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方例釋》~ 經方例釋中 (28)

回本書目錄

經方例釋中 (28)

1. 經方例釋中

其用朮、防治眩,與桂芍知母湯同;其用桂、芩、歸、芎治血氣,與奔豚湯同;其用辛、薑、桂、苓治痰水,與飲家方同;其用蠣、礬治痰水,與《千金》治口喎方同;其用桔梗、桂枝、薑、防,與紫石散同;而人參、桔梗,又為疏補並濟法,與薯蕷丸同,意緒之周無過於此,經文當云:風眩四肢煩重,心中惡寒不足者,侯氏黑散主之。煩重者,氣血寒痰之壅也;惡寒者,風邪之內迫也。

不足,故用參、薑、朮、苓,合理中法,其用菊、朮、防、芎、參、桂、茯七味者,與徐嗣伯天雄散同,是半皆治眩暈倒旋也,不離桂、朮、防三味。徐嗣伯治眩十方,八方用防風,是防風風眩要藥也。

黃連湯方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),治腹中痛,欲嘔吐。

黃連,桂枝(各三兩),人參(二兩),半夏(五合),乾薑,甘草(炙,各一兩),大棗(十二枚,成本《傷寒》連、桂、甘、姜各三兩,參二兩,《玉函》連、桂、參各二兩,薑、甘各一兩,今參正)

上七味,以水一斗,煮取六升,去滓,分五服。日三服,夜二服。(成本作溫服一升,日三夜二服。以煮取六升計之,日三夜二,止服五升,何以獨剩一升不服,明為誤也。今從《玉函》。)

〔成注〕上熱者,泄之以苦,黃連之苦以降陽;下寒者,散之以辛,薑、桂、半夏之辛以升陰;脾欲緩,急食甘以緩之,人參、甘草、大棗之甘以益胃。

〔泉案〕此黃芩人參湯去黃芩,加黃連,從其所易為名也。《千金》以此方去薑、半、人參三味,加生地、竹葉、赤石脂,名生地黃湯,治產後著寒、熱下痢,是此方本治有寒有熱之症。彼病在腸,故用地、脂澀之;此病在胃,故用參、姜,意義略相似。後世有進退黃連湯,即此方而以連、桂、姜等,為增損者。

此風寒在半表裡間,而將又下陷者,以在半表裡,故不分風寒,而混稱邪氣,古人稱謂之。例如此胸中熱半表也,腹中痛是邪氣下陷,欲嘔吐是胃尚能拒邪,故既以桂枝治表,連、乾和胃,而復以參、甘填中,以助其拒而不使陷,方義之精如此,而連、半並用,合小陷胸法,又藉以盪滌胸胃;薑、參並用,合大半夏及半夏人參湯法,往復迴環,妙難言盡。

奔豚湯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治奔豚氣上衝胸,腹痛、往來寒熱。

甘李根白皮(一升),生葛(五兩),半夏,生薑(各四兩),黃芩,芍藥,芎藭,當歸,甘草(各二兩,《外臺》無芩、芎,有桂枝、人參。一作無芍藥,有茯苓,似皆較此為長。黃芩非腹痛所宜,當即茯苓二字之誤,而桂於氣上衝胸宜,參於邪陷之腹痛宜)

上九味,以水二斗,煮取五升,去滓,溫服一升。日三,夜二服。

白話文:

經方例釋中

文中所述藥方,其組成與功效與其他經典方劑類似:使用蒼朮、防風治療眩暈,與桂枝芍藥知母湯相似;使用桂枝、黃芩、當歸、川芎治療血氣病,與奔豚湯相似;使用辛溫藥物(如生薑、桂枝、茯苓)治療痰飲,與民間飲方相似;使用牡蠣、白礬治療痰飲,與《千金方》中治療口喎的方劑相似;使用桔梗、桂枝、生薑、防風,與紫石散相似;人參、桔梗的配伍,則屬於疏補兼顧的用法,與薯蕷丸相似。其思路之周全,無可挑剔。經文中記載:治療風眩、四肢沉重、心煩惡寒不足的症狀,可用侯氏黑散。四肢沉重是氣血寒痰壅塞所致;惡寒是風邪內侵所致;不足,故用人參、生薑、蒼朮、茯苓,符合中醫治療原則。使用菊花、蒼朮、防風、川芎、人參、桂枝、茯苓七味藥的方劑,與徐嗣伯天雄散相似,這些藥方大多治療眩暈、頭昏眼花等症狀,都離不開桂枝、蒼朮、防風三味藥。徐嗣伯治療眩暈的十個方劑中,八個都使用了防風,說明防風是治療風眩的重要藥物。

黃連湯方(出自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),主治腹痛、欲嘔吐。

藥物組成:黃連、桂枝(各三兩)、人參(二兩)、半夏(五合)、乾薑、炙甘草(各一兩)、大棗(十二枚)。(原方《傷寒論》中黃連、桂枝、甘草、乾薑各三兩,人參二兩;《玉函經》中黃連、桂枝、人參各二兩,乾薑、甘草各一兩,現行版本以人參用量為準)。

用法用量:以上七味藥,加水一斗,煎煮至六升,去渣,分五服,每日三次,夜間兩次。(原方記載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,夜間兩次。根據煎煮至六升計算,每日三次,夜間兩次,只服五升,剩餘一升未服,顯然是錯誤的,現行版本從《玉函經》。)

方義注釋:上焦熱盛者,用苦寒藥黃連瀉火;下焦虛寒者,用辛溫藥物生薑、桂枝、半夏溫陽散寒;脾胃虛弱者,用甘味藥物人參、甘草、大棗益氣健脾。

方義分析:此方是黃芩人參湯去黃芩,加黃連,改名而成。《千金方》以此方去生薑、半夏、人參三味藥,加生地黃、竹葉、赤石脂,名為生地黃湯,用於治療產後寒熱、下痢。此方和生地黃湯的治療對象有所不同,生地黃湯治療腸道疾病,故用生地黃、赤石脂收澀;黃連湯治療胃病,故用人參、生薑溫中和胃,其治療原理相類似。後世有進退黃連湯,即在此方基礎上加減黃連、桂枝、生薑等藥物而成。

此方用於治療風寒夾雜表裡,又向下陷的證候。由於風寒夾雜表裡,故不分風寒,而統稱為邪氣,這是古人的稱謂方式。例如,胸中熱屬於表證,腹痛是邪氣下陷,欲嘔吐是胃氣尚能抵抗邪氣,所以用桂枝治療表證,黃連、乾薑和胃,又用人參、甘草益氣養胃,以幫助胃氣抵抗邪氣而不致下陷。此方的精妙之處正在於此。黃連、半夏同用,符合小陷胸湯的療法,可以盪滌胸胃;生薑、人參同用,符合大半夏湯及半夏人參湯的療法,此方運用靈活,妙處難以盡述。

奔豚湯方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,主治奔豚氣上衝胸,腹痛,往來寒熱。

藥物組成:甘李根白皮(一升)、生葛根(五兩)、半夏、生薑(各四兩)、黃芩、芍藥、川芎、當歸、甘草(各二兩)。(《外台秘要》中無黃芩、川芎,有桂枝、人參;有的版本無芍藥,有茯苓,這些版本似乎比本方更完善。黃芩非腹痛所宜,當是茯苓二字誤寫,而桂枝治療氣上衝胸有效,人參治療邪氣下陷的腹痛有效。)

用法用量:以上九味藥,加水二斗,煎煮至五升,去渣,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,夜間兩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