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方例釋》~ 經方例釋下 (5)

回本書目錄

經方例釋下 (5)

1. 經方例釋下

〔案〕柴胡、白朮並用,佐以大腹子皮,以破濕濁之積結。桔梗散寒,以濕為寒屬也,陳皮、生薑並用,以利氣消痰,此方乃治瘴之專方。其法以橘皮湯為本,加柴、朮、枳檳四味、以逐濕氣也。柴、桔一類,朮、檳一類。錢乙有前胡湯,即仲景桔梗湯加前胡者,治四時風熱犯肺,正取此經。

《外臺·卷七》有柴胡湯,治胸膈間伏氣,不下食,臍下滿,其方即此方去桔、橘,加枳實、甘草也。以《周禮》橘逾淮而北為枳例之,則彼方與此方,僅差桔、甘二味,實相似也。彼症亦當為瘴濕所致。又當歸生薑羊肉湯方下云:痛多而嘔者加陳皮,又治噦,橘皮湯,是陳皮正治胸膈間伏氣也。白朮白字,後人所加。

經但云術,當為蒼朮。

鱠食之在心胸間不化,吐復不出,速下除之,久成癥瘕治之方(《金匱要略》),

大黃(二兩),朴硝(二兩),橘皮(一兩)

上三味,以水一大升,煮至一小升,頓服,即消。

〔案〕此食魚後中毒面腫煩亂治之方,合調胃承氣湯去甘草也。以在心胸,則胸中瘕逆,故用橘皮;以欲成癥瘕,故用硝、黃。

治食六畜鳥獸肝中毒方(《金匱要略》)

水浸豆豉,絞取汁,服數升愈。

治食蜀椒中毒及食蒜或躁方(《金匱要略》)

濃煮豉汁,飲之解。

〔案〕此諸方可名豉湯,為心胸結窒之正治,亦主方也。加瓜蒂、赤豆,為瓜蒂散;加梔子,為梔子豉湯;加杏仁,為治食馬肉中毒欲死方。《肘後》以此湯加蔥白,名蔥豉湯,治傷寒發熱。《必效方》,以豉合黃連治赤痢。上二味,以水一斗半,浸豉一日,濾取汁,碎黃連,薄綿裹豉汁中,煎取半升強,空服,頓服,即止。《肘後》又以豉合伏龍肝二味,熬、搗,蜜丸如梧子大,每服十四丸,飲下治咳嗽。

由是觀之,豉湯不專主飲食中毒也。凡心胸結而窒者,並宜用之,其所以能主飲食毒者,亦以飲食之毒,結於心胸故也。《外臺》變其法為散,治赤、白痢,無問新久,入口即斷,其法:香豉心,謂合豉。其中心者熟而且好,不是去皮取心,勿限用之一味,,煿令乾香,搗為末,壯者以一大升,分四服;小兒量減。《肘後·卷三》以此方治寒熱瘧,云得大吐便差。

《千金》以豉三升,煮汁治噦。

梔子豉湯方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、《金匱要略》)

梔子(十四枚,擘),香豉(四合,綿裹)

上二味,以水四升,煮梔子,取二升半,去滓,內豉,更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二服,溫進一服。得快吐者,止後,服。

〔成注〕《內經》曰:其高者,因而越之;其下者,引而竭之;中滿者,瀉之於內;其有邪者,漬形以為汗;其在皮者,汗而發之。治傷寒之妙,雖有變通,終不越此數法也。傷寒邪氣,自表而傳裡,留於胸中,為邪在高分,則可吐之,是越之之法也。所吐之證,亦自不同,如不經汗、下,邪氣蘊鬱於膈,則謂之膈實,應以瓜蒂散吐之。

白話文:

經方例釋下

柴胡、白朮合用,輔以大腹皮,以消除濕濁積聚。桔梗散寒,因濕邪屬寒;陳皮、生薑並用,以利氣消痰,此方是治療瘴氣的專方。其方法以橘皮湯為基礎,增加柴胡、白朮、枳實、檳榔四味藥,以驅除濕氣。柴胡、桔梗一類,白朮、檳榔一類。錢乙的《前胡湯》,就是仲景的《桔梗湯》加入前胡,用於治療四季風熱侵犯肺部,正符合此經方治法。

《外台秘要》卷七記載的柴胡湯,用於治療胸膈之間伏氣,不思飲食,臍下脹滿,其方劑就是此方去桔梗、橘皮,加入枳實、甘草。根據《周禮》中「橘逾淮而北為枳」的記載,可知此方與彼方,僅差桔梗、甘草二味,實則非常相似。彼症也應當是瘴濕所致。又《當歸生薑羊肉湯方》下注:疼痛厲害且嘔吐者加陳皮,又治療噦,用橘皮湯,可見陳皮確實可以治療胸膈之間伏氣。方中「白朮」的「白」字,是後人所加。

經文中只寫「術」,應當是蒼朮。

治療因食滯停留在心胸之間無法消化,嘔吐又吐不出來,需迅速下瀉去除,久而久之形成癥瘕的方劑:(《金匱要略》)

大黃(二兩),朴硝(二兩),橘皮(一兩)

以上三味藥,加水一大升,煎煮至一小升,一次服用,即可消除症狀。

此方是治療食魚中毒後出現面腫煩亂的方劑,相當於調胃承氣湯去甘草。因病在心胸,故胸中氣機逆亂,所以用橘皮;因欲成癥瘕,故用朴硝、大黃。

治療食六畜鳥獸肝中毒的方劑:(《金匱要略》)

將豆豉浸泡水中,絞取汁液,服用數升即可痊癒。

治療食蜀椒中毒以及食蒜或燥熱的方劑:(《金匱要略》)

濃煎豆豉汁,飲服以解毒。

這些方劑都可以稱為豆豉湯,是治療心胸阻塞的正治之方,也是主方。加入瓜蒂、赤豆,成為瓜蒂散;加入梔子,成為梔子豉湯;加入杏仁,則為治療食馬肉中毒將死的方劑。《肘後方》用此湯加蔥白,稱為蔥豉湯,治療傷寒發熱。《必效方》用豆豉合黃連治療赤痢。二味藥,用水一斗半,浸泡豆豉一日,過濾取汁,將搗碎的黃連用薄棉布包裹後放入豆豉汁中,煎取半升,空腹服用,一次服完即可止痢。《肘後方》還用豆豉合伏龍肝二味藥,熬煮後搗碎,做成梧子大小的蜜丸,每次服用十四丸,用溫水送服,治療咳嗽。

由此可見,豆豉湯不專門治療飲食中毒。凡是心胸阻塞不通的病症,都可以使用。其之所以能治療飲食中毒,也是因為飲食中毒的毒素積聚在心胸之中。 《外台秘要》將其方法改為散劑,治療赤白痢,無論新舊病症,服藥後立即止痢。其方法是:使用香豆豉的心,即是指豆豉的中心部分,成熟且品質佳者,並不是去除豆皮取其中心,不要侷限於只用一種藥材,烘乾至香,搗成粉末,體格健壯者每次服用一大升,分四次服用;小兒則酌量減少。《肘後方》卷三用此方治療寒熱瘧疾,說服用後會大量嘔吐、排便,病情便會好轉。

《千金方》用豆豉三升,煮汁治療噦。

梔子豉湯方: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、《金匱要略》)

梔子(十四枚,掰開),香豆豉(四合,用棉布包裹)

以上二味藥,加水四升,先煎梔子,取汁二升半,過濾去渣,加入豆豉,再煎取一升半,過濾去渣,分二次服用,溫服一次。能迅速嘔吐者,等嘔吐停止後再服用。

(成注)《內經》說:病邪在上者,要使其向上宣洩;病邪在下者,要使其向下排出;胸腹滿悶者,要使其向內瀉出;體表有邪氣者,用發汗的方法排出;邪氣在皮膚者,則以汗法發之。治療傷寒的妙法,雖然有變通,最終不會超出這幾種方法。傷寒邪氣,從表傳裡,停留在胸中,為邪氣在上,則可以採用嘔吐的方法,這是使其向上宣洩的方法。所嘔吐的症狀,也各有不同,如果沒有經過發汗、下瀉,邪氣鬱結在膈膜,則稱為膈實,應該用瓜蒂散來催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