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方例釋》~ 經方例釋下 (27)
經方例釋下 (27)
1. 經方例釋下
如加生薑等者亦加水五升,煮取三升二合,服之。
〔案〕經曰:精不足者補之以味,形不足者補之以氣,此方兼用之。丹溪虎潛丸,以此方為本。凡寒氣在經之腹痛,歸、姜並用。《外臺》引《廣濟》當歸湯,治卒心腹痛,氣脹滿,不下食,欲得瀉三、四行,方用當歸、生薑。又引《廣濟》紫蘇湯,治氣發心腹脹滿,兩脅氣急,方亦用當歸、生薑,皆取此。
《千金》加芍藥二兩,名當歸湯。《外臺》以此方,加黃耆四兩,名羊肉當歸湯,補加減法,《外臺·卷三十四》許仁則云:產後虛弱腹痛,羊肉當歸湯。若覺惡露不盡,加桂心三兩;惡露下多,覺有風加芎藭三兩;覺有氣加細辛二兩;覺有冷加吳茱萸一兩;覺有熱加生地黃汁二合。
《千金》有羊肉湯,即此方加地、芍、芎、桂、甘草五味,治同,亦可與許論互參,詳許論,虛弱之弱字,可為寒疝,虛勞當從《綱目》作虛羸之一證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,老弱轉乎溝壑,膝文公上作老羸,是羸弱一也。
葶藶大棗瀉肺湯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治不得息。
葶藶(熬,令黃色,搗丸如彈子大),大棗(十二枚)
上二味,以水三升,煮棗取二升,去棗,內葶藶,煮取一升,頓服之。
〔案〕葶藶本治心水,故《千金》十水丸,用以治赤水之從心腫者,而仲景以治喘不得臥之肺病,非以葶藶治肺也。以心系肺下,人臥則肺迫於心,心不舒則喘甚,從其見症之藏言之故爾。《外臺》治上氣,以此方加桑白皮亦佳。宋·錢乙作瀉白散、桑白皮、地骨皮、甘草、粳米四味,全取此方,而變而輕之。
桑、骨輕於葶藶,甘、米輕於大棗。近人以瀉白,治不得正立之症,與瀉肺治不得正臥意亦相近。仲景方有越婢、肝著、腎著、瀉心,與此瀉肺諸湯方,為五藏治法也。若謂胃為六府治法也。六府不分者,胃為六府之長耳。《千金》又有溫膽,以膽之清淨異於五府。《普濟·卷十一》著作郎雷道矩病睡多,坐頃間,已及升余,兆,令服仲景此方。
皂莢丸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治咳逆上氣,時時唾濁,但坐不得臥。(《綱目·三十五》無時時但坐四字,眠作臥義長)。
皂莢(八兩,刮去皮,酥炙)
上一味,末之,蜜丸如梧子大,以棗膏和湯服三丸,日三夜一服。
救卒死而目閉者方(《金匱要略》)
吹皂莢末鼻中,立效。(亦見薤方類。)
〔案〕《千金翼》鬼魘不寤,皂莢末一刀圭吹之,能起死人。是此經卒死目閉,即鬼魘也。鬼魘以因言卒死,目閉以症言。又以皂莢五兩,搗篩,三年陳醋,和塗口目喎斜,亦所以治痰也。《本經》皂莢辛鹹溫,小毒,主風痹,死肌邪氣,風頭淚出,利九竅,殺精物。《別錄》除咳嗽、囊結,可為沐藥,不入湯。
白話文:
經方例釋下
如果要添加生薑等等,也需加水五升,煮到剩下三升二合,服用。
古籍記載:「精氣不足者,需以味道甘美的藥物補充精氣,形體不足者,則需以能生髮陽氣的藥物補充氣血。」此方兼顧這兩種方法。丹溪的虎潛丸,就是以這個方子為基礎的。凡是寒邪入侵經脈導致的腹部疼痛,都應該同時使用當歸和生薑。《外臺秘要》引用《廣濟方》的當歸湯,治療突然發作的心腹疼痛、氣脹滿、吃不下東西,想瀉肚子三、四次的症狀,方子就用到了當歸、生薑。又引用《廣濟方》的紫蘇湯,治療氣機鬱滯導致的心腹脹滿、兩脅氣急,方子也用到當歸、生薑,都是取其溫中散寒的功效。
《千金要方》在這個方子裡加了二兩芍藥,命名為當歸湯。《外臺秘要》則是在這個方子的基礎上加了四兩黃耆,命名為羊肉當歸湯,這是加減法的運用。《外臺秘要·卷三十四》許仁則說:產後虛弱腹痛,可以用羊肉當歸湯。如果覺得惡露不盡,就加三兩桂枝;惡露量多,覺得有風邪,就加三兩川芎;覺得有氣滯,就加二兩細辛;覺得有寒邪,就加一兩吳茱萸;覺得有熱邪,就加二合生地黃汁。
《千金要方》裡有羊肉湯,就是這個方子加了地黃、芍藥、川芎、桂枝、甘草五味藥,主治相同,也可以和許仁則的論述互相參照,詳細閱讀許仁則的論述,其中「虛弱」的「弱」字,可以理解為寒疝,虛勞則應參照《本草綱目》理解為虛羸的一種症狀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提到「老弱轉乎溝壑」,《禮記·檀弓上》則作「老羸」,可見羸弱是一樣的。
葶藶大棗瀉肺湯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,治療呼吸困難,喘不過氣。
葶藶(炮製成黃色,搗成彈子大小的丸劑),大棗(十二枚)
以上二味藥,用水三升,煮大棗到剩下二升,去掉大棗,加入葶藶,煮到剩下 一升,一次服用。
葶藶原本治療的是心臟方面的疾病,所以《千金要方》的十水丸,用它來治療因心臟腫脹導致的赤白帶下,而張仲景用它來治療喘息不能平臥的肺病,並不是用葶藶直接治療肺病。因為心臟與肺臟相連,人睡覺時肺臟受到心臟的壓迫,心臟不舒服就會加重喘息,這是從症狀出現的臟腑來解釋的。《外臺秘要》治療上氣,用這個方子加桑白皮效果也很好。宋代的錢乙所作瀉白散,用桑白皮、地骨皮、甘草、粳米四味藥,完全是從這個方子化裁而來,但更為輕緩。
桑白皮、地骨皮比葶藶輕,甘草、粳米比大棗輕。近人用瀉白散治療不能直立的症狀,與瀉肺湯治療不能平臥的用意也是相近的。仲景的方劑中有越婢加半夏湯、肝著、腎著、瀉心湯,與這個瀉肺湯等,是五臟的治療方法。如果說胃是六腑的治療方法,那六腑不分彼此,胃只是六腑之長而已。《千金要方》還另有溫膽湯,因為膽的清淨與五臟有所不同。《普濟方·卷十一》記載著作郎雷道矩患病嗜睡,坐一會兒就睡著了,甚至睡到超過一升(古代容量單位),於是讓他服用仲景的這個方子。
皂莢丸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,治療咳嗽逆氣,經常吐濁痰,只能坐不能臥。(《本草綱目·三十五》沒有「經常」和「只能坐」四字,「眠」作「臥」義更長)。
皂莢(八兩,刮去外皮,用酥油炙烤)
將藥材磨成粉末,用蜂蜜做成梧子大小的丸藥,用棗膏和水送服三丸,每日三次,每夜一次。
救治突然死亡而閉眼的方子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
將皂莢粉末吹入鼻中,立即見效。(也見於薤白類方)
《千金翼方》記載鬼壓床不能醒來,用一刀圭皂莢粉末吹入鼻中,就能救活人。所以經文中所說的突然死亡閉眼,就是鬼壓床。鬼壓床是用原因來解釋突然死亡,閉眼則是描述的症狀。又用五兩皂莢,搗碎過篩,和三年陳醋一起調和塗抹在口眼歪斜的地方,也是治療痰飲的方法。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皂莢辛鹹溫,小毒,主治風痺、死肌邪氣、風頭淚出、通利九竅、殺蟲。《名醫別錄》記載皂莢可以治療咳嗽、囊腫,可以做成洗頭藥,但不能煎湯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