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方例釋》~ 經方例釋下 (3)

回本書目錄

經方例釋下 (3)

1. 經方例釋下

有澤瀉湯治傷寒,有大、小澤瀉湯,五苓散輩,皆用澤瀉行利停水,為最要藥。據此知澤瀉,利停水也。第大、小澤瀉湯,兩方今佚。

豬苓湯方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、《金匱要略》),治發熱,渴欲飲水,小便不利。

豬苓(去皮),茯苓,澤瀉,滑石,阿膠(各一兩)

上五味,以水四升,先煮四味取二升,去滓,內膠消盡,溫服七合,日三服。

〔成注〕甘甚而反淡,淡味滲泄為陽,豬苓、茯苓之甘,以行小便。鹹味湧泄為陰,澤瀉之咸,以泄伏水,滑利竅,阿膠、滑石之滑,以利水道。

〔泉案〕此五苓散去朮、桂,加滑石、阿膠也。滑石利大、小腸,阿膠下達,為治小便不利之專方。故汗出,渴者禁用。然必邪結於裡,而其餘氣外傳者方合。若但外傳,而不結里者,勿用。其邪甚於表而內傳者,不可用此,當用五苓。陽明病,其脈浮緊,咽燥口苦,腹滿而喘,發熱汗出,不惡寒反惡熱,身重,若下之脈浮,發熱,渴欲飲水,小便不利者,豬苓湯主之,此全是《金匱》消渴五苓症。

而用豬苓者,以此誤下,邪陷下焦,反射上、中焦症,故以治下為主,與五苓症之由表入里者不同。此但治小便不利,而不治渴,即治渴而亦竟不治熱也,滑石、阿膠並用者,利下焦也。《千金》滑胎令易產方,亦滑、膠並用,取此。《綱目·三十七》引張仲景方云:傷寒口渴,邪在臟也,豬苓湯主之,嘔而思水者亦主之,此亦傷寒逸文。第嘔而思水者,《圖經》主豬苓散,非此湯。

食魚後中毒面腫(中毒面腫舊誤作食毒兩腫,今從《肘後》、《千金》正。)煩亂,治之方(《金匱要略》)

橘皮濃煮汁,服之即解。

〔案〕此為胸中瘕逆之專治,亦主方也。《肘後》以橘皮三兩煮服,治卒食噎。又以五兩煮服,治卒失聲,聲咽不出。《證類》引《食醫心鏡》云:主胸中大熱,下氣,消痰化食。橘皮半兩,微熬作末,如茶法煎呷之。又方治卒食噎,以陳皮一兩,湯浸去瓤,焙為末,水煎熱服。

又方治吹奶,不癢不痛,腫鞕如石,以青橘皮一兩,湯浸去瓤,焙為末,溫酒下,神效,皆取此而變其法也。又引孫尚藥方,治諸吃噫。橘皮二兩,湯浸去瓤,銼,以水一升,煎取五合,通熱頓服,更加枳殼一兩,去瓤炒,同煎之,服效,即此方加枳殼也。《肘後》治胸痹方,桂枝、枳實等分,橘皮湯下,見本書卷上。

橘皮湯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治乾嘔、噦,若手足厥者。

生薑(半斤),橘皮(四兩)

上二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溫服一升,下咽即愈。

〔案〕此食魚後中毒面腫煩亂治之方加生薑也。生薑治乾嘔,噦,橘皮治厥,於厥知其有瘕逆在胸故也,此治噦之變法。噦者,欲噫不得也。亦曰乾噫。《外臺》名此為小橘皮湯,又有大橘皮湯,即此加入參、甘草。

白話文:

經方例釋下

澤瀉湯用於治療傷寒,有大、小澤瀉湯和五苓散等方劑,都以澤瀉作為主要藥物,以利尿消腫。由此可知,澤瀉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,但大、小澤瀉湯的方劑現已失傳。

豬苓湯(出自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、《金匱要略》)用於治療發熱、口渴想喝水、小便不利。藥方為:豬苓(去皮)、茯苓、澤瀉、滑石、阿膠各一兩。將五味藥材用水四升,先煮除阿膠外的四味藥材至二升,濾去藥渣,再加入阿膠,煮至溶化,溫服七合,每日三次。

方劑注解:甘味藥物反而能產生淡味的功效,淡味具有滲泄的陽性作用,豬苓、茯苓的甘味能促進小便排出;鹹味藥物具有湧泄的陰性作用,澤瀉的鹹味能排出滯留的水分,滑石則能通利水道;阿膠和滑石的滑利性質,能通利水道。

方劑分析:此方劑是五苓散去白朮、桂枝,加入滑石、阿膠而成。滑石能通利大腸和小腸,阿膠能下達於下焦,是治療小便不利的專方。因此,汗出、口渴的病人禁用。此方適用於邪氣鬱結於裡,而餘邪外傳的情況。如果只是邪氣外傳,而沒有鬱結於裡,則不宜使用。如果邪氣表裡俱盛,邪氣嚴重侵犯肌表而內傳,也不可使用此方,應當使用五苓散。陽明病,脈象浮緊,咽喉乾燥口苦,腹部脹滿氣喘,發熱汗出,不惡寒反而惡熱,身體沉重,如果下焦出現脈象浮腫、發熱、口渴想喝水、小便不利等症狀,則可以使用豬苓湯治療,這完全符合《金匱要略》中消渴、五苓證的症狀。

使用豬苓的原因是,由於誤用下法治療,導致邪氣陷於下焦,反過來影響上焦和中焦,因此以治療下焦為主,這與五苓散由表入裡的病機不同。此方只治療小便不利,而不治療口渴;即使治療口渴,最終也不治療發熱。滑石、阿膠同時使用,是為了通利下焦。《千金要方》中治療滑胎、使分娩更容易的方劑,也使用了滑石和阿膠,其原理相同。《本草綱目》卷三十七引張仲景方劑記載:傷寒口渴,邪氣在臟腑,豬苓湯主治;嘔吐並思水的病人也可用此方治療,這也是傷寒論中遺漏的記載。但是,嘔吐並思水的症狀,《圖經本草》中主治的是豬苓散,而非豬苓湯。

食魚後中毒,面部腫脹(中毒面腫舊誤作食毒兩腫,今從《肘後方》、《千金方》改正),煩亂,治療方法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:

用橘皮濃縮煮成的汁液服用,即可解毒。

方劑分析:這是治療胸中氣逆的專方,也是主方。《肘後方》記載,用橘皮三兩煎煮服用,治療突然食物哽咽;又用五兩煎煮服用,治療突然失聲,聲音發不出。《證類本草》引述《食醫心鏡》記載:治療胸中大熱、降氣、消痰化積,可用橘皮半兩,微炒研末,像泡茶一樣煎煮服用。又一方治療突然食物哽咽,用陳皮一兩,用溫水浸泡去除內瓤,烘乾研末,用水煎煮熱服。

又一方治療吹奶(乳房腫脹),不癢不痛,腫塊堅硬如石,用青橘皮一兩,用溫水浸泡去除內瓤,烘乾研末,溫酒送服,療效神奇,這些都是根據此方加減變化而成的。又引述孫思邈的藥方,治療各種呃逆:橘皮二兩,用溫水浸泡去除內瓤,切碎,加水一升,煎煮至五合,趁熱服用,再加枳殼一兩,去除內瓤炒制,一起煎煮服用,療效顯著,即是在此方基礎上加枳殼。 《肘後方》治療胸痹的方劑,桂枝、枳實等分,用橘皮湯送服,見本書卷上。

橘皮湯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用於治療乾嘔、呃逆,以及手足厥冷。藥方為:生薑半斤,橘皮四兩。將兩種藥材用水七升煎煮至三升,溫服一升,下咽即可痊癒。

方劑分析:這是治療食魚後中毒面部腫脹煩亂的方劑,加入了生薑。生薑治療乾嘔、呃逆,橘皮治療厥冷,從厥冷可以看出胸中存在氣逆。這是治療呃逆的變方。呃逆是指想嘔吐卻吐不出來,也稱為乾呃。《外臺秘要》稱此方為小橘皮湯,另有加入人參、甘草的大橘皮湯,即是在此方基礎上加人參、甘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