹部疼痛,則去掉黃芩。觀察仲景的治療方法,胃中有邪氣,腹部疼痛,想嘔吐,則使用黃連湯和柴胡湯。
方劑加減的說明中提到:腹部疼痛者,去掉黃芩等等,由此可見。古代治療寒痛用附子,治療熱痛用黃連。如果寒熱夾雜引起的疼痛,則用附子瀉心湯去掉黃芩,以此類推便可知曉。寒痛屬於氣虛者,用木香;熱痛屬於血瘀者,用黃連;如果氣血不和,寒熱錯雜,則木香、黃連一起使用,《局方》中的香連丸之所以是良方,道理就在於此。此症既然說疼痛難忍,就應該去掉黃芩,如果不去掉,導致排出像鵝鴨肝一樣的血,則說明血瘀是因熱邪所致。
黃芩正是治療這種瘀血的藥物。
葛根黃芩黃連湯方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),主治太陽、陽明經合病,自下痢。
葛根(半斤),黃芩、黃連(各三兩),炙甘草(二兩)
以上四味藥,研磨成粗末,加水八升,先煮葛根至水減二升,再加入其他藥物,煮至二升,過濾去渣,溫服,分次服用。
此方以葛根命名,古代必定有以黃芩、黃連二味藥為一方的處方。大黃瀉心湯,就是在此方的基礎上加入大黃。此方用黃芩、黃連治療痢疾,用葛根治療喘息,是表裡雙解的方法,是陽明經邪氣入侵府臟的專方。使用葛根,與太陽、陽明合病,自下痢,與葛根湯的功效相同;使用黃芩,與太陽、少陽合病,自下痢,與黃芩湯的功效相同;使用黃連,與胃中有邪氣,與黃連湯的功效相同,而且根據此方可以知道,黃芩、黃連主要是治療上焦引起的熱痢。宋本《傷寒論》在太陽、陽明合病下記載:可以使用前面的第一方,也可以使用後面的第四方。
後面的第四方就是指這個方子,而不是七味葛根湯方。《傷寒論釋義》中說:合病,應該同時治療太陽、陽明二經,而不是像並病一樣專門治療其中一條經絡。七味葛根湯專門治療太陽經,絕對不治療陽明經,與理論並不相符,唯有此方葛根治太陽,黃芩治少陽,黃連治陽明最為符合,因為太陽、陽明合病,必定會波及少陽經,此方對於此症,沒有任何一味藥物不合適,宋本就是這樣記載的。既然這個論述是針對此方,那麼下文葛根加半夏湯方,也應該是指此方加半夏。
而且根據宋本,此湯最初也稱為葛根湯。仲景自身就有同名異實的方劑,例如二黃芩湯、二大陷胸湯、二甘草湯都是如此,不足為奇。郭維說太陽與陽明合病,必定自下痢,葛根湯主治。一種說法是用葛根茯苓黃連湯,但這個方子沒有見過,懷疑就是葛根黃芩黃連湯。有人說:加入茯苓非常合適。黃芩二字,與茯苓相似,導致了錯誤。
蓋古書原本就有用此證用葛根黃芩黃連湯的記載。
葛根加半夏湯方(據宋本《傷寒論》補充,說明見前方案語),主治下痢,並且嘔吐(原本記載為不下痢,但嘔吐,有誤,現在根據《脈經》改動)。
葛根(半斤),黃芩、黃連(各三兩),甘草(二兩),半夏(半升,洗淨)
以上五味藥,煎服方法相同。
此方中的嘔吐,是太陽經邪氣未發汗,停留在半表引起的,因此採用瀉心法,即在半夏瀉心湯中去掉乾薑、人參、大棗,加入葛根,實際上並非麻黃桂枝所適宜的,也不是生薑所適宜的,後人將乾薑、半夏治療嘔吐混淆,看到此方有半夏,七味葛根湯方有乾薑,就導致了張冠李戴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