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方例釋》~ 經方例釋下 (26)
經方例釋下 (26)
1. 經方例釋下
近《千金》、《外臺》,治敗傷寒八九日不差方,升麻、鱉甲同用,蓋升麻以提陽中之毒,鱉甲以破陰中之毒耳。若於壯熱,皆止用升麻合梔子,其用梔子,又與《千金》合矣。疑當陽毒升麻湯方無鱉甲,為五味,陰毒甘草湯方,升、歸、椒、甘、鱉為五味。徐大椿《金匱》評本未刊本謂:去字當改作加字,其意以為陽毒方,當升、鱉、歸、甘四味,而為傳寫脫去者,因誤以陰毒方之六味,錯列首方下也。《本經》雄黃、蜀椒,皆治死肌(即肌字)。
死肌者,皮肉不仁也,與身痛如被杖正合,亦可為陰毒之去二味,當為加字之誤,而陽毒方應無之也。
葵子茯苓散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治婦人妊娠有水氣,身重,小便不利,灑淅惡風,起則頭眩。
葵子(一升),茯苓(三兩,《千金》各一兩,《綱目·三十七》此方用赤苓)
上二味,杵為散,飲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小便利則愈。(《綱目》愈下有「若轉胞者,加發灰,神效」九字)
〔案〕《千金》有將此方去茯苓加榆白皮,水煮服,治妊娠小便不利。亦有單用葵子及根一味者,治同。
紫石寒食散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治傷寒,令愈不復。
紫石英,白石英,鍾乳(煅,一作碓煉),赤石脂,太一餘糧(燒),栝蔞根,防風,桔梗,文蛤,鬼臼(各十分),乾薑,附子(炮去皮),桂枝(去皮,各四分)
上十三味,杵為散,酒服方寸匕。
〔案〕此與黑散同為寒食方。而仲景以黑散治中風,此散治傷寒。雖各當其病,要之,不可輕用方意。紫石散治風寒為君,故專方名。白石英、鍾乳以下九味為臣,石英、鍾乳皆溫補為一類。凡唐人書所云:乳石者,乳即鍾乳;石即白石英。古者石英重白者也。赤石、餘糧溫澀為一類。
栝蔞根、文蛤同用者,亦栝蔞牡蠣散方之意。《本經》鬼臼辛溫、有毒,殺蠱毒,鬼疰精物,解不祥,逐邪,解百毒。《別錄》療風邪煩惑。甄權主殗殜勞疾。然則此方用之者,恐其留風作注也。與桔梗、防風,同為排氣解毒之用,以風能壅滯故也。薑、附、桂為佐使。鬼臼者,南星之別種,無鬼臼,可用南星。
當歸生薑羊肉湯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治寒疝,虛勞不足,及產後腹中㽲痛。(《綱目·卷五十》勞作羸,㽲作痤,痤即疝之誤義長)。
羊肉(一斤,肥者),生薑(五兩),當歸(三兩)
上三味,以水八升,煮取二升,溫服七合,日三服。(《綱目》作水一斗,煮汁八升,入當歸五兩,黃耆八兩,生薑六兩,煮取二升,分四服,標出《金匱要略》。又云胡洽黃耆。《千金》有芍藥,則《金匱》本有黃耆也,與《外臺》合,但彼四兩差少耳)。若寒多者加生薑成一斤;痛多而嘔者加橘皮二兩,白朮一兩。
白話文:
經方例釋下
參考《千金方》、《外臺秘要》治療傷寒八九天未痊癒的方劑,使用升麻和鱉甲,是因為升麻能提升陽氣中的毒邪,鱉甲能破除陰氣中的毒邪。如果患者出現壯熱症狀,則只用升麻配伍梔子,這與《千金方》的用藥也相符。懷疑「陽毒升麻湯」方中缺少鱉甲,因為「陰毒甘草湯」方中,升麻、當歸、蜀椒、甘草、鱉甲為五味藥。徐大椿在《金匱要略》評注中未刊行的版本說:「去」字應改為「加」字,意思是陽毒方應該有升麻、鱉甲、當歸、甘草四味藥,是抄寫時遺漏了,誤以陰毒方的六味藥錯誤地列在首方之下。《本經》記載雄黃、蜀椒都能治療死肌(即肌肉壞死)。
死肌是指皮膚肌肉失去知覺,與全身疼痛如同被杖打的情況相符,也可視為陰毒方中缺少的二味藥,應是抄寫錯誤,而陽毒方中本不應該有這兩種藥物。
葵子茯苓散方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,治療孕婦水腫、身體沉重、小便不利、畏寒怕風、起立時頭暈目眩。
藥物組成:葵子(一升)、茯苓(三兩,《千金方》中各用一兩,《本草綱目·卷三十七》此方用赤茯苓)。
用法用量:將以上二味藥物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匙(方寸匕),每天服用三次,小便通暢則病癒。(《本草綱目》中“愈”字後有“若轉胞者,加發灰,神效”九字)
按語:《千金方》中將此方去茯苓加榆白皮,水煎服用,治療妊娠小便不利。也單獨使用葵子及其根治療相同的病症。
紫石寒食散方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,治療傷寒,使疾病痊癒不再復發。
藥物組成:紫石英、白石英、鍾乳(煅燒,一作碓煉)、赤石脂、太一餘糧(燒)、栝蔞根、防風、桔梗、文蛤、鬼臼(各十分)、乾薑、附子(炮製去皮)、桂枝(去皮,各四分)。
用法用量:將以上十三味藥物研磨成粉末,用酒送服一匙(方寸匕)。
按語:此方與黑散同為寒食方。而張仲景用黑散治療中風,此散治療傷寒。雖然各治其症,但總之,不可輕易使用此方,需謹慎。紫石散以治療風寒為主藥,所以專以此命名。白石英、鍾乳以下九味藥為輔藥,石英、鍾乳皆溫補藥物。唐代醫書所說的乳石,乳指鍾乳,石指白石英,古代石英以白色為佳。赤石脂、太一餘糧溫熱收斂,為一類藥物。
栝蔞根、文蛤同用,也是栝蔞牡蠣散方之意。《本經》記載鬼臼辛溫、有毒,能殺蟲毒、鬼疰精物,解不祥,逐邪,解百毒。《名醫別錄》記載其能治療風邪煩悶。甄權認為其主治勞損疾病。然而此方使用鬼臼,恐怕會使其餘風邪凝聚。與桔梗、防風同為排氣解毒之藥,因為風邪能阻滯氣機。乾薑、附子、桂枝為佐使藥。鬼臼是南星的別種,如果沒有鬼臼,可以用南星代替。
當歸生薑羊肉湯方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,治療寒疝、虛勞不足以及產後腹部隱痛。(《本草綱目·卷五十》中“勞作羸,㽲作痤,痤即疝之誤義長”,說明“㽲”與“痤”為誤寫,均指疝氣。)
藥物組成:羊肉(一斤,肥肉)、生薑(五兩)、當歸(三兩)。
用法用量:以上三味藥物,加水八升,煮至二升,溫服七合,每日三次。(《本草綱目》中記載用量為水一斗,煮汁八升,加入當歸五兩、黃耆八兩、生薑六兩,煮至二升,分四次服用,並標註出自《金匱要略》。又云胡洽用黃耆。《千金方》中含有芍藥,則《金匱要略》原本應含有黃耆,與《外臺秘要》相符,只是劑量少四兩而已。)如果寒邪較盛,可增加生薑至一斤;如果疼痛較劇烈且伴有嘔吐,可加入橘皮二兩、白朮一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