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方例釋》~ 經方例釋中 (39)
經方例釋中 (39)
1. 經方例釋中
烏梅往往兼此二用。《千金》以生韭汁,治食百物中毒及漏脯,亦取其滑利而下也。《外臺》療米癥羸瘦方,用蔥白、烏梅二味為飲,取此。《局方》療溫瘧、勞瘧方,有烏梅引子,亦蔥白、烏梅並用。《肘後·卷四》治胸痹,已差,復發用韭根五斤,搗,絞汁取飲,乃仲景栝蔞薤白湯之變法。
《瑞竹堂方》治骨蒸,用豬髓及膽一枚,童便一盞,柴胡、前胡、胡連、烏梅各一錢,韭白七根,同煎七分,溫服,不過三服,神效。正此方去茱加味者。
橘皮竹茹湯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治噦逆。
橘皮(二升或作二斤),竹茹(二升),生薑(半斤),人參(一兩),甘草(五兩),大棗(三十枚,擘)
上六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〔案〕此生薑甘草湯加橘皮、竹茹也,故以二味主方名,為噦逆之主方。《外臺》以此方去甘、棗,加樸、術,治婦人妊娠嘔吐不下食,一則脾虛,故倍甘、棗;一則脾不虛,故去甘、棗,不下食,樸、術主之。
調氣飲方(《玉函經》附遺),治赤、白痢,小腹痛,不可忍,下重,或面青,手足俱變者。
黃連(末,五錢),阿膠(三錢,用黃蠟三錢同溶化,入黃連末),攪勻,分三次熱服,神妙。
〔案〕此乃黃連、阿膠並用者之祖。血熱者宜之。《外臺》必效方,黃連二兩,阿膠四片,二味以酒二升,合黃連,煎十五沸,去滓,然後內阿膠,令烊,溫服三升,即將此方小變之也。
《千金》將此方加當歸、黃柏、陳米,名膠蠟湯,治產後下痢,《局方》龍腦雞蘇丸,即以此方為本,合小柴胡去薑、半、棗,加地、冬、薄荷、木通、蒲黃五味,地、木又即導赤也,治一切血中之熱。《肘後》將此方去蠟,加龍骨、艾,治休息痢。範汪將此方去臘,加苦參,治得病羸劣,服藥不愈,因作腸滑,下痢膿血,日數十行,腹中絞痛,身熱如火,頭痛如破,其脈如澀。延年駐車丸,將此方去蠟,加當歸、乾薑,治赤、白冷熱痛,腹痛。
《證類·卷十六》引《圖經曰:《續傳信》方,著張仲景調氣方云,治赤、白痢,無問遠近,小腹㽲痛不可忍,出入無常,下重痛悶,每發麵青,手足俱變者,黃連一兩去毛,好膠手許大,碎蠟如彈子大,三味以水一大升,先煎膠,令散,次下蠟;又煎,令散,即下黃連末,攪相和,分為三服,惟須熱吃,冷即難吃,神妙,此膠功用,皆謂今之阿膠也。此即附遺所本,而分兩、煮服皆殊,未詳。
然《續傳信》實較附遺為密。《綱目·卷三十九》錄此方,悉與附遺同。李氏但注出《金匱》。蘇頌曰阿膠,以阿縣城北井水作者,為真造之。阿井水煎烏驢皮,如常煎膠法,其井宮禁,真膠極難得,都下貨者甚多,恐非真尋方書所說,所以勝諸膠者,大抵以驢皮得阿井水乃佳耳。又今時方家用黃明膠,多是牛皮。
白話文:
經方例釋中
烏梅常用於兩種功效。《千金方》用生韭汁治療食物中毒和漏脯(腐敗的肉脯),是利用其滑利下瀉的特性。《外台秘要》治療米癥(因飲食不節導致的消化不良)引起的羸瘦的方劑,也使用了蔥白和烏梅,取其同樣的功效。《局方》治療溫瘧和勞瘧的方劑,也用烏梅作引子,同樣是蔥白和烏梅並用。《肘後方·卷四》治療胸痹,病情好轉後復發,使用五斤韭根搗爛取汁服用,這是仲景栝蔞薤白湯的變法。
《瑞竹堂方》治療骨蒸,使用豬髓、豬膽、童便、柴胡、前胡、胡連、烏梅和韭白等藥材煎服,療效顯著。此方是去除了茱萸加味后的版本。
橘皮竹茹湯方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,治療噦逆(呃逆不止)。
組成:橘皮、竹茹、生薑、人參、甘草、大棗。
用法:水煎服。
[案] 此方是在生薑甘草湯的基礎上加入橘皮和竹茹,因此以這兩味藥命名,是治療噦逆的主方。《外台秘要》以此方去掉了甘草和大棗,加入白朮和蒼朮,治療孕婦妊娠嘔吐、不思飲食。這是因為一則脾虛,所以原方中甘草和大棗用量較多;另一則脾氣不虛,所以去掉了甘草和大棗,而用白朮和蒼朮來治療食慾不振。
調氣飲方(出自《玉函經》附遺),治療赤白痢疾,伴隨小腹疼痛難忍、下墜感、面色青白、四肢厥冷等症狀。
組成:黃連、阿膠(用黃蠟溶化後混合)。
用法:將黃連末與溶化的阿膠混合均勻,分三次溫服。
[案] 這是黃連和阿膠合用的先例,適用於血熱者。《外台秘要》中有一個療效確切的方劑,也使用了黃連和阿膠,其組成和用法略有不同。
《千金方》在此方基礎上加入當歸、黃柏、陳米,命名為膠蠟湯,治療產後痢疾。《局方》中的龍腦雞蘇丸,也是以此方為基礎,配合小柴胡湯去掉了生薑、半夏、大棗,並加入地骨皮、冬桑葉、薄荷、木通、蒲黃等藥材,用於治療一切血熱症。《肘後方》在此方基礎上去掉黃蠟,加入龍骨和艾葉,治療休息痢。範汪在此方基礎上去掉黃蠟,加入苦參,治療因服藥無效導致腸滑,出現膿血便、腹痛、發熱、頭痛等症狀的痢疾。延年駐車丸,在此方基礎上去掉黃蠟,加入當歸和乾薑,治療寒熱交雜的腹痛。
《證類本草·卷十六》引述《圖經》及《續傳信方》,記載了張仲景的調氣方,治療赤白痢疾,症狀與上述相同。其組成和用法與《玉函經》附遺方略有不同。
然而,《續傳信方》的記載比《玉函經》附遺更為詳細。《本草綱目·卷三十九》記載的這個方子與《玉函經》附遺完全相同。李時珍只註明出自《金匱要略》。蘇頌說用阿縣城北井水熬制的驢皮膠才是正品,因為該井水是皇家禁地,所以真品阿膠極其稀少,市面上大多數都不是真品。真正好的阿膠,應該是用驢皮和阿縣井水製成的。現在市面上很多藥方用的是黃明膠,多是用牛皮製成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