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方例釋》~ 經方例釋下 (7)

回本書目錄

經方例釋下 (7)

1. 經方例釋下

梔子大黃湯方(《金匱要略》)

方見前。

〔案〕《千金》以治傷寒食少,飲多痰結髮黃,酒疸,心中懊憹而不甚熱,或乾嘔。又凡心中熱疼懊憹皆主之。《千金》云:食飽不消,勞復脈實者,宜梔子香豉鼠屎大黃湯。孫氏必本此經,而有鼠屎,無枳實,以功用相近故也。

治客忤方三書無,今據(《肘後》補)

梔子(十四枚),豉(五合),生薑(三兩),桂枝(一兩)

上搗,以酒三升,攪,微煮之味出,去滓,頓服取差。

〔案〕此梔子生薑豉湯加桂也。方出《肘後》,稱仲景方,是梔子湯合桂枝湯法也。

梔子黃柏湯方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),治身熱發黃

梔子(十四枚,《傷寒》十五枚,擘),黃柏(二兩十六銖,《傷寒》二兩),甘草(一兩,炙)

上三味,㕮咀,以水四升,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溫再服。

〔案〕此梔子甘草豉湯去豉加黃柏也,為治諸蘊熱之專方。《本草》柏皮,散臟腑結熱,黃疸。

大黃硝石湯方(《金匱要略》《千金》名大黃黃柏湯,《外臺》名大黃黃柏梔子硝石湯)

治身黃腹滿,小便不利而亦。

大黃,硝石(《脈經》、《千金》皆作芒硝),黃柏(各四兩),梔子(十五枚)

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內硝,更煮取一升,頓服。

〔案〕此梔子柏皮湯,合調胃承氣湯去甘草也。梔、柏治黃,硝、黃治滿。小便赤澀,為成黃之由,四味不治之治耳。

梔子厚朴湯方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)

梔子(十四枚,擘),厚朴(四兩,姜炙),枳實(四枚,水浸去穰,炒)

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半,去滓,分為二服,溫進一服。得吐,止後服。

〔案〕此枳實梔豉湯去豉,加厚朴也。故以梔子厚朴名方,而不及枳實。是梔子湯合小承氣法也。

梔子乾薑湯方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)

梔子(十四枚,擘),乾薑(二兩)

上二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分為三服,溫進一服。得快吐,止後服。

〔案〕此梔子豉湯去豉加乾薑也。加乾薑者,以下後,故全書例列汗、吐後,用人參,下後用乾薑。《外臺》或以此方加飴糖,治咳嗽,當亦治咳嗽之虛寒者,乃合用大建中之半也。

茵陳蒿湯方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、《金匱要略》),治黃疸、腹滿。

茵陳蒿(六兩),梔子(十四枚,擘),大黃(二兩,去皮)

上三味,以水一斗二升,先煮茵陳蒿,減六升,內二味,煮取三升,去滓,分三服。小便當利,尿如皂莢汁狀,色正赤。一宿腹減,則黃從小便去也。

〔成注〕王冰曰:小熱之氣,涼以和之;大熱之氣,寒以取之。發黃者,熱之極也,非大寒之劑,則不能徹其熱。茵陳蒿味苦寒,酸苦湧泄為陰,酸以湧之,苦以泄之。泄甚熱者,必以苦為主,故以茵陳蒿為君,《心法》南方火而主熱。

白話文:

經方例釋下

梔子大黃湯方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

此方前面已有記載。

按:《千金方》記載此方用於治療傷寒後食慾不振、飲水過多、痰多、頭髮發黃、酒疸(酒精性肝炎)、心中煩悶不適且不甚發熱,或乾嘔等症狀。又凡心中熱痛煩悶皆可用之。《千金方》還提到:若飽食後消化不良,勞累後脈象有力者,宜用梔子香豉鼠屎大黃湯。孫氏(指孫思邈)的處方必定源於此經方,雖然用鼠屎而不用枳實,但因其功效相近,故可替代。

治客忤方(《肘後方》補充)

方劑三書中未記載,現根據《肘後方》補充如下:

梔子十四枚,豉五合,生薑三兩,桂枝一兩。

將以上藥物搗碎,加入酒三升攪拌,微火煮至藥味滲出,濾去藥渣,一次服下,服後症狀好轉即可。

按:此方是在梔子生薑豉湯的基礎上加了桂枝。此方出自《肘後方》,稱之為仲景方,也就是梔子湯與桂枝湯的合方。

梔子黃柏湯方(出自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),主治身熱發黃

梔子十四枚(《傷寒論》中用十五枚,掰開),黃柏二兩十六銖(《傷寒論》中用二兩),炙甘草一兩。

將以上三味藥研磨成粗末,加水四升,煎煮至一升半,濾去藥渣,分兩次溫服。

按:此方是在梔子甘草豉湯的基礎上,去掉了豉,加了黃柏。是治療各種蘊熱的專方。《本草綱目》記載,黃柏皮能散去臟腑鬱結的熱邪,治療黃疸。

大黃硝石湯方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、《千金方》名為大黃黃柏湯,《外台秘要》名為大黃黃柏梔子硝石湯)

主治身黃腹脹,小便不利且顏色深紅。

大黃、硝石(《脈經》、《千金方》均作芒硝)、黃柏、梔子各四兩(梔子十五枚)。

將以上四味藥加水六升,煎煮至二升,濾去藥渣,加入硝石,再次煎煮至一升,一次服下。

按:此方是梔子柏皮湯與調胃承氣湯(去甘草)的合方。梔子、黃柏治療黃疸,硝石、大黃治療腹脹。小便赤澀是黃疸形成的原因,此方便是針對這些病因進行治療。

梔子厚朴湯方(出自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)

梔子十四枚(掰開),厚朴四兩(薑汁炙),枳實四枚(水浸泡去瓤,炒)。

將以上三味藥加水三升,煎煮至一升半,濾去藥渣,分兩次溫服。若嘔吐,則停止後服。

按:此方是在枳實梔豉湯的基礎上去掉了豉,加了厚朴。因此以梔子厚朴命名方劑,而未提及枳實。此方是梔子湯與小承氣湯的合方。

梔子乾薑湯方(出自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)

梔子十四枚(掰開),乾薑二兩。

將以上二味藥加水三升,煎煮至一升,濾去藥渣,分三次溫服。若能迅速嘔吐,則停止後服。

按:此方是在梔子豉湯的基礎上去掉了豉,加了乾薑。加入乾薑是因為要促進下瀉,因此全書中將其列在汗、吐之後,用人參,下後用乾薑。《外台秘要》中記載,此方加飴糖可以治療咳嗽,應該是用於治療咳嗽的虛寒症,相當於大建中湯的一半劑量。

茵陳蒿湯方(出自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、《金匱要略》),主治黃疸、腹脹。

茵陳蒿六兩,梔子十四枚(掰開),大黃二兩(去皮)。

將以上三味藥加水一斗二升,先煎煮茵陳蒿,煎至六升,再加入另外兩味藥,煎煮至三升,濾去藥渣,分三次服用。小便應當通暢,尿液像皂莢汁一樣,顏色鮮紅。一夜之後腹部減少,則黃疸隨小便排出。

〔成注〕王冰曰:輕微的熱邪,用涼性藥物調和;嚴重的熱邪,用寒性藥物消除。發黃是熱邪極盛的表現,如果不使用寒涼的藥物,就無法徹底消除熱邪。茵陳蒿味苦寒,酸苦具有湧泄的作用屬陰,酸味促進湧泄,苦味促進瀉下。瀉去過盛的熱邪,必須以苦味為主,因此以茵陳蒿為主藥,《心法》中南方屬火而主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