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方例釋》~ 經方例釋下 (4)
經方例釋下 (4)
1. 經方例釋下
橘皮枳實生薑湯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治胸痹,胸中氣塞,短氣。
橘皮(一斤《肘後》半斤),生薑(半斤),枳實(三兩《肘後》四枚)
上三味,以水五升(《肘後》四升,)煮取二升,分溫再服。
〔案〕此橘皮湯加枳實也。為胸中塞之主方,胸中塞,俗名氣悶,與胸中瘕逆同意。故橘倍於姜,其甚者胸中滿,滿則不止於塞而已。又當以厚朴生薑半夏人參甘草湯為主方,於此見橘、樸輕重之分,以胸中塞,故氣為之短,枳實治短氣,故能治胸中塞。今人多以枳殼代之,往往不效。
《外臺》引《廣濟》檳榔湯,治心頭冷,堅結痛下氣,其方即此方加檳榔、木香、大黃、甘草,是合用華佗、仲景三方為一也。氣鬱,故合用華佗方;以中滿,故合用仲景大黃甘草湯方,加法精密。此方與桂枝生薑枳實湯大同,而所差止桂、橘之分。心中痞用桂,胸中塞用橘,橘薄而桂厚也。
然桂姜枳湯方,桂、姜等分,而枳實五枚,約重二分半。是桂、姜為君,而枳為臣;橘枳薑湯方,姜重於枳,橘倍於姜,是橘為君,姜為臣,枳為佐使,故止二分,二方相似而迥別。
茯苓飲方(《金匱要略》附方),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,自吐出水後,心胸間虛,氣滿不欲食,消痰氣,令能食。
生薑(四兩),茯苓,白朮(各三兩),人參,枳實(各二兩),橘皮(一兩半)
上六味,切,以水六升,煮取一升八合,去滓,分溫三服,如人行八九里進之。忌酢物、桃、李、雀肉等。
〔案〕此方惟見於《外臺·卷八》痰飲門。云出《延年》,於方末注云:仲景《傷寒論》同,是王燾所見仲景書有是方,林億之附本此。此以橘枳薑湯為主,加參、朮、苓,是合用理中也。苓本在理中加減法中,第此方生薑最重,則意在散寒,大率為治吐設也。苓、術減之,以此吐由於飲也。
參、枳又減之,以吐之後,虛且滿也。橘皮又減之,以此滿是下氣乘上焦之被吐血虛,與胸中瘕逆義合,乃此症之所波及,非其本病,且又非本病甚擾之所為故也。觀於此方,而本末、輕重之治法可知已。雖自橘枳薑湯來,而大旨相懸,彼症不吐,故姜輕於橘一半;彼症無痰飲之實邪,故枳最輕,能將經方參稽比例,其有不善於治者僅矣。停痰宿水四字非平列,痰即淡字之俗,謂停其淡薄之宿水也。
四時加減柴胡飲子方(《金匱要略》),退五臟虛熱。
柴胡,白朮(各八分),桔梗(七分),陳皮,生薑(各五分),大腹檳榔(四枚,並皮子用)
以上冬三月,柴胡稍多;春三月比冬減白朮加枳實;夏三月比春多甘草,仍用白朮;秋三月同冬,唯陳皮稍多。
上各㕮咀,分為三帖,一帖以水三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分溫三服,如人行四五里進一服。如四體壅,添甘草少許,每帖分作三小帖,每小帖以水一升,煮取七合,溫服。再合滓為一服,重煮都成四服。
白話文:
經方例釋下
橘皮枳實生薑湯方 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,主治胸痹,胸中氣體阻塞,呼吸短促。
藥物組成:橘皮(一斤,按《肘後方》為半斤),生薑(半斤),枳實(三兩,按《肘後方》為四枚)。
用法用量:將以上三味藥材,用水五升(按《肘後方》為四升)煎煮,取濃縮成二升,分次溫服。
說明:此方是在橘皮湯的基礎上添加了枳實。它是治療胸中氣體阻塞的主方。胸中氣塞,俗稱氣悶,與胸中氣逆阻塞意思相近。因此橘皮用量是生薑的兩倍,如果病情嚴重,胸中滿悶,則不只是單純的氣塞。嚴重者,還應以厚朴生薑半夏人參甘草湯為主方,由此可見橘皮和厚朴的輕重使用比例。由於胸中氣塞,所以氣短,而枳實可以治療氣短,因此能治療胸中氣塞。現代人多用枳殼代替枳實,往往療效不佳。
《外臺秘要》引用《廣濟方》的檳榔湯,治療心口冷痛,堅硬腫塊,氣機下陷,其組成就是在本方基礎上添加了檳榔、木香、大黃、甘草,這是將華佗、張仲景的方劑合為一體。由於氣機鬱結,所以加入華佗的方劑;由於胸腹滿悶,所以加入張仲景的大黃甘草湯方,加法精密合理。此方與桂枝生薑枳實湯大同小異,區別僅在於桂皮和橘皮的使用。心中痞塊用桂皮,胸中氣塞用橘皮,橘皮性味平和而桂皮性味較溫熱。
但是,桂枝生薑枳實湯中,桂皮、生薑等量,枳實五枚,約重二分半。也就是說,桂皮、生薑為君藥,枳實為臣藥;而橘皮枳實生薑湯中,生薑用量多於枳實,橘皮用量是生薑的兩倍,也就是橘皮為君藥,生薑為臣藥,枳實為佐使藥,用量較少。兩個方子很相似,但卻有明顯區別。
茯苓飲方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附方),主治心胸部停積痰飲宿水,嘔吐清水後,心胸空虛,氣脹不想吃東西,用於消痰除氣,促進食慾。
藥物組成:生薑(四兩),茯苓、白朮(各三兩),人參、枳實(各二兩),橘皮(一兩半)。
用法用量:將以上六味藥材切碎,用水六升煎煮,取濃縮成一升八合,過濾去渣,分三次溫服,每次服藥後需稍作活動,如同步行八九里路那樣。忌食酸味食物、桃、李、雀肉等。
說明:此方僅見於《外臺秘要》卷八痰飲門。記載出自《延年方》,方末註記:仲景《傷寒論》同,說明王燾看到的張仲景的書中有此方,林億的附方也是以此為本。此方以橘皮枳實生薑湯為基礎,加入人參、白朮、茯苓,是結合理中湯的思路。本方生薑用量最多,意在散寒,主要治療嘔吐。茯苓、白朮用量減少,因為嘔吐是由於飲邪造成的。人參、枳實用量也減少,因為嘔吐後,身體虛弱且氣脹。橘皮用量最少,因為氣脹是下焦之氣逆上攻於上焦,導致嘔血,與胸中氣逆阻塞意思相近,這是併發症,不是本病,也不是本病最主要的症狀。從此方可以看出本末輕重的治療方法。雖然此方來源於橘皮枳實生薑湯,但主旨卻大相徑庭。橘皮枳實生薑湯中的病人不嘔吐,所以生薑用量比橘皮少一半;橘皮枳實生薑湯沒有痰飲的實邪,所以枳實用量最少。能將經方相互參照比較,就不會在治療上出現失誤了。「停痰宿水」四字並非平列,痰指的是淡薄的,謂之停積淡薄的宿水。
四時加減柴胡飲子方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,用於治療五臟虛熱。
藥物組成:柴胡、白朮(各八分),桔梗(七分),陳皮、生薑(各五分),大腹檳榔(四枚,連皮使用)。
用法用量:以上藥物根據季節調整用量:冬季用柴胡稍多;春季比冬季減少白朮,增加枳實;夏季比春季增加甘草,仍然使用白朮;秋季與冬季相同,只是陳皮稍多。將藥材切碎,分成三劑,每劑用三升水煎煮,取濃縮成二升,過濾去渣,分三次溫服,每次服藥後需稍作活動,如同步行四五里路那樣。如果四肢腫脹,可以適量增加甘草,每劑分成三小劑,每小劑用一升水煎煮,取濃縮成七合,溫服。然後將藥渣再次煎煮一次,共為四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