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方例釋》~ 經方例釋下 (29)

回本書目錄

經方例釋下 (29)

1. 經方例釋下

鉤吻與芹菜相似誤食之殺人解之方(《金匱要略》)

薺苨(八兩)

上一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溫分五服,日三夜二。凡煮薺苨,惟令膿佳。

〔案〕鉤吻古無定說。仲景於食芹菜忌獨出此與下水莨兩條,以警人之誤食,皆以其相似也。經云:水莨葉圓而光,則鉤吻之為毛莨灼然矣。此可循文而知者。薺苨即桔梗之一種,《本經》桔梗一名薺苨是也。《別錄》始出薺苨。《圖經》謂之杏參,救荒謂之杏葉沙參。《綱目》一名甜桔梗,俗呼空沙參。

《吳普》謂:沙參為白參。而張璐說:人參即沙參之佳者。參陶宏景薺苨似人參之論,然則人參、沙參、薺苨、桔梗一種四類,人參最厚,主補;沙參次厚,少補;二桔梗最薄,主散,可見人參亦是托補,非蠻補,與黃耆相似耳,所以稱桔梗者,取桔開梗塞為義;所以稱薺苨者,取接濟尼正為義。《別錄》苨薺甘寒,解百藥毒,蓋藥毒塞其氣遂則死,開其塞,則毒解,理固如是。

《千金翼》治疔腫。《小品方》治蠱毒。《圖經》解五石毒,皆以此方,生搗汁服,亦變法也。《千金》以薺苨一分,藍並花二分,搗,水服方寸匕,日三,治藥毒。

大烏頭煎方(《金匱要略》一名烏頭湯),治腹滿繞臍痛,發則白津出,手足厥冷,脈沉緊。

烏頭大者五枚,熬,去皮,不必咀,以水二升,煮取一升,去滓,內蜜二升,煎令水氣盡,取二升,強人服七合,弱人服五合,不知,明日更服,不可一日再服。

〔案〕此方開後世諸蜜煎方之祖。如《肘後》以蜜煎升麻,治痘瘡。《千金》以蜜煎生地,治血症。《外臺》以蜜煎甘草,塗陰頭瘡皆是。《本經》烏頭辛溫,有大毒,主中風,惡風,洗洗汗出,除寒濕痹,咳逆上氣,破積聚寒熱。《別錄》治胸中冷痰,食不下,心腹冷,臍間痛,不可俯仰,是烏頭為寒風之主藥,故寒疝用之。

《綱目·十七》範汪東陽方,治寒疝,心痛三十年者,用射網食茱萸,蜜丸麻子大,酒下二丸,即此方之變法。射網即烏頭曬作之,據此二方,此方之烏頭,正近世之川烏頭,即附子母,古無草烏頭。《綱目》始有之誤也。川烏頭,今以附子統之。《千金》云:烏頭去皮畢,以半兩准一枚,此方五枚,約三兩。

又云蜜一斤,有七合,此方二升,約三斤,烏頭得蜜重十五分之一。

紅藍花酒方(《金匱要略》酒,為湯字之誤。仲景書以酒煮之方,不一併稱湯,如栝蔞薤白湯、麻黃醇酒湯,並專用酒,不用水,亦稱湯也。)治婦人六十二種風,兼(兼字從《圖經》補)腹中血氣刺痛。

紅藍花一大兩,分為四分,以酒一大升,煎,強半頓服之,不止再服(《要略》作一兩無大字,及分為四分四字,強作減頓服之作頓服一半。泉謂:酒既用大升,則藥當為大兩,古方權量相配,大率如此。《千金》、《外臺》用大兩、大升者甚多,不外此例。今《要略》本傳寫脫之耳。從《證類》引《圖經》錄此經,正分為四分四字未詳,恐是上為細末之誤。)

白話文:

經方例釋下

鉤吻與芹菜相似,誤食會致命,這裡記載解毒方法,出自《金匱要略》。

用薺苨八兩,加水六升,煮到剩下二升,溫熱後分五次服用,一天三次,晚上兩次。煮薺苨時,只要煮到濃稠即可。

(按語)古籍對鉤吻的記載並不統一。《傷寒雜病論》中提到吃芹菜和誤食水莨的解毒方法,都是因為這些植物與鉤吻相似而特意提醒人們注意。經書上說,水莨的葉子圓潤光滑,可見鉤吻應是毛莨科植物。這點可以從原文中推斷出來。薺苨是桔梗的一種,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桔梗又名薺苨。《名醫別錄》首次記載了薺苨。《圖經本草》稱其為杏參,救荒本草稱其為杏葉沙參。《本草綱目》稱其為甜桔梗,民間也稱其為空沙參。

《吳普本草》說沙參是白參,張璐則說人參是沙參中最好的。陶弘景認為薺苨類似人參,因此人參、沙參、薺苨、桔梗其實是一種植物的四種形態,人參最粗壯,功效以補益為主;沙參次之,補益作用較弱;桔梗最細小,功效以疏散為主。由此可見,人參的補益作用並非強行猛補,類似黃耆。之所以稱其為桔梗,是取其能疏通梗塞之意;之所以稱其為薺苨,是取其能接濟調和之意。《名醫別錄》記載薺苨味甘性寒,能解百藥之毒,這是因為藥物中毒會阻塞氣機,導致死亡,而薺苨可以疏通阻塞,從而解毒,道理就在於此。

《千金翼方》用其治療疔腫,《小品方》用其治療蠱毒,《圖經本草》用其解五石之毒,這些方法都是用生薺苨搗汁服用,也是變通之法。《千金方》用薺苨一分,藍花二分,搗碎後用水送服,每日三次,用於治療藥物中毒。

大烏頭煎方(《金匱要略》又名烏頭湯),用於治療腹脹繞臍痛,發病時伴有白色津液流出,手足厥冷,脈沉緊的症狀。

用大烏頭五枚,熬煮去皮,不用咀嚼,加水二升,煮到剩下一升,去渣,加入蜂蜜二升,煎煮到水份快乾,剩下二升,體質強壯者服用七合,體質虛弱者服用五合,若無效,明日再服用,但不可一日服用兩次。

(按語)這個方子是後世許多蜂蜜煎劑的鼻祖,例如《肘後方》用蜂蜜煎升麻治療痘瘡;《千金方》用蜂蜜煎生地黃治療血症;《外台秘要》用蜂蜜煎甘草治療陰部瘡瘍,都是這個方子的衍生。 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烏頭味辛性溫,有毒,主治中風,惡風,汗出,除寒濕痹,咳逆上氣,破積聚寒熱。《名醫別錄》記載其能治療胸中寒痰,食慾不振,心腹冷痛,臍周疼痛,無法俯仰,可見烏頭是治療寒邪風症的主藥,因此寒疝也用它。

《本草綱目》卷十七記載範汪東陽的方子,用於治療寒疝,心痛三十年的病人,用射網(曬乾的烏頭)和茱萸製成麻子大的蜜丸,酒送服兩丸,這是此方的一個變體。射網就是曬乾的烏頭,根據這兩個方子,此方中的烏頭,應該是近代的川烏頭,也就是附子,古代沒有草烏頭,《本草綱目》在這方面有誤。如今川烏頭和附子統稱為附子。《千金方》記載:烏頭去皮後,半兩相當於一枚,此方五枚約三兩。

又記載蜂蜜一斤約七合,此方用二升,約三斤,烏頭與蜂蜜的比例約為十五分之一。

紅藍花酒方(《金匱要略》中的「酒」字,應是「湯」字的誤寫。仲景的著作中,用酒煎煮的方子,並不都稱為湯,例如栝蔞薤白湯、麻黃醇酒湯,都是專用酒而不用水,卻也稱為湯。)用於治療婦人的各種風症(六十二種風症),以及腹中血氣刺痛。

用紅藍花一大兩,分成四份,加酒一大升煎煮,每次服用半升,如果症狀未止,可以再次服用。(《金匱要略》原文寫作一兩,沒有「大」字,也沒有「分成四份」四個字,服用量寫作「頓服一半」。有人認為:既然酒用量是一大升,那麼藥量就應該是「一大兩」,古方劑量配比大致如此。《千金方》、《外台秘要》中用「一大兩」、「一大升」的例子很多,都是這個規律。現在《金匱要略》的原文可能是抄寫時遺漏了字。) 此段文字參照了《證類本草》引用《圖經本草》的記載,但「分成四份」四個字的來源不明,可能是指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的誤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