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方例釋》~ 經方例釋下 (28)
經方例釋下 (28)
1. 經方例釋下
雷斆云:每莢一兩,用酥五錢,反復炙透,擂去子弦。皂言其包莢者,夾也,謂殼也。云莢則不必復言子矣,故但言去皮,不言去子。《本經》云:如豬牙者良,則用今牙皂莢也。《綱目》亦入此方於皂莢中,不入肥皂莢中。《必效》。以此方治牙病喘息,云取微利為度,不利再服,是亦下法也。
凡用皂莢,取不蛀者。
治自死六畜肉中毒方(《金匱要略》)
黃柏
上搗屑,水和,服方寸匕,未覺,再服差。
〔案〕《本經》黃柏苦寒、無毒,治五臟腸胃中結熱,黃疸,腸痔,所主皆膏梁蘊生濕熱在府之症,以治此毒者,以得毒則府中結熱,故仍以治膏梁結熱者治之。
食鱠多不消結為癥瘕治之方(《金匱要略》)
馬鞭草,搗絞取汁,飲一升,即消。(各本外誤,今從《外臺》改正)
〔案〕《千金》云:凡食魚鱠及生肉,在胸膈不化成癥瘕,馬鞭草搗汁,飲一升即消。陳藏器云:馬鞭草苦微寒、無毒,治癥瘕、血瘕、久瘧,破血殺蟲。《千金》又以此方,汁五合,和酒三合,分三服。治瘧無問新久者,亦治癥瘕之意。馬鞭草乃《本經》蛇銜之別種,而主治不同,此經云云者,與黃柏治自死肉毒例同,皆以症不以因也。
又《本事方》云:肉積宜硇砂,而硇砂難用,不若此方之穩,若濃茶,但能助消肉之不停者,不能去已結之肉積。《證類》及諸家《本草》無姜葉,治鱠癥之說,獨《綱目》有之,云出張機,是據誤本為之。
土瓜根導方(《傷寒》有論無方,今據《肘後》補),治傷寒陽明病,津渴大便堅,土瓜根搗汁,入少水解之,筒吹入下部,小便不通者,如此;大便不通,吹入肛門內,二便不通,前後吹之取通。
〔案〕此方出《肘後》。《傷寒論》蜜煎條云:若土瓜根及大豬膽汁,皆可為導。而方中有豬膽汁導法,無土瓜根導法。此云大便不通,吹入肛門,正土瓜根導法也。葛氏必據《傷寒論》,成本傳寫脫之耳。《本經》土瓜根苦寒,主消渴,內痹瘀血,月閉,寒熱痠疼,益氣愈聾。
《別錄》治諸邪氣熱結,婦人帶下,不通下乳汁,止小便數不禁,逐四肢、骨節中水。是土瓜根除熱結,疏水氣,亦是潤藥,故以治便閉之由液少者。《聖濟總錄》以濕土瓜根,削半寸,塞耳內,以治聾,蓋取此。《圖經》以此方作服法,治小兒發黃,及黃疸變黑。《千金》以此方作傅法,治一切漏疾。
《肘後》以此作散,漿水和,塗面上癍㾦,皆取除熱結之意。考土瓜,乃瓜蔞之一種。郭注《爾雅》謂之,鉤藤即栝蔞二字之聲轉。又《千金翼》有寒水石散,治小便白如泔者,寒水石、知母、栝蔞根、白石脂、菟絲子、桂心六味,乃合用白虎之半也。《衛生寶鑑》小變其方,去寒水,知母加牡蠣粉,而以土瓜根易栝蔞,症治同,是二瓜可通用也。
白話文:
經方例釋下
雷斆說:每用一兩皂莢,加入五錢酥,反覆炙烤至透,再磨去莢弦(也就是莢內絲狀物)。皂莢的「莢」指的是莢殼,既然說了莢,就不用再說子了,所以只說去皮,不說去子。《本經》記載:像豬牙一樣的皂莢最好,也就是指現在的牙皂莢。《綱目》也將此方列入皂莢的藥方中,並沒有列入肥皂莢的藥方中。用此方治療牙病和喘息,要取到輕微通便的效果為度,如果沒有通便,就不要再服用,這也是瀉下法的運用。
凡是用皂莢,都要選取沒有蟲蛀的。
治自死六畜肉中毒方(《金匱要略》)
用黃柏。
將黃柏搗碎成粉末,用水調和,服用一湯匙,如果沒有好轉,就再服用一些。
〔分析〕《本經》記載黃柏味苦性寒、無毒,可以治療五臟腸胃中的積熱、黃疸、腸痔等,這些都是因過食肥甘厚味而導致濕熱積聚在臟腑的病症。用它來治療中毒,是因為中毒後也會導致臟腑積熱,所以用治療因過食肥甘厚味導致積熱的藥物來治療。
食鱠(魚膾)過多消化不良結為癥瘕的治療方(《金匱要略》)
用馬鞭草,搗碎絞汁,服用一升,就能消腫。(各版本記載有誤,現根據《外臺秘要》改正)
〔分析〕《千金方》記載:凡是吃了魚膾或生肉,在胸膈之間消化不良而形成癥瘕,用馬鞭草搗碎取汁,服用一升就能消腫。陳藏器說:馬鞭草味苦微寒、無毒,可以治療癥瘕、血瘕、久瘧,破血殺蟲。《千金方》還記載用此方,取汁五合,和酒三合,分三次服用,治療瘧疾,無論新舊皆可,也是治療癥瘕的意思。馬鞭草是《本經》中蛇銜草的另一種類,但主治不同,此經書上所說的,和黃柏治療自死肉中毒的例子一樣,都是根據症狀治療,而不考慮病因。
另外,《本事方》記載:肉積宜用硇砂,但硇砂難以使用,不如這個方法安全有效,像濃茶一樣,只能幫助消化尚未停滯的肉食,不能去除已經形成的肉積。《證類本草》及其他各家《本草》都沒有姜葉治療魚膾癥瘕的記載,只有《綱目》有記載,這是根據錯誤的版本寫的。
土瓜根導瀉方(《傷寒論》有論述但無方劑,現根據《肘後備急方》補充),治療傷寒陽明病,口渴便秘,用土瓜根搗碎取汁,加少量水稀釋,用管子吹入下部,如果小便不通,就這樣做;如果大便不通,就吹入肛門內;如果大小便都不通,就在前後兩個部位吹氣,直到通暢為止。
〔分析〕此方出自《肘後備急方》。《傷寒論》蜜煎條記載:土瓜根和大豬膽汁都可以導瀉。而方中只有大豬膽汁的導瀉方法,沒有土瓜根的導瀉方法。此方說大便不通,就吹入肛門,正是土瓜根的導瀉方法。葛洪一定是根據《傷寒論》寫的,只是抄寫過程中遺漏了而已。《本經》記載土瓜根味苦性寒,可以治療消渴、內部閉塞瘀血、月經閉止、寒熱痠痛、益氣、治聾。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可以治療各種邪氣熱結、婦女帶下、乳汁不通、小便頻數不禁、驅除四肢骨節中的水濕。也就是說土瓜根可以去除熱結,疏通水氣,也是潤滑的藥物,所以用它來治療因津液不足導致的便秘。《聖濟總錄》用濕潤的土瓜根,削成半寸長,塞入耳內,治療耳聾,是取其潤澤之意。《圖經本草》用此方作內服的方法,治療小兒黃疸,以及黃疸變黑。《千金方》用此方作外敷的方法,治療一切漏疾。
《肘後備急方》用此方作成散劑,用漿水調和,塗抹臉上的斑點,都是取其去除熱結之意。考究土瓜,是栝蔞的一種。郭璞注《爾雅》說,鉤藤就是栝蔞的音轉。又《千金翼方》有寒水石散,治療小便白濁如米泔水一樣,藥物包括寒水石、知母、栝蔞根、白石脂、菟絲子、桂心六味,是白虎湯的一半劑量。《衛生寶鑑》略微改變了這個方子,去掉了寒水石,知母加了牡蠣粉,而用土瓜根代替栝蔞,症狀治療相同,說明這兩種瓜可以通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