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方例釋》~ 經方例釋中 (32)

回本書目錄

經方例釋中 (32)

1. 經方例釋中

〔案〕此與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湯同體,但彼以咳,故用五味,姜;此以厥逆,即用烏頭,亦與寒疝烏頭煎同義。《外臺》將此方去細辛,加人參、附子,名神丹丸,即依《千金》此方加附子也。此方藥止四味,而方下云:上六味,各本如此,當是久有脫者,考《千金》,此方有附子二兩,射罔如棗大一兩,與六味數合。《別錄》射罔苦、有大毒,主屍注癥堅,及頭中風痹。

真朱,近世謂即礬紅。然《別錄》丹砂下注云:作末者,名真朱。知古以真朱為丹砂,此經當同,為後世硃砂為衣之祖。

半夏乾薑散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治乾嘔,吐逆,吐涎沫。

半夏,乾薑(等分)

上二味,杵為散,取方寸匕,漿水一升半,煎服七合,頓服之。

〔案〕此生薑半夏湯,變湯為散,加乾薑也。上焦有寒,其口多涎,故用乾薑溫中。徐氏軌範云:此治胃寒之吐。

大半夏湯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治胃反嘔吐。

半夏(三升,洗完用),人參(三兩),白蜜(一升,《千金》有白朮一升,生薑三兩)

上三味,以泉水(各本脫泉字,今從《外臺》補)一斗二升,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,煮藥,取二升半,溫服一升,余分再服。

〔案〕此生薑半夏湯加人參也。胃反屬胃虛,故用人參以補虛,而以蜜助之,尤妙在用甘瀾水。

人參辛夏湯方(三書無,今據《本草綱目》補),治食入即吐。

半夏(一兩五錢),人參(一兩),生薑(十片),白蜜(三合)

上以水一斗,以杓揚之二百四十遍,取三升,入白蜜三合,煮—升半,分服(水一斗,取三升,當是專用有珠者。)

〔案〕此方三書並無。《綱目·卷十二》食入即吐,人參半夏湯,張仲景《金匱》方。今《要略》無者,傳寫脫之,此與前方只多生薑一味,而分兩懸殊,當非大半夏之異文,乃別方也。此方薑、蜜同用,為辛甘發散陽劑。甄權云:或以薑汁同蜜各一合,水和,頓服。常服,面如花紅。

孟詵云:白蜜與薑汁熬煉,治癩甚效。《外臺·卷六》引仲景《傷寒論》云:嘔,心下痞堅者,大半夏湯主之,當即《金匱》之逸文。以此心下痞堅,乃虛氣上逆,與甘草瀉心症同法。甘草瀉心湯不用生薑,以彼准此,知大半夏與人參半夏湯二方之不同矣。

半夏麻黃丸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治心下悸。

半夏,麻黃(等分)

上二味,末之,煉蜜丸如小豆大,飲服三丸,日三服。

〔案〕徐大椿說:此治飲在心下者。泉謂:心下悸者,氣分被水所塞也,故以生半夏之散水,麻黃之疏壅治之。《本經》二味皆破堅積,此方用麻黃,與皮水用麻黃甘草湯,同為治水結堅積之法。

附子粳米湯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治腹中寒氣,雷鳴切痛,胸脅逆滿,嘔吐。

白話文:

經方例釋中

此方與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湯藥性相近,但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湯是用於治療咳嗽,因此使用五味子與生薑;而這個方子是用於治療厥逆,所以使用烏頭,其功效也與寒疝烏頭煎相似。《外臺秘要》將此方去掉了細辛,並加入人參和附子,命名為神丹丸,這其實是根據《千金方》的這個方子加了附子。此方只有四味藥,但方劑下方卻寫著「上六味」,各版本皆如此,應該是長期以來抄寫過程中遺漏了某些藥物。考證《千金方》,此方含有附子二兩,射罔(一種植物)如棗子大小一兩,與六味藥材的劑量相符。《名醫別錄》記載射罔味苦、劇毒,主治屍注(一種腫脹病症)、癥堅(腹部腫塊)、以及頭痛中風痹症。

真朱,近代醫家認為就是礬紅(氧化鋁)。但是《名醫別錄》丹砂的註解中提到:研磨成粉末的丹砂,叫做真朱。由此可知,古代將真朱視為丹砂,本經中應當也是如此,是後世以硃砂作藥物外衣的先例。

半夏乾薑散方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,主治乾嘔、嘔吐、吐涎沫。

藥物:半夏、乾薑(等量)

用法:將以上兩種藥物研磨成粉末,每次取一平匙,用一升半的米漿水煎服,取七合(約等於350毫升),一次服完。

此方是將生薑半夏湯改為散劑,並加入乾薑。上焦有寒,患者口中會多涎沫,所以用乾薑溫中。徐氏的醫學著作中說:此方治療胃寒引起的嘔吐。

大半夏湯方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,主治胃反(胃氣上逆)嘔吐。

藥物:半夏(三升,洗淨後使用)、人參(三兩)、白蜜(一升,《千金方》中記載還有白朮一升,生薑三兩)

用法:以上三味藥材,用一斗二升的泉水(各版本都缺漏了「泉」字,現在根據《外臺秘要》補上),加入蜂蜜攪拌二百四十遍,然後煎煮,取二升半,溫服一升,其餘分次服用。

此方是在生薑半夏湯的基礎上加了人參。胃反屬胃虛,所以用人參來補虛,用蜂蜜輔助,尤其妙在使用甘甜的泉水。

人參辛夏湯方(三種醫書上都沒有記載,現在根據《本草綱目》補上),主治飲食後即嘔吐。

藥物:半夏(一兩五錢)、人參(一兩)、生薑(十片)、白蜜(三合)

用法:以上藥材用一斗水,用勺子攪拌二百四十遍,取三升,加入白蜜三合,煎煮至一升半,分次服用。(一斗水,取三升,應該是專門用有珠的器皿來盛裝)

此方在三種醫書中都沒有記載。《本草綱目》卷十二記載,飲食後即嘔吐,可用人參半夏湯,出自張仲景《金匱要略》。現在《金匱要略》中沒有此方,可能是抄寫時遺漏了。此方與前一個方子相比,只多了生薑一味藥,但劑量卻相差很大,應該不是大半夏湯的別名,而是另一個不同的方子。此方同時使用生薑和蜂蜜,屬於辛甘發散陽的藥劑。甄權說:也可以用生薑汁和蜂蜜各一合,加水調和,一次服用。經常服用,面容會像花一樣紅潤。

孟詵說:白蜜和生薑汁熬煉,治療癩病很有效。《外臺秘要》卷六引用張仲景《傷寒論》記載:嘔吐,心下痞堅者,大半夏湯主治,應該是《金匱要略》中遺漏的方子。因此心下痞堅,是虛氣上逆,與甘草瀉心湯的治療方法相同。甘草瀉心湯不用生薑,以此推斷,可知大半夏湯與人參半夏湯這兩個方子是不同的。

半夏麻黃丸方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,主治心下悸動。

藥物:半夏、麻黃(等量)

用法:將以上兩種藥物研磨成粉,用蜂蜜煉製成如小豆大小的丸劑,每次服用三丸,一天服用三次。

徐大椿說:此方治療飲邪停滞在心下的病症。有人認為:心下悸動,是氣分受水邪阻塞,所以用生半夏來散水,用麻黃來疏通阻塞。兩味藥在《神農本草經》中都被記載有破堅積的作用,此方使用麻黃,與治療皮水病的麻黃甘草湯一樣,都是治療水邪結聚成堅積的療法。

附子粳米湯方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,主治腹部寒氣,雷鳴般的劇烈疼痛,胸脅脹滿,嘔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