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方例釋》~ 經方例釋中 (37)
經方例釋中 (37)
1. 經方例釋中
旋覆代赭湯方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)
旋覆花(三兩),代赭(一兩),生薑(五兩),半夏(半升),人參,甘草(各二兩),大棗(十二枚,擘)
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,取三升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〔案〕此生薑瀉心湯增生薑一兩,去芩、連、乾薑,加旋、代也,故二味得主方名。方以生薑、旋覆為君。《本草》生薑溫中下氣,旋覆花治結氣,脅下滿,溫中下氣。然則此方乃治氣虛寒結之症,與肝著同義。又以其挾食𡙇氣,故加代赭以治噫。或曰:此噫依《證類》當為癔,乃病聲,非噯氣也。
考《外臺·三十五》紫丸方,用代赭治小兒癖。紫雙丸方,芒消紫丸方,亦用之治同,是古多以代赭治食積也。以此論之,噫氣未始,非噯氣也。謂噫字通癔,則可,謂噫為即病聲之癔,則不可。又《本草》代赭苦寒,主賊風,腹中毒,邪氣。《別錄》謂:其除五臟血脈中熱。
然則此方用之者,以傷寒餘邪留胃,故合旋覆,為除散已結之邪也。邪結則得食不消,所以又關飲食歟。其用人參者,所以敵結邪也。《論》於凡邪從表入里之症,多用人參以托之,乃其定例,並不分寒熱。
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方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、《千金》名厚朴湯),治腹脹滿。
厚朴,生薑,半夏(各半斤,半夏當半升),甘草(二兩),人參(一兩)
上五味,㕮咀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。日三服。
〔案〕此旋覆代赭湯去旋、赭、棗,加厚朴,故《千金》以厚朴專方名。《普濟·卷十一》殿中丞郭中妹病脹,兆案《甲乙經》。三焦脹者,氣滿於皮膚中,谷然不堅,遂與仲景此湯,是從傷寒而引申之,以治他病也。
生薑甘草湯方(《金匱要略》附方),治肺萎,咳唾涎沫不止,咽燥不渴。
生薑(五兩),人參(三兩),甘草(二兩,炙),大棗(十二枚,擘)
上四味,切,以水五升,煮取一升半,分再服。忌海藻、菘菜。
〔案〕此亦林億所附。然考《外臺秘要·卷十》肺萎門,錄此方稱集驗,而注云:仲景《傷寒論》同是。王燾所見,《金匱》固有此方,林之附其據此歟。又集驗一方,無人參,余同。
吳茱萸湯方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、《金匱要略》,治食谷欲嘔,及嘔而胸滿,及吐利,手足逆冷,煩躁欲死,及乾嘔吐涎,頭痛。
吳茱萸(一升,洗),生薑(六兩),人參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,《千金》茱,姜皆減半,參云一兩,則本作二兩也。經云三兩當誤。《圖經》錄人參一兩,棗十二枚,義長)
上四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,去滓,溫服七合,日三服。
〔成注〕《內經》曰:寒淫於內,治以甘熱,佐以苦辛。吳茱萸、生薑之辛以溫胃;人參、大棗之甘以緩脾。
白話文:
經方例釋中
旋覆代赭湯方:此方由生薑瀉心湯增減而成,以生薑、旋覆花為主要藥物。方中生薑溫中下氣,旋覆花治氣結,主要治療氣虛寒結的症狀,也適用於肝氣鬱滯的情況。因為可能伴隨飲食積滯,所以加入代赭石來治療呃逆(或解釋為癔症,一種病理性的聲音)。古方中常使用代赭石治療食積,因此呃逆可能並非單純的噯氣。此方用於治療傷寒餘邪留滯胃中,旋覆花用以去除已結的邪氣;人參則用來抵抗邪氣,在傷寒論中,凡邪氣從表入里的症狀,多用人參來扶正,不分寒熱。
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方:此方為旋覆代赭湯去旋覆花、代赭石、大棗,並加入厚朴而成,主治腹脹滿。此方也從傷寒論的治療方法引申應用於其他疾病。
生薑甘草湯方:此方治療肺萎,咳嗽並咳出唾液泡沫不止,咽喉乾燥但不渴。方中記載來源有不同說法,但主要成分與《傷寒論》記載相符。
吳茱萸湯方:此方用於治療飲食後想嘔吐,或嘔吐伴隨胸悶,以及嘔吐腹瀉,手腳冰冷,煩躁不安,甚至乾嘔吐涎,頭痛等症狀。方中吳茱萸、生薑辛溫溫胃,人參、大棗甘溫緩脾,符合寒邪內侵,用甘熱藥物治療的原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