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方例釋》~ 經方例釋中 (34)

回本書目錄

經方例釋中 (34)

1. 經方例釋中

然則竹葉石膏湯,乃虛煩之主方。仲景用以治傷寒余疾者,引申之義也。又此以熱傷氣而少氣,熱上逆而嘔吐,故用竹、石治熱,參、麥治少氣,半、米治嘔吐。《外臺》引範汪茱萸煎方加註曰:少氣加麥冬取此,此方引申之,亦治傷暑發渴、脈虛。《千金》加小麥、知母、栝蔞、茯苓、黃芩,名竹葉湯。

羸用石膏者,獨孫真人知其義,故於無比山藥丸方下云:欲肥者,加燉煌石膏。《外臺》治脾熱口乾方,亦竹、石同用。宏景曰:張仲景竹葉湯,所用淡竹。

白虎湯方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、《金匱要略》)

知母(六兩),石膏(一斤,碎),甘草(二兩,炙),粳米(六合,本方《千金》作石膏一升。《外臺》亦云:石膏、粳米各一升,一升適如雞子大也。成注:不君石膏,而君知母,恐成本原作一升,傳寫誤作一斤)

上四味,以水一斗,煮米熟,湯成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〔成注〕白虎,西方金神也。應秋而歸肺,熱甚於內者,以寒下之;熱甚於外者,以涼解之;其有中外俱熱,內不得泄,外不得發者,非此湯則不能解之也。夏熱秋涼,暑暍之氣,得秋而止,秋之令曰處暑,是湯以白虎名之,謂能止熱也。知母味苦寒。《內經》曰:熱淫所勝,佐以甘苦。

又曰:熱淫於內,以苦發之。欲徹表熱,必以苦為主,故以知母為君;石膏味甘、微寒,熱則傷氣,寒以勝之,甘以緩之,熱勝其氣,必以甘寒為助,是以石膏甘寒為臣;甘草味甘平,粳米味甘平,脾欲緩,急食甘以緩之,熱氣內餘,消爍津液,則脾氣燥,必以甘平之物緩其中,故以甘草、粳米為之使。

〔泉案〕《本經》知母,主消渴熱中,除邪氣,肢體浮腫,下水。《大明本草》謂:其通小腸。是知母能消水也。《本經》石膏,主中風寒熱,心下逆氣,驚,喘,口乾舌焦不能息,腹中堅痛又硬。石膏利小便,是石膏亦能消水也。合觀二藥所主症,皆水氣所致,故皆利水,使小便清長,可知白虎亦治渴後水多之方也。

第其義與豬苓湯則異,彼方滲泄近燥,是治水停於已然者,此方滋清近潤,是防水停於未然者,但以白虎為解渴方,猶淺也。觀經文於汗後,渴用之,必加人參,益可思矣。又經云:大渴欲飲水者,其腹必滿,而自汗出,小便利,其病欲解,此意正白虎所由制歟。

白虎加人參湯方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、《金匱要略》近名人參白虎湯)

知母(六兩),石膏(一斤),甘草(二兩,炙),粳米(六合),人參(三兩)

上五味,以水一斗,煮米熟,湯成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〔案〕此白虎湯加人參也。人參用三兩,取諸理中湯方。

白虎加桂枝湯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治身熱,骨節煩疼,時嘔。

白話文:

經方例釋中

竹葉石膏湯是治療虛煩的主方,張仲景用它治療傷寒後遺症,是引申其用法。此方用於熱傷氣導致少氣,熱氣上逆而嘔吐的情況,所以用竹葉、石膏清熱,用人參、麥冬益氣,用半夏、粳米止嘔。 《外台秘要》引範汪茱萸煎方加註說:少氣則加麥冬,此方也是這個道理,也可用於治療中暑發渴、脈虛的症狀。《千金方》在這個基礎上加了小麥、知母、栝樓、茯苓、黃芩,命名為竹葉湯。

使用石膏治療虛弱的,只有孫真人理解其義理,所以他在無比山藥丸方下注說:想增肥的,可以加燉過的石膏。《外台秘要》治療脾熱口乾的方劑,也同時使用竹葉和石膏。陶弘景說:張仲景的竹葉湯,所用的竹葉是淡竹葉。

白虎湯方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、《金匱要略》)

知母六兩,石膏一斤(碎),炙甘草二兩,粳米六合。(此方《千金方》作石膏一升。《外台秘要》也說:石膏、粳米各一升,一升約等於雞蛋大小。成書註解:不以石膏為主藥,而以知母為主藥,恐怕原本是寫作一升,抄寫時誤寫成一斤)

上四味,加水一斗,煮至米熟,湯成後,濾去藥渣,溫服一升,一日三次。

〔成書註解〕白虎,西方金神也。應秋而歸肺,內熱嚴重者,用寒涼之法治療;外熱嚴重者,用清涼之法治療;若內外俱熱,內熱不能排出,外熱不能發散者,非此方不可解也。夏季炎熱,秋季涼爽,暑熱之氣,到了秋季就會停止,秋季的節令叫處暑,此方以白虎命名,意謂能止熱。知母味苦寒,《內經》說:熱邪盛行,可用甘苦之味輔助治療。又說:內有熱邪,用苦味藥物發散之。想要徹底消除表熱,必須以苦味藥物為主,所以用知母為主藥;石膏味甘微寒,熱邪傷氣,用寒涼之法制之,用甘味緩解之,熱邪勝過元氣,必須用甘寒之物輔助,所以用甘寒的石膏為佐藥;甘草味甘平,粳米味甘平,脾胃喜緩,急則食甘以緩之,熱邪餘留體內,灼傷津液,則脾胃乾燥,必須用甘平之物緩解其症,所以用甘草、粳米為使藥。

〔泉案〕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知母,主治消渴、熱病傷中、除邪氣、肢體浮腫、水腫。《大明本草》說:它能通利小腸。可見知母能消水。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石膏,主治中風寒熱、心下逆氣、驚恐、喘息、口乾舌燥不能呼吸、腹部堅硬疼痛。石膏能利尿,可見石膏也能消水。綜合觀察兩種藥物的主治症狀,都是水氣所致,所以都能利水,使小便清長,可知白虎湯也能治療渴後多尿的症狀。

但其義理與豬苓湯不同,豬苓湯滲濕洩熱,偏於燥性,是治療水液停留在體內者;此方滋陰清熱,偏於潤性,是防止水液停留在體內者,僅以白虎湯為解渴方,說法略淺。觀察經文,汗後口渴使用此方,必須加人參,更加值得思考。經文中又說:非常口渴想喝水,腹部必然脹滿,而且自汗出,小便通暢,病情將要好轉,這正是白虎湯的療效所在。

白虎加人參湯方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、《金匱要略》近名參白虎湯)

知母六兩,石膏一斤,炙甘草二兩,粳米六合,人參三兩

上五味,加水一斗,煮至米熟,湯成後,濾去藥渣,溫服一升,一日三次。

〔案〕這是白虎湯加人參的方劑。人參用三兩,取自理中湯方。

白虎加桂枝湯方(《金匱要略》),主治身熱、骨節煩痛、間斷性嘔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