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方例釋》~ 經方例釋中 (38)

回本書目錄

經方例釋中 (38)

1. 經方例釋中

〔泉案〕此生薑甘草湯去甘草,加茱萸也,故名吳茱萸湯。經曰:辛甘發散為陽。此方辛甘相合,為治嘔吐之專方;亦治久寒之專方。吐利謂吐之利者,如下之利者稱下利也。《傷寒論》當歸四逆湯加法,若其人內有久寒者,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主之,是茱萸、生薑專主久寒也。《要略》溫經湯,亦吳茱萸、生薑並用,主婦人少腹寒,久不受胎,是亦久寒之症故也。

《外臺》引《小品》竹葉湯,治霍亂,加減法曰:上氣加吳茱萸,以吳茱萸主寒氣上逆故爾。然仲景治久寒有二法,在上焦以此方為主;在下焦,則又用烏頭細辛赤石脂丸,治寒氣厥逆是也。防己黃耆湯方下亦曰:下有陳寒者,加細辛,此其明證。《肘後·卷四》以此方,治食後噫醋及醋心。

《千金》亦治噫而酢咽。又治卒心痛方,以此方去參、棗,加豉、酒,煎服。

九痛丸方(《金匱要略》附方,《千金》名附子丸),治九種心痛。

附子(三兩,炮,去皮。《千金》二兩),狼毒(炙香《千金》四兩,生),巴豆(去皮心,熬,研如脂《局方》炒,取霜),人參,乾薑(炮,《千金》二兩),吳茱萸(各一兩,湯炮,《外臺》引《千金》六味各一兩,各本狼毒作狼牙。考《本經》狼牙,不治心痛,惟狼毒破積聚宜之。

今從《千金》及《和劑局方》改正。《綱目》狼毒下錄《和劑局方》狼牙,下不錄此方,知明本《金匱》尚不誤)

上六味,末之,煉蜜丸如梧子大,酒下。強人初服三丸,日三服;弱者二丸。

〔案〕此吳茱萸湯去薑、棗,合備急丸去大黃,加附子、狼毒二味也。包羅萬象之方,漸開《局方》、《聖濟》一派。《千金》、《外臺》以此方治卒中惡,腹脹痛,口不能言。又治連年積冷流注,心胸痛,並冷氣上衝,落馬,墜車、血疾等皆主之,忌口如常法。《肘後》治心腹連痛作脹,用狼毒二兩,附子半兩,搗篩,蜜丸梧子大,一日服一丸,二日二丸,三日三丸止。又從一丸至三丸止,以差為度,即取此。

又治腹中疼痛,水穀陰(陰乃古癊字,即近世所謂癮也。古以癮為癮疹,故以癊為癮)結,心下停痰,兩脅痞滿,按之鳴轉,逆害飲食,即將前方加旋覆花為丸。又治陰疝,丸縮入腹,急痛欲死,即將前方加防風為丸,並皆祖此。據《肘後》當狼毒重於附子也,分兩當如《千金》為準。

《肘後》云:各減半耳。

又還魂湯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治同前還魂湯。

韭根(一把),烏梅(二七枚),吳茱萸(半升,炒)

上三味,以水一斗煮之,以病人櫛內中,煮三沸,櫛浮者生,沉者死,煮取三升,去滓,分飲之(《綱目》作分三服。)

〔案〕韭與薤同類。凡方用蔥白、薤白、韭白者,皆取滑利,韭根即韭白也。氣澀則閉,閉則死,故用滑物以開之。烏梅斂津,津斂則滑矣。茱萸辛,辛亦潤也,此方之義如是。烏梅之酸也,有邪則搜邪,無邪則斂津,治瘧方用之者,以搜邪也,邪被搜而散,所謂酸泄也。後人思食丸用之者,以斂津也,津被斂而漬,所謂酸收也。

白話文:

經方例釋中

吳茱萸湯是將生薑甘草湯去甘草,加入吳茱萸而成。經書記載:「辛甘發散為陽。」此方辛甘合用,專治嘔吐,也專治久寒。嘔吐瀉痢中的「吐」和「利」,「利」是指下痢。傷寒論中,當歸四逆湯的加法,若病人內有久寒,則需加吳茱萸生薑湯治療,說明吳茱萸、生薑專治久寒。溫經湯也使用吳茱萸、生薑,治療婦女少腹寒冷、久不受孕,也是久寒的症狀。

外臺秘要引述小品方竹葉湯,治療霍亂,加減法中提到:上氣則加吳茱萸,因為吳茱萸主治寒氣上逆。仲景治療久寒有兩種方法,上焦寒用吳茱萸湯為主;下焦寒則用烏頭細辛赤石脂丸治療寒氣厥逆。防己黃耆湯方中也提到:下焦有陳寒者,加細辛,這也證明了這一點。《肘後方》用此方治療飯後呃逆及胃酸。

千金要方也用此方治療呃逆和胃酸。又用此方去人參、大棗,加豉、酒,治療突發性心痛。

九痛丸方(金匱要略附方,千金要方名附子丸),治療九種心痛。

此方包含附子、狼毒、巴豆、人參、乾薑、吳茱萸等六味藥材,製成蜜丸服用。

此方是將吳茱萸湯去掉生薑、大棗,配合備急丸去掉大黃,再加入附子、狼毒而成。此方包羅萬象,影響了後世的局方、聖濟總錄等醫方。千金要方、外臺秘要以此方治療中風、腹脹痛、口不能言。也治療多年積寒導致的心胸痛、寒氣上衝、墜落傷、血疾等,忌口方面遵照常法。《肘後方》治療心腹持續疼痛、脹滿,則使用狼毒二兩,附子半兩,製成蜜丸服用。劑量可由一丸逐漸增加到三丸,視病情而定。

治療腹痛、消化不良、心下痰滯、兩脅痞滿、按之有響聲、飲食不消等症,則在前方基礎上加旋覆花製成丸劑。治療陰疝,睾丸縮入腹中,劇痛欲死者,則在前方基礎上加防風製成丸劑,這些都是承襲此方的用法。《肘後方》中提到狼毒用量應重於附子,用量應以千金要方為準。《肘後方》也提到各藥可減半。

還魂湯方(金匱要略),治療與前述相同的症狀。

此方使用韭根、烏梅、吳茱萸三味藥材,以水煮沸後服用。韭根與薤白同類,方中使用蔥白、薤白、韭白,都是為了滑利,韭根即韭白。氣機澀滯則閉塞,閉塞則死,故用滑利之物以開通。烏梅斂津,津液收斂則滑利。吳茱萸辛溫,辛溫亦能潤澤,此方用意如此。烏梅的酸味,若有邪氣則能搜邪外出,若無邪氣則能斂津止瀉。治療瘧疾時使用烏梅,是為了搜邪;治療思食丸時使用烏梅,是為了斂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