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方例釋》~ 經方例釋中 (31)
經方例釋中 (31)
1. 經方例釋中
乾薑人參半夏丸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治婦人妊娠,嘔吐不止。
乾薑,人參(各一兩),半夏(二兩)
上三味,末之,生薑汁糊丸,如梧子大,飲服十丸,日三服。
〔案〕此半夏湯合大建中之半,變法為丸也,故以所加為主名。宋·朱端章《衛生家寶產科備要·卷六》人參丸方,婦人妊娠嘔吐不止,名曰阻病,或以尋常治嘔吐藥治之,非也,宜服此方。出仲景《金匱》極妙,其方用半夏粬炒,乾薑炮,別一方三味各一兩,不用生薑汁,糊丸為異。
小半夏湯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治嘔。
半夏(一升,《外臺》五兩),生薑(半斤)
上二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一升半,分溫再服。再當為三。
〔案〕此為治嘔之專方,亦主方也,為諸半夏、生薑同用之祖。其用生薑者,以為嘔家之聖藥,非是製半夏毒使然,與生薑半夏湯不同。凡心下痞,腸鳴,嘔吐等症,並皆宜之。仲景之例,以裡虛而氣逆者,半夏、人參並用,人參補虛故也;邪陷而氣逆者,半夏、生薑並用,生薑散寒故也,此半夏湯之所以有大、小也。
仲景於邪在衛而氣逆者,生薑與半夏同用;若邪在營而氣逆者,生薑與紫蘇同用,半夏厚朴湯是也。蓋以生薑散邪,半夏主衛逆,紫蘇主營逆,皆於散中寓降。《外臺》有小半夏湯,即此湯原方加桂枝,治胸滿有氣,心腹脹,中冷。《千金》云:有人常積氣結而死,其心上溫,以此湯少許,汁入口遂活。
蓋即扁鵲半夏吹鼻之法,由斯以推,知半夏湯乃散氣、下氣之方,所以能治飲者,以津隨氣行故也。
小半夏加茯苓湯方(《金匱要略》)
即小半夏湯,原方加茯苓(四兩,)煎服法同(四兩或作三兩。)
〔案〕此化痰水為溺之方。
半夏厚朴湯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治咽中如有炙臠。
半夏(一升),生薑(五兩),茯苓(四兩),厚朴(三兩),干蘇葉(二兩,《千金》五兩)
上五味,以水七升,煮取四升,分溫四服。日三,夜一服。
〔案〕此小半夏加茯苓湯加厚朴、蘇葉也,為下氣降痰之主方。痰隨氣升者宜之。《千金》以此方治婦人胸滿,心下堅,咽中帖帖如有炙肉,吐之不出,咽之不下,主治較詳,《三因》減生薑名四七湯,亦名七氣湯。凡半夏、蘇葉同用諸方,如《外臺》引《廣濟》柴胡厚朴湯、紫蘇湯是也。
《易簡方》參蘇飲,從《廣濟》紫蘇湯來,《局方》蘇子降氣湯,即此方去茯苓,加前胡、陳皮、當歸、沉香、甘草五味為之。
赤丸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治寒氣厥逆。
茯苓,半夏(各四兩,洗,一作桂枝),烏頭(二兩,炮),細辛(一兩,《千金》作人參)
上六味,末之,內真朱為色,煉蜜丸如麻子大,先食,酒飲下三丸,日再夜一服;不知,稍增之,以知為度。
白話文:
經方例釋中
乾薑人參半夏丸方 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,用於治療孕婦嘔吐不止。
配方:乾薑、人參(各一兩)、半夏(二兩)
製法:將以上三味藥磨成粉末,用生薑汁和成丸子,大小如梧子(一種植物的種子),每次服用十丸,一天三次。
說明:此方是將半夏湯和桂枝湯(大建中湯的一半)合二為一,改變劑型製成丸劑,故以添加的藥物「乾薑」為主命名。宋代朱端章在《衛生家寶產科備要》中提到,孕婦妊娠嘔吐不止,稱為「阻病」,不能用一般的止嘔藥物治療,應該服用此方。此方出自仲景《金匱要略》,非常精妙。其他版本的方子,半夏會用粬炒法炮製,乾薑會用炮製法,三味藥各用一兩,不使用生薑汁,製成丸子的方法也不同。
小半夏湯方 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,用於治療嘔吐。
配方:半夏(一升,其他版本記載為五兩)、生薑(半斤)
製法:將以上二味藥用七升水煎煮,濃縮至一升半,分次溫服,一天服用三次。
說明:這是治療嘔吐的專方,也是主方,是所有半夏、生薑同用的祖方。使用生薑,是因為它被認為是治療嘔吐的聖藥,並非為了解半夏的毒性,這與生薑半夏湯不同。凡是心下痞滿、腸鳴、嘔吐等症狀,都適用此方。仲景的用藥原則是:內虛氣逆者,用半夏、人參同用,因為人參能補虛;邪氣入侵而氣逆者,用半夏、生薑同用,因為生薑能散寒,所以才有大小半夏湯之分。
仲景認為:邪氣在肌膚(衛分)而氣逆者,用生薑和半夏同用;若邪氣在血液(營分)而氣逆者,用生薑和紫蘇同用,例如半夏厚朴湯。生薑散邪,半夏治衛分之逆,紫蘇治營分之逆,都是在疏散中寓有降逆的作用。《外臺秘要》記載的小半夏湯,是這個方子加了桂枝,用於治療胸悶氣脹、心腹脹滿、腹部寒冷的症狀。《千金要方》記載:有人因氣結積聚而死,心臟冰冷,用此湯少許,服下藥汁後就活了。
這也暗合扁鵲用半夏吹鼻治病的方法。由此推測,半夏湯是疏散氣機、下降氣機的方劑,所以能夠治療飲邪,因為津液隨著氣機運行。
小半夏加茯苓湯方 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
配方:小半夏湯的原方加上茯苓(四兩,或三兩),煎服方法相同。
說明:這是化痰水為尿的方劑。
半夏厚朴湯方 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,治療咽喉中有如炙肉般的異物感。
配方:半夏(一升)、生薑(五兩)、茯苓(四兩)、厚朴(三兩)、紫蘇葉(二兩,其他版本記載為五兩)
製法:將以上五味藥用七升水煎煮,濃縮至四升,分四次溫服,每天三次,晚上一次。
說明:此方是在小半夏加茯苓湯的基礎上,加入厚朴、紫蘇葉,是治療下氣降痰的主方,痰氣上逆者適用。其他版本中,例如《千金要方》,此方用於治療婦女胸悶、心下堅硬、咽喉中有如炙肉般的異物感,吐也吐不出,咽也咽不下的症狀,其主治範圍更廣。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中減去生薑,稱為四七湯或七氣湯。凡是半夏、紫蘇葉同用的方劑,例如《外臺秘要》引用的《廣濟方》柴胡厚朴湯、紫蘇湯等都屬於此類。
《易簡方》中的參蘇飲,出自《廣濟方》紫蘇湯;《局方》中的蘇子降氣湯,是此方去茯苓,加上前胡、陳皮、當歸、沉香、甘草五味藥而成。
赤丸方 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,治療寒邪導致的厥逆。
配方:茯苓、半夏(各四兩,洗淨,其他版本記載為桂枝)、烏頭(二兩,炮製)、細辛(一兩,其他版本記載為人參)
製法:將以上四味藥磨成粉末,加入朱砂使藥丸呈現紅色,用煉蜜製成如麻子大小的丸劑,飯前用酒送服三丸,每天服用兩次,晚上一次;如果沒有效果,可以少量增加劑量,直到見效為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