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方例釋》~ 經方例釋下 (8)

回本書目錄

經方例釋下 (8)

1. 經方例釋下

梔子味苦寒,苦入心,而寒勝熱,大熱之氣,必以苦寒之物勝之,故以梔子為臣;大黃味苦寒,宜補必以酸,宜下必以苦,推除邪熱,必假將軍攻之,故以大黃為使;苦寒相近,雖甚熱大毒必祛除,分泄前後,復得利而解矣。

〔泉案〕此梔子大黃湯去枳、豉,加茵陳蒿,故以名其方,蒿之屬甚多,大約不外青、白二種。茵陳蒿乃白蒿之屬,《廣雅》作因塵馬先也。今《本經》茵陳入上品,馬先入中品,則非一物。《爾雅》蔚牡蒿注,即蒿之無子者。《陸機詩疏》云:牡蒿也,一名馬新蒿。而本草家,皆以馬新即馬先,是馬先乃青蒿之牡者,屬青蒿,自與茵陳屬白蒿不同,竊疑馬先取義於先,與因陳義合,馬新取義於新,與因陳義本不合。凡物白黃色入氣分,赤色入血分,青色入液分,馬新治帶下,破淋,自非治黃所需。

又茵陳是蒿類,則此方乃梔子湯合大柴胡湯法也。柴胡名芸蒿,與茵陳同類故也。《脈經》錄傷寒結胸,有柴胡梔子湯,是梔子湯合小柴胡法也。《千金》、《外臺》諸治黃方十餘種,皆以此方為主。

治食馬肉中毒欲死方(《金匱要略》)

杏仁(三兩,《千金》二十枚),豉(二兩,《千金》二百粒)

上二味(《千金》有㕮咀二字,)蒸之食頃(之食頃,《千金》作五斗米下飯,)熟杵之,服日再。(服日再,《千金》作再服令盡。)

〔案〕此即豉湯三方變其法加杏仁也。杏仁治馬肉中毒與犬肉中毒方法同。以此知杏仁,利下之力矣。《外臺》必效方,變其法以治咳。杏仁一百二十枚,去皮尖,雙仁熬黃,豉一百粒,棗一百二十枚,去核,三味合搗為丸,如棗大,含之,無不差。《外臺》一方加椒三百粒,治上氣三十年者;一方杏、豉各半合,加蜀椒一合,款冬花小半合,四味搗,蜜丸。晚間不食,含一丸如彈子大,含一丸即知驗。

十年者,五、六日知良。

救卒死方(《金匱要略》)

大豆二七粒,以雞子白並酒和,盡以服之。

治黍米中藏干脯食之中毒方(《金匱要略》)

大豆濃煮汁,飲數升,即解。亦治諸肉漏脯等毒及食諸菌中毒,悶亂欲死。

鳥獸有中毒箭死者其肉有毒治之方(《金匱要略》)

大豆煮汁服之,解射䒽也。

〔案〕以上諸方,可名大豆湯。《,肘後·卷三》以此方治中風不語。《千金》變其法,炒豆五升,極熱,以酒一斗沃之,為大豆柴湯,治一切風濕之症,神良。又能消血安胎,皆自救卒死方來。

赤豆當歸散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治下血,先血後便,及脈數,無熱,微煩,默默但欲臥,汗出,初得之三、四日,目赤如鳩眼;七、八日,目四皆黃黑,能食。

赤小豆(三升,浸令牙出,曬乾),當歸(三兩,一作十分)

白話文:

經方例釋下

梔子性味苦寒,苦味能入心經,寒性可以克服熱邪。凡是熱邪很盛的情況,都必須用苦寒的藥物來制伏它,所以用梔子作主藥;大黃性味也苦寒,藥物作用的原則是,要補益就用酸味藥,要瀉下就用苦味藥。大黃能瀉除邪熱,就像將軍一樣攻打敵人,所以用大黃作佐藥。梔子和 大黃都屬苦寒之性,即使是熱邪很盛、毒性很強,也能夠清除乾淨。它們分階段發揮作用,先後瀉下,就能使病情好轉而痊癒。

此方是梔子大黃湯去掉了枳實和豉,加上了茵陳蒿,所以才以此命名。蒿有很多種類,大致上分為青蒿和白蒿兩種。茵陳蒿屬於白蒿,《廣雅》稱之為「因塵馬先」。現在《本經》中茵陳列為上品,馬先列為中品,說明它們不是同一種藥物。《爾雅》中對牡蒿的注釋,是指沒有種子的蒿。《陸機詩疏》說:牡蒿,又名馬新蒿。而本草學家,都認為馬新就是馬先,也就是說馬先是青蒿中雄性植株,屬於青蒿,與茵陳(屬白蒿)不同。我私下懷疑,馬先取其「先」的意義,與茵陳的含義相合;而馬新取其「新」的意義,與茵陳的含義不相合。一般來說,白色和黃色的藥物入氣分,赤色的藥物入血分,青色的藥物入液分。馬新(即馬先)治療帶下、淋證,顯然不是治療黃疸所需要的。

此外,茵陳也是蒿類,所以此方是梔子湯和大小柴胡湯的合方。柴胡又名芸蒿,與茵陳同類。 《脈經》記載治療傷寒結胸的柴胡梔子湯,是梔子湯與小柴胡湯的合方。《千金方》、《外臺秘要》等書中治療黃疸的處方十多種,都以此方為基礎。

治食馬肉中毒欲死方(《金匱要略》)

杏仁(三兩,《千金》作二十枚)、豉(二兩,《千金》作二百粒)

將以上兩種藥物(《千金》中記載要研磨),蒸煮到飯熟的時間(《千金》中記載是煮五斗米飯的時間),煮熟後搗碎服用,每日服用兩次。(《千金》中記載是服用兩次,直到藥物服用完畢。)

此方是豉湯三方改變方法後加入杏仁。杏仁治療馬肉中毒的方法與治療犬肉中毒的方法相同,由此可知杏仁有通下之效。《外臺秘要》中記載了一個有效的方劑,改變方法用於治療咳嗽。方劑是:杏仁一百二十枚(去皮尖,取雙仁熬成黃色)、豉一百粒、棗一百二十枚(去核),三味藥合在一起搗碎成棗核大小的丸藥,含服,沒有不治癒的。 《外臺秘要》中有一個方劑加了三百粒胡椒,治療多年咳嗽;還有一個方劑是杏仁和豉各半合,加入蜀椒一合,款冬花半合,四味藥搗碎,加蜜做成丸藥。晚上不進食,含服一丸,像彈子般大小,服用一丸即可見效。

十年以上的病症,五到六天就能見效。

救卒死方(《金匱要略》)

大豆二十七粒,用雞蛋清和酒調服。

治黍米中藏干脯食之中毒方(《金匱要略》)

將大豆濃煮取汁,飲用數升,即可解毒。也可用於治療各種肉類、漏脯等中毒,以及食用菌類中毒引起的昏迷欲死。

鳥獸有中毒箭死者其肉有毒治之方(《金匱要略》)

將大豆煮汁服用,可以解毒。

以上諸方,可以稱為大豆湯。《肘後方·卷三》用此方治療中風不語。《千金方》改變方法,炒大豆五升,燒熱後,用一斗酒沖泡,稱為大豆柴湯,治療各種風濕病症,效果神奇。還能活血安胎,都來源於救卒死方。

赤豆當歸散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治療下血,先出血後腹瀉,脈數,無熱,輕微煩躁,默默地只想臥床休息,出汗,病初發的三四天,眼睛紅得像鴿子眼;七八天,眼睛都發黃發黑,還能進食。

赤小豆(三升,浸泡至露出豆芽,曬乾)、當歸(三兩,一作十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