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方例釋》~ 經方例釋下 (6)
經方例釋下 (6)
1. 經方例釋下
瓜蒂散,吐胸中實邪者也。若發汗、吐、下後,邪氣乘虛留於胸中,則謂之虛煩,應以梔子豉湯吐之。梔子豉湯,吐胸中虛煩者也。梔子味苦寒。《內經》曰:酸苦湧泄為陰,湧者吐之也。湧吐虛煩,必以苦為主,是以梔子為君,煩為熱勝也。湧熱者,必以苦,勝熱者,必以寒。
香豉味苦寒,助梔子以吐虛煩,是以香豉為臣。《內經》曰:氣有高下,病有遠近,證有中外,治有輕重,適其所以為治。依而行之,可謂良矣。
〔泉案〕梔豉症,一曰煩熱胸中窒;一曰身熱不去,心中結痛;一曰反覆顛倒,心中懊憹,其餘梔子乾薑湯症、梔子厚朴湯症,皆無心胸結痛,即無豉。是梔子治煩,豉治心胸結窒,分別截然。梔子豉湯,治懊憹不得眠,蓋膽經治法也。不寐屬膽熱,故《外臺》瀉熱梔子煎治膽府實熱方,亦用梔、豉。
近徐大椿說:古方梔子皆生用,故入口即吐。今人作湯,以梔子炒黑,不復作吐,全失其意,然用之於虛煩症亦驗,想其性故在也,終當從古法生用為妙。又徐說:此劑分兩最小。凡治上之藥皆然。《千金》以梔子豉湯,治少年房多,短氣。《外臺·卷二》張文仲以梔子豉湯,治吐下後,虛羸欲死。
又《肘後》治大病差後,虛煩不眠,懊憹者,用此方以烏梅代梔子。方下云:無烏梅用梔子,是烏梅可代梔子。以經云,凡用梔子湯,及《外臺》錄梔子生薑豉湯,稱梔子加生薑湯。推之則作梔子豉湯者,後人衍豉字,二味稱一者,亦取所加為主,《千金》正稱梔子湯合例。
梔子甘草豉湯方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)
梔子(十四枚),豉(四合,綿裹),甘草(二兩)
上三味,以水四升,先煮梔子、甘草得二升半,內豉,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為二服。溫進一服,得快吐,止後服。
梔子生薑豉湯方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)
梔子(十四枚),豉(四合,綿裹),生薑(五兩)
上三味,以水四升,先煮梔子、生薑得二升半,內豉,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為二服,溫進一服。得快吐,止後服。
〔案〕此梔子豉湯加甘草、生薑也,各隨證加。《外臺》作梔子加生薑湯合例。
枳實梔子豉湯方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),治大病差後,勞復及酒疸,心中懊憹或熱痛。
枳實(三枚,《要略》五枚),豉(一升,綿裹),梔子(十四枚《要略》及《千金》均有大黃三兩)
上三升,以清漿水(《千金》作酢漿水)七升,空煎取四升,內枳實、梔子,煮取二升,內豉,更煮五、六沸,去滓,分溫再服。覆取微汗出。若有宿食者加大黃,如博棋子大五六枚。
〔案〕此梔子豉湯,重豉加枳實也。諸梔子豉湯服之皆吐,此方服之則汗,可見梔主吐,豉主汗,分別截然。
白話文:
瓜蒂散是用來吐出胸中實邪的藥方。如果發汗、吐瀉之後,邪氣乘虛而入,滯留在胸中,就會導致虛煩,此時應該用梔子豉湯來治療。梔子豉湯是用來治療胸中虛煩的。梔子味苦性寒,《內經》說:「酸苦湧泄為陰,湧者吐之也。」治療虛煩引起的嘔吐,必須以苦味藥為主,所以用梔子做君藥,因為煩躁是熱盛的表現。要治療因熱盛引起的嘔吐,必須用苦寒之藥。
香豉味苦性寒,可以幫助梔子治療虛煩,所以香豉為臣藥。《內經》說:「氣有高下,病有遠近,證有中外,治有輕重,適其所以為治。」依據這個原則來治療,就可以說是良醫了。
梔子豉湯的症狀,一種是胸中煩熱阻塞;一種是身體發熱不退,心中絞痛;還有一種是反覆輾轉,心中煩悶不安。其他像梔子乾薑湯、梔子厚朴湯等方劑,都沒有心胸絞痛的症狀,所以也就沒有使用香豉。因此,梔子治療煩躁,香豉治療心胸阻塞,兩者作用截然不同。梔子豉湯用於治療煩悶不安、失眠,是膽經的治療方法。失眠屬於膽熱,所以《外台秘要》中治療膽府實熱的瀉熱梔子煎,也使用梔子和香豉。
近代徐大椿說:古方中的梔子都是生用,所以入口就能引起嘔吐。現代人煎湯時,將梔子炒黑,就不再有嘔吐作用了,完全失去了藥效,但用於治療虛煩症狀也確實有效,想來是其藥性還在,終究還是應該沿用古法,生用梔子為妙。徐大椿還說:這個方劑的用量是最小的,凡是治療上焦的藥物都一樣。《千金要方》用梔子豉湯治療少年房事過多、氣短。《外台秘要》卷二中張文仲用梔子豉湯治療吐瀉後虛弱欲死的情況。
此外,《肘後備急方》治療大病痊癒後虛煩失眠、煩悶不安的,用這個方劑以烏梅代替梔子。方劑下方註明:沒有烏梅可以用梔子,說明烏梅可以代替梔子。經書上說,凡是用梔子湯,以及《外台秘要》記載的梔子生薑豉湯,都稱作梔子加生薑湯。推測起來,梔子豉湯是後人添加了「豉」字,兩種藥材合稱為一種藥的說法,也是取其中主要的藥材為主,《千金要方》正確的稱呼是梔子湯。
梔子甘草豉湯方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):梔子十四枚,香豉四合(用棉布包好),甘草二兩。以上三味藥,用水四升,先煮梔子、甘草至二升半,再加入香豉,煮至一升半,去渣,分兩次服用。溫服第一劑,如果能迅速嘔吐,就停止服用第二劑。
梔子生薑豉湯方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):梔子十四枚,香豉四合(用棉布包好),生薑五兩。以上三味藥,用水四升,先煮梔子、生薑至二升半,再加入香豉,煮至一升半,去渣,分兩次服用。溫服第一劑,如果能迅速嘔吐,就停止服用第二劑。
這個梔子豉湯加了甘草、生薑,是根據不同的症狀而添加的。《外台秘要》中將梔子加生薑湯列為一個方劑。
枳實梔子豉湯方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),治療大病痊癒後勞累過度以及酒疸,心中煩悶或熱痛:枳實三枚(《傷寒論要略》五枚),香豉一升(用棉布包好),梔子十四枚(《傷寒論要略》及《千金要方》均有大黃三兩)。以上三味藥,用清水七升(《千金要方》用醋漿水),先煎至四升,加入枳實、梔子,煮至二升,再加入香豉,再煮五、六沸,去渣,分溫服兩次。服用後蓋被取微汗。如果還有宿食,就加大黃,如博弈用的棋子大小,五六枚。
這個梔子豉湯,是加重了香豉的用量,又加入了枳實。所有梔子豉湯服用後都會嘔吐,而這個方劑服用後則會出汗,由此可見梔子主吐,香豉主汗,兩者的功效截然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