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方例釋》~ 經方例釋中 (36)
經方例釋中 (36)
1. 經方例釋中
半夏瀉心湯方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、《金匱要略》)
半夏(半升,《外臺》五兩。《千金》云:半夏一升,洗畢稱五兩為正,必此方本用一升,故《外臺》作五兩,與《千金》說正合,經文半升疑誤),乾薑(三兩),黃連(一兩),黃芩(三兩),人參(三兩),甘草(三兩),大棗(十二枚,擘,《外臺》作桂心三兩)
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,取三升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〔成注〕凡陷胸湯,攻結也;瀉心湯,攻痞也。氣結而不散,壅而不通為結胸,陷胸湯為直達之劑,塞而不通,否而不分為痞,瀉心湯,為分解之劑,所以謂之瀉心者,謂瀉心下之邪也。痞與結胸,有高下焉。結胸者,邪結在胸中,故治結胸,曰陷胸湯;痞者,留邪在心下,故治痞,曰瀉心湯。
黃連味苦寒,黃芩味苦寒。《內經》曰:苦先入心,以苦泄之。瀉心者,必以苦為主,是以黃連為君,黃芩為臣,以降陽而升陰也。半夏味辛溫,乾薑味辛熱。《內經》曰:辛走氣,辛以散之。散痞者,必以辛為助,故以半夏、乾薑為佐,以分陰而行陽也。甘草味甘平,大棗味甘溫,人參味甘溫,陰陽不交曰痞,上下不通為滿,欲通上下,交陰陽,必和其中,所謂中者,脾胃是也。脾不足者,以甘補之,故用人參、甘草、大棗為使,以補脾而和中。
中氣得和,上下得通,陰陽得位,水升火降,則痞消,熱已而大汗解矣。
〔泉案〕方既以半夏主名,則當君半夏,以生薑瀉心,甘草瀉心二方例之。可見成君,黃連蓋誤。
生薑瀉心湯方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),治心下痞,乾噫食臭,腹中雷鳴,下痢。
生薑(四兩),半夏(半升,洗),黃芩,人參,甘草(炙,各三兩),乾薑,黃連(各一兩),大棗(十二枚)
上八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,取三升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〔案〕此半夏瀉心湯減乾薑,加生薑為君也。以加生薑,故減乾薑。
甘草瀉心湯方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、《金匱要略》),治下痢日數十行,穀不化,腹中雷鳴,心下痞堅滿,乾嘔,心煩。
甘草(四兩),半夏(半升,洗),黃芩,乾薑(各三兩),黃連(一兩),大棗(十二枚,本方《要略》有人參三兩。林億校《傷寒論》云:當有人參)
上六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再煎取三升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〔成注〕前以汗後胃虛,是外傷陽氣,故加生薑;此以下後胃虛,是內損陰氣,故加甘草。
〔泉案〕此半夏湯合姜芩連參湯加甘草一兩也。生薑瀉心湯症,經云:胃中不和,不和是挾實,故加生薑以散之。甘草瀉心症,經云:胃中虛,虛則急而逆,故加甘草以緩之,人參補虛有者是也。
白話文:
經方例釋中
半夏瀉心湯方(出自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、《金匱要略》)
藥材:半夏(半升,不同版本記載用量不一,有五兩、一升等說法)、乾薑(三兩)、黃連(一兩)、黃芩(三兩)、人參(三兩)、甘草(三兩)、大棗(十二枚,掰開)
製法:將以上七味藥材,用水一斗煎煮至六升,過濾去渣,再煎煮至三升,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藥方解說:陷胸湯治氣結,瀉心湯治痞。氣結不通謂之結胸,陷胸湯直達病灶;痞塞不通謂之痞,瀉心湯則分解痞塊。瀉心指的是瀉去心下之邪氣。結胸和痞症的病灶位置有所不同,結胸是邪氣結聚於胸中,故用陷胸湯;痞症是邪氣停留在心下,故用瀉心湯。
黃連、黃芩味苦寒,《內經》說苦味先入心經,用苦味瀉去心火。瀉心湯必須以苦味為主藥,故以黃連為君藥,黃芩為臣藥,以瀉去陽氣,升提陰氣。半夏、乾薑味辛溫,《內經》說辛味能通達氣機,用辛味散結。散除痞塊需借助辛味,故以半夏、乾薑為佐藥,以疏通陰氣,運行陽氣。甘草、大棗、人參味甘溫,陰陽失調則成痞,上下不通則腹部脹滿。要使上下通暢,陰陽調和,必須調和脾胃之氣(中氣)。脾胃虛弱,就用甘味補益,故用人參、甘草、大棗為使藥,以補益脾胃,調和中氣。
中氣調和,上下通暢,陰陽平衡,水升火降,痞塊即可消除,發熱消退後即大量出汗而痊癒。
不同版本藥方比較:方名雖以半夏為主,但不同醫家看法不同,有認為黃連才是君藥的說法。
生薑瀉心湯方(出自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),主治心下痞滿,呃逆吐出臭氣,腹部雷鳴,腹瀉。
藥材:生薑(四兩)、半夏(半升,洗淨)、黃芩(三兩)、人參(三兩)、甘草(炙,三兩)、乾薑(一兩)、黃連(一兩)、大棗(十二枚)
製法:將以上八味藥材,用水一斗煎煮至六升,過濾去渣,再煎煮至三升,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藥方解說:此方是在半夏瀉心湯基礎上,減少乾薑用量,增加生薑為君藥。
甘草瀉心湯方(出自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、《金匱要略》),主治腹瀉日數十次,食物消化不良,腹部雷鳴,心下痞滿堅硬,乾嘔,心煩。
藥材:甘草(四兩)、半夏(半升,洗淨)、黃芩(三兩)、乾薑(三兩)、黃連(一兩)、大棗(十二枚,部分版本加人參三兩)
製法:將以上六味藥材,用水一斗煎煮至六升,過濾去渣,再煎煮至三升,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藥方解說:前面生薑瀉心湯是外感傷陽氣,故加生薑;此方是內損傷陰氣,故加甘草。此方是半夏瀉心湯與姜芩連參湯合併,再加甘草。生薑瀉心湯治胃中實熱,故用生薑散結;甘草瀉心湯治胃中虛寒,虛則急逆,故用甘草緩和,人參則補益虛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