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方例釋》~ 經方例釋中 (27)

回本書目錄

經方例釋中 (27)

1. 經方例釋中

是紫參能治心腹積聚,白前、紫參與生薑並用,為能散寒、降氣、破積,故以為臣。半夏、人參、甘草,甘辛為佐;桂枝、黃芩,苦辛為使。紫參一作紫苑。《本經》紫苑味苦溫,主咳嗽上氣,胸中寒熱結氣,主治較紫參為切。《外臺·卷二十》有白前湯,白前、澤漆根、紫菀、半夏四味,治水腫之咳,其方即用此方之半,而亦為紫菀,是《要略》別本作紫苑,由來舊矣。

《外臺》百部根飲竹葉、飲羊肺湯,深師白前湯,諸方並作紫苑,以《外臺》方推之,則此方乃以黃芩人參湯去棗,合白前湯全方也。澤漆即大戟苗。《外臺》云:用根則即大戟也。故白前湯,或直作大戟。仲景云:澤漆者,以根全治里,而苗猶及半表,於咳之上出尤宜。

侯氏黑散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治大風四肢煩重,心中惡寒不足者。

菊花(四十分),白朮,防風(各十分),桔梗(八分,《外臺》無桔梗有鍾乳),黃芩(五分),細辛,乾薑,桂枝,茯苓,當歸,芎藭,牡蠣(熬),礬石(如馬齒者,燒令汁盡),人參(各三分)

上十四味,杵為散,酒服方寸匕,日一服。初服二十日,溫酒調服。禁一切魚肉、大蒜,常宜冷食(一本食作服,今從東洋本正冷食為食,一切冷物非冷飲,此藥也)六十日止,即藥積在腹中不下也,熱食即下矣,冷食自能助藥力。

〔案〕此石發家服食之方也。《病源·寒食散發候》云皇甫云:寒食藥者,世莫知焉。或曰華佗,或曰仲景,考之於實,佗之精微,方類單省,而仲景經有侯氏黑散,紫石英方,皆數種相出入,節度略同,然則寒食草、石二方,出自仲景,非佗也。據此知侯氏黑散,乃服食之藥,故有冷填腸胃之說,所以然者,石藥性熱,熱極生風,故經以黑散入之中風門,大約服石之風,開於漢季,盛於隋唐,故仲景出治而後。《外臺》一書,用此方者,尤不一也。

自宋以來,服石者鮮,此方几乎息矣。近喻昌說:中風主方踵之者,見其藥不對症,專取菊花一味,以為本之仲景,而此方之義湮,幸有《病源》可考,用者審諸云侯氏者,侯姓所傳也。其人蓋在仲景以前,《傷寒論》序所謂:博採眾方者,此類是也。《千金》無此二方,有寒食鍾乳散,與此二方相似。

此當為治風眩之方。《本經》菊花治風眩,菊本作𩦺,從鞠,鞠,藭也,言能窮治風邪也。《金匱》續命黑散,風引、防己、朮附方,皆治風眩。續命、風引、防己,徐嗣伯說:朮附經有明文,惟黑散未經。人道本方以菊花為主,重於他藥十倍。《本經》甘寒,治風眩是也;朮、防風,亦治風眩。

術補防瀉以為臣,風善壅氣,桔梗、黃芩,一溫一寒以為佐;風性挾寒,細辛、乾薑,一開一守;風善生痰,牡蠣、礬石以治痰,一軟一收;以風之所壅在榮衛也。而人參以補,其虛而托之,桂枝、茯苓以治氣,一升一降;當歸、芎藭以治血,一行一散,九味皆為之使,治風之法盡之矣。

白話文:

經方例釋中

紫苑可以治療心腹積聚,白前、紫苑和生薑一起使用,因為它們能散寒、降氣、破積,所以作為主藥的輔佐藥物。半夏、人參、甘草,甘辛之味作為輔藥;桂枝、黃芩,苦辛之味作為使藥。有些古籍將「紫參」誤寫為「紫苑」。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紫苑味苦溫,主治咳嗽、上氣、胸中寒熱結氣,其主治範圍比紫參更精確。《外台秘要》卷二十記載的白前湯,用白前、澤漆根、紫苑、半夏四味藥,治療水腫引起的咳嗽,其藥量相當於本方的一半,也使用了紫苑,所以《傷寒論要略》其他版本將「紫參」寫作「紫苑」,這是沿用已久的說法。

《外台秘要》中的百部根飲竹葉、飲羊肺湯,都參考了白前湯,這些方子都用紫苑,根據《外台秘要》的方劑推斷,本方是黃芩人參湯去除大棗,再加入白前湯所有藥材組成的。澤漆就是大戟的幼苗。《外台秘要》說:使用澤漆的根就是大戟。所以白前湯,有時也直接用大戟。張仲景說:澤漆的根可以治療裡證,而它的苗則兼顧表證,對於咳嗽引起的表證尤其適合。

侯氏黑散方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,治療大風引起的四肢沉重、心胸惡寒不足的病症。

菊花(四十分),白朮、防風(各十分),桔梗(八分,《外台秘要》中沒有桔梗,而是鍾乳),黃芩(五分),細辛、乾薑、桂枝、茯苓、當歸、川芎、牡蠣(炮製過的)、礬石(像馬齒一樣大小的,燒到汁液完全乾涸)、人參(各三分)。

以上十四味藥,研磨成粉末,用酒送服,每次服用一寸匕(古代容量單位),每天服用一次。開始服用二十天,用溫酒調服。禁忌食用一切魚肉、大蒜,應該經常吃冷食(有一種版本寫作「服」,這裡根據日本古籍校正為「食」,指一切冷的食物,而非冷飲,此藥也如此)。服用六十天即可停止,如果藥物積聚在腹中沒有排出,吃熱食就會排出,吃冷食則能更好地發揮藥效。

(分析)這是石藥服用方法的藥方。《病源候論·寒食散發候》記載皇甫謐說:寒食散的藥方,世人很少知道。有人說是華佗的方子,有人說是張仲景的方子,實際上考證後發現,華佗的藥方精微,方劑種類單一簡潔,而張仲景的經方中有侯氏黑散、紫石英方,這些方劑都有一些藥物相同或相似,劑量也大致相同,因此寒食草藥方、石藥方都出自張仲景,而非華佗。據此可知,侯氏黑散是服食藥物,所以有冷食以填補腸胃的說法,原因是石藥性熱,熱極則生風,所以經方用黑散治療中風。大概服用石藥治療風的病症,始於漢代,盛於隋唐,所以張仲景制定了治療方法。 《外台秘要》中使用此方的版本也不盡相同。

宋代以後,服用石藥的人很少,這個方子幾乎失傳了。近代喻昌說:治療中風的方劑多是參考這個方劑,但發現藥物不相符,只取菊花一味,認為這是本著張仲景的思路,而這個方子的意義被遺忘了,幸好有《病源候論》可以考證,使用者應該仔細研讀。侯氏指的是侯姓家族所傳的藥方。此人大概在張仲景之前,《傷寒論》序言中提到的「博採眾方」就是指這一類藥方。《千金方》中沒有這兩個方子,但有寒食鍾乳散,與這兩個方子相似。

這個方子應該是治療風眩的方劑。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菊花治療風眩,菊花古字作𩦺,從鞠,鞠是藭(一種草),意思是能徹底治療風邪。《金匱要略》中的續命黑散、風引散、防己黃芪湯,也都治療風眩。續命黑散、風引散、防己黃芪湯,徐嗣伯說:在《傷寒論》中明確記載,只有黑散未在經方中記載。有人認為本方以菊花為主藥,其用量是其他藥物的十倍。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菊花味甘寒,治療風眩;白朮、防風也治療風眩。

白朮補益,防風瀉下,作為主藥的輔佐藥物;風容易阻滯氣機,桔梗溫和,黃芩寒涼,一溫一寒作為輔藥;風性容易夾雜寒邪,細辛溫熱開通,乾薑溫中守衛;風容易導致痰濁,牡蠣軟堅,礬石收斂,一軟一收;因為風邪壅塞在榮衛之間,所以用人參補益虛弱之體;桂枝升氣,茯苓降氣,一升一降;當歸活血,川芎行血,一行一散,九味藥都作為使藥,治療風邪的方法都包括在內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