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方例釋》~ 經方例釋下 (2)
經方例釋下 (2)
1. 經方例釋下
肺之外候有邪,故用桂。津渴者,病在脾,而治在胃,以脾主為胃行其津液故也。津液在脾,故用芍藥,皆不離乎?桂枝湯之意,此桂枝湯所以兼治表裡虛實諸症也。太陽經邪入膀胱之故,亦二風傷衛而延及膀胱者,主五苓散,膀胱有停津也,衛主氣,氣帥液故也;其寒傷營而延及膀胱者,主桃仁承氣湯、抵當湯,膀胱有瘀血也,營主血故也,皆不離乎?桂枝一味,凡邪留於太陽,從經入府之,次則病狂,故抵當症如狂。而五苓引申之,亦治狂躁。
《千金》云:五苓散主時行熱病,但狂言、煩躁不安、精彩言語,不與人相主當者,此正因病熱時,飲水過多,所生之狂也,與瘀血發狂同一部位。凡桂、瀉並用之方,皆取此。《外臺》引《集驗》有大半夏湯,小澤瀉湯,皆桂、瀉並用者。本方加滑石、寒水石、甘草三味,為桂苓甘露飲,本方去桂為四苓散。
《要略》錄此方,澤瀉一兩一分,茯苓、豬苓,白朮各三分,桂二分。考古以二十四銖為一兩,六銖為一分,十八銖適三分,一兩六銖適一兩一分,半兩適二分,文異義同。苓、術等視,澤瀉減五分之二,桂視澤瀉減五分之三,視苓、術等減三分之一。五苓與小青龍同為外有邪,內有飲之治,但小青龍之飲,因寒得之,故多用溫藥,寒在上,故為咳;五苓之飲,因風得之,故多用滲泄。風在下,故為狂。
《證類·卷十二》引《圖經》稱:五苓散為豬苓散,與豬苓、茯苓、白朮三味者同名。而云冬時寒嗽如瘧狀者,亦與此。澤瀉善治伏水,當為此方主藥,故獨重,成氏君茯苓恐非,苓與豬、術皆為臣,而桂枝為佐使,何以言之?澤瀉味鹹寒,鹹味之物潤。《內經》云:鹽之味鹹者,其氣能令器津泄,澤潤也,瀉泄也,名義相符矣。
經又曰:鹹味滲泄為陰,故泄。停水者,必以咸為主,是知澤泄為君也。茯苓以下,當如成說。
茵陳五苓散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治黃疸。
茵陳蒿(末十分),五苓散(五分)
上二味和,先食飲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
〔案〕經方中,以成方配余藥用者二,一烏頭湯,以桂枝湯和服,一此方。
澤瀉湯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治冒眩。(《綱目》引頌說及附方中,大書皆無眩字。)
澤瀉(五兩),白朮(二兩)
上二味,以水二升,煮取一升,分溫再服。
〔案〕此以《素問》澤瀉術麋銜散去麋銜也。為治伏水之法。《外臺》引深師《肘後·卷四》,皆以此方治心下有水,蓋水不下行則上逆,故治冒眩。與治小便同法。其原由於脾弱腎僭,故術培脾、澤抑腎。《本經》澤瀉甘寒消水。《別錄》云:逐膀胱、三焦停水。《綱目·十九》引蘇頌曰:張仲景治雜病,心下有支飲,苦冒。
白話文:
經方例釋下
肺部受到外邪侵犯,所以使用桂枝。口渴是因為脾臟有病,但治療要從胃入手,因為脾臟主管著胃部的津液運行。津液在脾臟,所以用芍藥。這些都符合桂枝湯的治療原則,因此桂枝湯可以治療表裡虛實等各種症狀。太陽經邪氣侵入膀胱,一種情況是風邪傷及衛氣,進而影響膀胱,這就要用五苓散,因為膀胱裡有停滯的津液,衛氣主導氣血,氣能推動津液;另一種情況是寒邪傷及營氣,進而影響膀胱,這就要用桃仁承氣湯或抵當湯,因為膀胱裡有瘀血,營氣主導血液。這些都符合桂枝湯的治療原則,僅僅使用桂枝一味藥,凡是邪氣停留在太陽經,循經絡入臟腑,病情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精神錯亂,所以抵當湯可以治療類似狂躁的症狀。而五苓散也引申出治療狂躁的功效。
《千金要方》記載:五苓散主治流行性感冒,症狀表現為胡言亂語、煩躁不安、言語無倫次、不與人正常交流,這正是因為外感熱病時飲水過多所導致的狂躁,與瘀血導致的狂躁屬於同一病位。凡是同時使用桂枝類溫陽藥和瀉下藥的處方,都是根據這個原理。 《外台秘要》引用《集驗方》中的大半夏湯和小澤瀉湯,都是同時使用桂枝類溫陽藥和瀉下藥的例子。本方加入滑石、寒水石、甘草三味藥,就成了桂苓甘露飲;本方去掉桂枝,就成了四苓散。
《傷寒論》記載了這個方劑,澤瀉用量是一兩一分,茯苓、豬苓、白朮各三分,桂枝二分。古代以二十四銖為一兩,六銖為一分,十八銖相當於三分,一兩六銖相當於一兩一分,半兩相當於二分,文字不同但意思相同。茯苓、白朮等藥的用量相對固定,澤瀉減少五分之二,桂枝比澤瀉減少五分之三,茯苓、白朮等藥減少三分之一。五苓散和小青龍湯都用於治療外有邪氣,內有水飲的病症,但是小青龍湯治療的是因寒邪而致的水飲,所以多用溫熱藥,寒邪在上,所以表現為咳嗽;五苓散治療的是因風邪而致的水飲,所以多用利水滲泄的藥物,風邪在下,所以表現為狂躁。
《證類本草》卷十二引用《圖經本草》記載:五苓散又稱豬苓散,與只用豬苓、茯苓、白朮三味藥的處方同名。書中還說,冬天寒邪引起的咳嗽,像瘧疾一樣發作的,也可以用這個方子。澤瀉善於治療伏水,是這個方子的主藥,所以用量較大,成氏認為茯苓為君藥恐怕是不對的,茯苓、豬苓、白朮都是臣藥,桂枝是佐使藥,這是怎麼回事呢?澤瀉味鹹寒,鹹味的食物具有潤澤的作用。《內經》說:鹽味鹹,其氣能使體液排出,潤澤,瀉下,名稱與功效相符。
經書又說:鹹味滲泄屬於陰性,所以能瀉下。體內停水,一定要用鹹味藥為主藥,由此可知澤瀉是君藥。茯苓以下藥物的用量,應當按照成氏的說法。
茵陳五苓散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治療黃疸。
茵陳蒿(研末十分),五苓散(五分)
將以上兩種藥物混合,飯前服用,每次方寸匕(約3克),一日三次。
〔按〕經方中,用成方配伍其他藥物的例子只有兩個,一個是烏頭湯,與桂枝湯合用;另一個就是這個方子。
澤瀉湯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治療頭暈目眩。(《本草綱目》引用頌說及附方中,大都無“眩”字。)
澤瀉(五兩),白朮(二兩)
將以上兩種藥物,用水二升,煎煮至一升,分溫服兩次。
〔按〕這是根據《素問》中的澤瀉術麋銜散,去除了麋銜而成的。是治療伏水的方法。《外台秘要》引用深師《肘後方》卷四,都用此方治療心下有水,因為水不能向下運行就會向上逆流,所以治療頭暈目眩。與治療小便不利的方法相同。其病根在於脾臟虛弱,腎氣亢盛,所以用白朮補脾,用澤瀉抑制腎氣。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澤瀉味甘寒,能消水。《名醫別錄》說:能排出膀胱、三焦中的停水。《本草綱目》卷十九引用蘇頌的話說:張仲景治療雜病,心下有支飲,苦於頭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