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方例釋》~ 經方例釋中 (33)
經方例釋中 (33)
1. 經方例釋中
附子(一枚,炮),半夏(半升),粳米(半升),甘草(一兩),大棗(十枚,《千金》有乾薑)
上五味,以水八升,煮米熟,湯成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〔案〕此亦瀉心之類。以《內經》半夏秫米湯為主,以粳米易秫米,佐以甘、棗,如諸經方之例,古經方必有以半夏、粳米、甘草、大棗四味為方者,此方即加附子為之耳。諸症皆半夏主之,附子特治中寒之因;何以言此為瀉心類也?半夏瀉心湯,除乾薑、黃連、黃芩、人參四味自成一湯外,適半夏、甘草、大棗三味,故知為同類也。方以附子粳米命名,亦以此。
《外臺》引張仲景《傷寒論》曰:霍亂四逆,吐少嘔多者,附子粳米湯主之,此《傷寒論》逸文,義與此同。又引《小品》解急蜀椒湯,主寒疝氣,心痛如刺,繞臍腹中盡痛,白汗出欲絕,即此方加蜀椒、乾薑,是合用大建中之半也。此與麥門冬湯,竹葉石膏湯,三方皆主氣逆,故並以半夏秫術湯為主;麥門冬湯,治虛氣逆;竹葉石膏湯,治熱氣逆;此方治寒氣逆,三方分際如此。
麥門冬湯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治大逆上氣,咽喉不利。
麥冬(七升,《千金》二升,去心),人參(二兩),半夏(一升),粳米(三合),甘草(二兩),大棗(十二枚)
上六味,以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滓,溫服一升。日三,夜一服(溫服一升,日三夜一是四升也,當云取四升,作六升,則當夜三服方合。)
〔案〕此附子粳米湯去附子,加麥冬、人參也。為裡虛浮逆之上氣治法。後世參、麥並用者取此,《千金》或專取麥冬、粳米二味治上氣。
竹葉石膏湯方(《傷寒論》一名竹葉湯),治虛羸少氣,氣逆欲吐。
竹葉(二把),石膏(一斤,碎),麥冬(一升,去心),人參(三兩),半夏(半升,洗),粳米(半升),甘草(二兩,炙,此方竹葉二把,當為一把,石膏一斤,當為一升。《千金》有治傷寒虛羸少氣嘔吐方,石膏、麥冬、半夏各一升,竹葉一把,人參一兩,煎服法與傷寒同。方下云:一方有生薑三兩。
又有竹葉湯云,治汗後虛煩不可攻,用石膏亦一升,亦有生薑,據此二文,竹葉一把,石膏一升當矣。以病後熱少,不應用一斤之多,故知《成本》斤、升形近之誤也。《外臺》引此方,竹葉亦一把,有生薑四兩)
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內粳米,煮米熟,湯成,去米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〔案〕此麥門冬湯去大棗,加竹葉、石膏也,故以竹葉、石膏二味主方名。《千金》、《外臺》引華佗說名竹葉湯,云諸虛煩熱者,與傷寒相似,然不惡寒,身不疼痛,故知非傷寒也,不可發汗;頭不痛,脈不緊數,故知非裡實也,不可下;如此內外皆不可攻,而強攻之,必遂損竭,多死難全也。此虛煩,但當與竹葉湯,傷寒後虛煩,亦宜服此湯。
白話文:
經方例釋中
附子粳米湯的組成是:附子(炮製過的一枚),半夏(半升),粳米(半升),甘草(一兩),大棗(十枚,千金方中另加乾薑)。
用法:將以上五味藥材,用水八升煎煮,煮至米熟,藥湯熬好後,過濾掉藥渣,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此方屬於瀉心類方劑。它以《內經》的半夏秫米湯為基礎,將秫米換成粳米,再佐以甘草和大棗,與其他經方類似。古方中有很多以半夏、粳米、甘草、大棗四味藥組成的方劑,此方就是在其基礎上加了附子。諸多症狀都可用半夏治療,而附子則專門治療因體內陽氣不足(中寒)引起的症狀;為何說此方是瀉心類呢?因為半夏瀉心湯,除去乾薑、黃連、黃芩、人參四味藥,剩下的半夏、甘草、大棗三味,與此方相同,故知兩者同屬一類。此方以附子、粳米命名,也是基於此點。
《外臺秘要》引用張仲景《傷寒論》記載:霍亂伴隨四肢厥冷,嘔吐少而呃逆多者,可用附子粳米湯治療。這是《傷寒論》中遺失的篇章,其治療原則與此方相同。又引《小品方》中的解急蜀椒湯,主治寒邪引起的疝氣,胸痛如針刺般,疼痛繞臍腹,伴有冷汗淋漓、瀕臨死亡的症狀,此方即是在附子粳米湯的基礎上,加入蜀椒和乾薑,相當於增強了大建中湯的功效。此方與麥門冬湯、竹葉石膏湯一樣,都主治氣逆,所以都以半夏秫米湯為基礎;麥門冬湯治療氣虛引起的氣逆;竹葉石膏湯治療熱邪引起的氣逆;而此方治療寒邪引起的氣逆,三方各有側重。
麥門冬湯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,治療氣逆上衝,咽喉不適。
組成:麥冬(七升,《千金方》中用量為二升,需除去藥心),人參(二兩),半夏(一升),粳米(三合),甘草(二兩),大棗(十二枚)。
用法:將以上六味藥材,用水一斗二升煎煮,煎至六升,過濾藥渣,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,夜間服用一次。(溫服一升,日三夜一,共四升,應寫取四升,寫作六升,則應夜間服用三次才符合。)
此方是附子粳米湯去附子,加麥冬、人參的方劑。用於治療因臟腑虛弱引起的氣逆上衝。後世常用人參和麥冬合用的方劑,都源於此方,《千金方》中也有單用麥冬、粳米二味藥治療氣逆的方劑。
竹葉石膏湯(出自《傷寒論》,又名竹葉湯),治療身體虛弱、氣少、氣逆欲嘔。
組成:竹葉(二把,應為一把),石膏(一斤,研碎,應為一升),麥冬(一升,去心),人參(三兩),半夏(半升,洗淨),粳米(半升),甘草(二兩,炙烤)。(《千金方》中收錄治療傷寒後身體虛弱、氣少、嘔吐的方劑,其組成是:石膏、麥冬、半夏各一升,竹葉一把,人參一兩,煎服方法與傷寒方劑相同。該方劑下方註明:另一方劑中另加生薑三兩。另有一種竹葉湯,用於治療汗後虛煩,不宜攻伐,其中石膏用量也是一升,也含有生薑,根據這兩種記載,竹葉一把,石膏一升是正確的。因為病後體內多為陰虛火旺,不應使用一斤這麼大量的石膏,所以可知《成本論》中斤、升形近而產生錯誤。《外臺秘要》引用此方,竹葉也是一把,生薑用量為四兩。)
用法:將以上七味藥材,用水一斗煎煮,煎至六升,過濾藥渣,加入粳米,煮至米熟,藥湯熬好後,去除米,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此方是麥門冬湯去大棗,加竹葉、石膏的方劑,所以以竹葉、石膏二味藥命名。 《千金方》、《外臺秘要》引用華佗的說法,將此方命名為竹葉湯,認為諸種虛煩熱症,與傷寒相似,但卻不惡寒,無身痛,所以不是傷寒;頭痛不顯著,脈象不緊不數,所以不是裡實證,不宜攻下;如此內外皆不宜攻伐,若強行攻伐,必將損傷元氣,導致死亡或難以痊癒。此類虛煩症,可用竹葉湯治療;傷寒病後引起的虛煩,也適用此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