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方例釋》~ 經方例釋中 (26)

回本書目錄

經方例釋中 (26)

1. 經方例釋中

上六味,杵為散,取方寸匕,酒和,日三服。

〔案〕此方當歸止三兩,不應反冠芍藥一斤之上,命名疑當歸二字衍。此當歸散去芩,加瀉、苓也。去芩者,以腹痛,故小柴胡之舊例也。㽲痛,由腎氣之上僭,故以瀉、芩泄而抑之。

膠艾湯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治婦人妊娠,腹中痛。

乾地黃(六兩),芍藥(四兩),當歸,艾葉(各三兩),芎藭,阿膠,甘草(炙,各二兩)

上七味,以水五升,清酒三升,合煮取三升,去滓,內膠,令消盡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不差,更作。一方加乾薑(一方以下五字,從東洋本補。)

〔案〕此為諸血疾之總治。凡補血、行血之藥薈萃於此,辛甘發散為陽,故以為血痹之專方。《千金》錄此方云:膠艾湯,治妊娠二、三月至七、八月,其人頓僕失踞,胎轉不下,傷損腰腹,痛欲死。若有所見,及胎奔上搶心,短氣,是此方所主。腹中痛,因傷胎而致也。《千金》以此方去芎,治產後下赤白,腹中㽲痛。

《外臺》治折跌損傷,亦用此方。《千金》治妊娠二、三月以上至八、九月,胎動不安。腰痛已有所見者,以此方去地、芍二味用之。又有治妊娠腰腹痛方,即前方去艾,加竹茹。張璐說:虛寒用艾,煩熱用竹,然則此方艾葉可易也。《局方》取此方中地、芍、歸、芎為一方,名四物湯,治一切血熱、血虛、血燥諸症。

以《千金》兩言有所見及下赤、白,參之可見仲景治瘀血法,已下者,用此,其未下者,用下瘀血湯,故此方不用桃仁。

黃芩湯方(《金匱要略》附方,《玉函》有方無論),治乾嘔下利。

黃芩,人參,乾薑(各三兩),桂枝(一兩,《外臺》二兩),半夏(半升),大棗(十二枚)

上六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分溫再服。

〔案〕《外臺》錄深師黃芩人參湯,有生薑、甘草,無干薑、半夏,治傷寒吐下後,內外有熱,煩渴不安。《千金》陰旦湯,以此方去人參、半夏,加芍藥、甘草,與此三方大體相似,論法當以深師方為正。深師方,即桂枝去芍藥湯,加芩、參,取加味為名,故曰黃芩人參湯,此方即彼方去生薑、甘草,合半夏乾薑散方也。

《外臺·卷六》雜療嘔吐方,錄張仲景《傷寒論》有曰:乾嘔下利,黃芩湯主之,此正林億附入《金匱》之所本。但彼但稱為黃芩湯,無人參二字,有者,深師方名也。

澤漆湯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治咳而脈沉。

澤漆(三斤,以東流水五升,煮取一斗五升),白前,柴參,生薑(各五兩),半夏(半升),甘草,黃芩,人參,桂枝(各三兩)

上九味,㕮咀,內澤漆汁中,煮取五升,溫服五合,至夜盡。

〔案〕此即黃芩人參湯以生薑易乾薑,加澤漆、白前、紫參三味。《本經》澤漆味苦、微寒,主皮膚熱,大腹水氣,四肢浮腫。是澤漆能瀉水,於脈沉義合,故以為君。《別錄》白前味甘、微溫,主胸脅逆氣,咳嗽上氣,呼吸欲絕,是白前能降氣。紫參《本經》味甘、微寒,主心腹積聚,寒熱邪氣,通九竅,利小便。

白話文:

經方例釋中

第一方:將六味藥材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匙(方寸匕),用酒調服,每日服用三次。此方中當歸的用量應為三兩,而非一斤,方名中「當歸」二字可能重複記載。此方是從小柴胡湯去掉了黃芩,加入了澤瀉和茯苓。去除黃芩是因為腹痛,這是沿襲小柴胡湯的舊例;腹痛是由於腎氣上逆,因此用澤瀉和黃芩來瀉火抑制。

第二方:膠艾湯,用於治療孕婦妊娠期間腹痛。藥材包含:生地黃(六兩)、芍藥(四兩)、當歸、艾葉(各三兩)、川芎、阿膠、炙甘草(各二兩)。將七味藥材加水五升、清酒三升一起煮,煮至三升,過濾掉藥渣,加入阿膠使其溶化,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若病情未改善,可重複服用。另有一方在此基礎上加乾薑。此方為各種血症的總治之方,包含補血、行血藥材,辛甘發散屬陽性,故為血痹專方。《千金方》記載此方用於治療妊娠二至七、八月,患者突然跌倒,胎兒不下移,腰腹受傷疼痛欲死,或有胎兒上衝心臟,呼吸急促等症狀,腹痛皆因傷胎所致。《千金方》記載用此方去除川芎,可治療產後出血及腹痛。《外臺秘要》記載此方也用於治療跌打損傷。《千金方》記載此方去除生地黃、芍藥,用於治療妊娠二至八、九月胎動不安、腰痛的患者。另有一方是將此方中的艾葉去除,加入竹茹,用於治療妊娠腰腹痛。張璐說:虛寒用艾葉,煩熱用竹茹,所以艾葉可以替代。 《局方》取此方中的生地黃、芍藥、當歸、川芎為一方,命名為四物湯,用於治療一切血熱、血虛、血燥等症。參考《千金方》中「有所見」及「下赤白」的記載,可見仲景治療瘀血的方法,已下者用此方,未下者用下瘀血湯,所以此方不用桃仁。

第三方:黃芩湯,用於治療乾嘔及下痢。藥材包含:黃芩、人參、乾薑(各三兩)、桂枝(一兩,另有方劑用量為二兩)、半夏(半升)、大棗(十二枚)。將六味藥材加水七升煮至二升,過濾藥渣,分次溫服。 《外臺秘要》記載深師黃芩人參湯,含有生薑、甘草,沒有乾薑、半夏,用於治療傷寒吐瀉之後,內外有熱,煩渴不安。《千金方》陰旦湯,在此方基礎上去除人參、半夏,加入芍藥、甘草,與這三方大體相似,從理論上講,應以深師方為正。深師方即桂枝去芍藥湯加黃芩、人參,取加味為名,故稱黃芩人參湯。此方即深師方去生薑、甘草,加入半夏乾薑散的方子。《外臺秘要卷六》雜療嘔吐方,記載張仲景《傷寒論》中提到乾嘔下痢,黃芩湯主治,這是林億將此方收入《金匱要略》的根據。但原方只稱為黃芩湯,沒有人參二字,有者是深師方之名。

第四方:澤漆湯,用於治療咳嗽且脈沉的症狀。藥材包含:澤漆(三斤,用東流水五升煮取一斗五升)、白前、柴胡、生薑(各五兩)、半夏(半升)、甘草、黃芩、人參、桂枝(各三兩)。將九味藥材切碎,放入澤漆汁中,煮取五升,溫服五合,直至晚上服完。此方是在黃芩人參湯的基礎上,以生薑代替乾薑,並加入澤漆、白前、紫參三味藥。《本經》記載澤漆味苦微寒,主治皮膚熱、大腹水腫、四肢浮腫。澤漆能瀉水,與脈沉的症狀相符,故為君藥。《別錄》記載白前味甘微溫,主治胸脅逆氣、咳嗽上氣、呼吸欲絕,白前能降氣。《本經》記載紫參味甘微寒,主治心腹積聚、寒熱邪氣,通九竅,利小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