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方例釋》~ 經方例釋中 (35)

回本書目錄

經方例釋中 (35)

1. 經方例釋中

知母(六兩),石膏(一斤),甘草(二兩,炙),粳米(六合),桂枝(三兩,去皮)

上銼,每五錢,水一盞半,煮至八分,去滓,溫服,汗出愈。

〔案〕此白虎湯加桂枝也。桂枝用三兩,取諸桂枝湯方。《外臺·卷五》溫瘧門錄《千金》此方,方下云,《傷寒論》云:用秕粳米,不熟稻米是也,《玉篇》秕惡米也,秕粳米謂粳米之青腰白臍者,故以惡米稱之。據《外臺》此文則論文白虎湯及此湯,皆當粳米,上有秕字,淺人不解刪之耳!秕粳米與《千金》麥奴丸,麥奴同義,取消飲食之滯也。又青腰白臍,乃米之傷於風者,故於中風病為宜。

溫經湯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治婦人曾經半產,下血,唇口乾燥。

麥門冬(一升,去心),半夏(半升,從東洋本),生薑,吳茱萸(各三兩),桂枝,芍藥,當歸,芎藭,人參,阿膠,丹皮,甘草(各二兩)

上十二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去滓,分溫三服。亦主婦人少腹寒,久不受胎,兼治崩中去血,或月水來過多,及至期不來。

〔案〕此麥門冬湯去米、棗,合吳茱萸湯去棗,又合膠艾湯去地、艾,加桂、丹二味也。而桂、丹並用,又為桂枝茯苓丸下癥之法,殆婦人方中之大劑歟,故為調經,崩中漏下,帶下之總方。《本經》麥冬,主心腹結氣。近徐大椿說:此結氣為燥結之氣。泉謂:唇口者,胃之部,唇口乾燥,則燥結之氣在胃。

麥門冬主胃絡絕傷,是潤胃之藥,合半夏散結平逆,為潤降之法,故二味為君。吳萸、生薑能散久寒,而味辛,辛亦潤也,故以二味為臣。參、桂、芍、丹、芎、歸、膠、甘八味等分者,參、桂治氣,一補一泄,芍、丹、芎、歸治血,芍、丹去瘀,芎、歸生新,膠、甘為和藥,趨下之用,故八味為佐使。又桂、芎、膠息風,血畏風也,芎、歸辛潤,血惡燥也。

參甘甘而補脾,脾統血也。丹又除熱,血畏熱也,芍除痹,血惡滯也。諸法無所不備,而治血之藥已盡之矣。

豬肚黃連丸方(《玉函經》附遺),治消渴飲水。

黃連(末五兩),栝蔞根,白梁米(各四兩),知母(《心鏡》三兩),麥門冬(各三兩,《心鏡》二兩,河間各四兩)

用雄豬肚一枚,入諸藥,縫定蒸熟,搗丸如梧子大,每服三十丸,米飲下。

〔案〕此白虎湯去石、甘,合小陷胸去半夏,加麥冬也。《千金》名豬肚丸,有茯神,云七味搗為散,內肚中,線縫,安置甑中蒸極爛,搗為丸,若硬加少蜜,和丸如梧子大,飲汁下三十丸,日再漸加至四、五十丸。《外臺》同。又凡《千金》、《外臺》所錄諸治消方,無不自此脫胎,則此乃消渴之專方也。

《證類》引《圖經》云:張仲景有豬肚黃連丸,名與此方同,而不詳其法。《綱目·卷五十》引《食醫心鏡》云:張仲景豬肚黃連丸,治消渴,其方藥悉與此合。《儒門事親》劉河間治三消方,有此方,不言仲景方,無梁米,治同,栝蔞無根字,是合用小陷胸之半也。《肘後》治霍亂吐下後,大渴多飲,以黃梁米五升,水一斗,煮得三升,澄清飲之,勿飲餘飲,是梁米治渴也。

白話文:

經方例釋中

方一:白虎加桂枝湯

此方由知母、石膏、炙甘草、粳米、去皮桂枝組成。取藥材適量,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五錢,用一盞半水煎煮至八分滿,過濾藥渣,溫服,直至出汗症狀減輕。此方為白虎湯加桂枝而成,桂枝用量取自桂枝湯方。古籍記載中,此方所用粳米為帶有青腰白臍的劣質米,有助於治療中風。

方二:溫經湯

此方用於治療婦女產後出血、口唇乾燥等症狀。藥材包括麥門冬、半夏、生薑、吳茱萸、桂枝、芍藥、當歸、芎藭、人參、阿膠、丹皮、甘草等。將藥材加水煎煮,分三次溫服。此方亦可治療婦女少腹寒冷、久不受孕、崩漏等症。此方由多種經典方劑化裁而成,是婦科常用方劑,具有調經、止血的功效。其中麥門冬與半夏為君藥,潤燥降逆;吳茱萸、生薑為臣藥,溫散寒邪;其餘藥物為佐使藥,具有補氣養血、活血化瘀、止血止痛等作用。

方三:豬肚黃連丸

此方用於治療消渴症(糖尿病)。將黃連粉末、栝蔞根、白粱米、知母、麥門冬等藥材裝入豬肚中,縫合後蒸熟,搗成梧子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用三十丸,米湯送服。此方由多個經典方劑化裁而成,是治療消渴的專方,古籍中多有記載,多數消渴方劑都由此方衍生而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