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方例釋》~ 經方例釋下 (25)

回本書目錄

經方例釋下 (25)

1. 經方例釋下

〔案〕《本經》蜀漆辛平,主瘧及咳逆寒熱,腹中癥堅痞結,積聚邪氣,蠱毒鬼注。《別錄》云:療胸中邪結氣,吐出之,是邪結胸中,蜀漆主之,故以之為君;性平,故寒瘧、溫瘧並宜之。龍骨性善入,此方為蜀漆、龍骨並用法也。《本經》雲母甘平,主身皮死肌,中風寒熱,如在車船上,除邪氣。

是亦除痰之品,故以之為臣。深師方治痰飲頭痛,往來寒熱。雲母粉二兩煉過,恆山一兩為末,每服方寸匕,湯服取吐,正與蜀漆、雲母並用義同,亦正除瘧痰之證。《外臺》校云:雲母亦作雲實。東洋本同。《本經》雲實辛溫,去邪惡結氣,止痛,除寒熱。《圖經》云:雲實治瘧多用。

《外臺》別本亦有至理,然功在殺蟲,與此方未協,非也。唐本注云:俗謂雲實苗為草雲母,此雲母所由,誤為雲實歟?且《千金》亦同,此經自存舊論,為當溫瘧治法。白虎加桂,與此相懸。張璐《千金》注云:蜀漆性專逐濕追痰,稍增半分於本方中,則可治太陰濕瘧,濕為陰邪,亦必多寒少熱,此方尤合作溫者,謬也!張說亦通。

升麻鱉甲湯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治赤斑,咽喉痛,唾膿血。

升麻(二兩,《外臺》二分),鱉甲(如手指大一片,炙,《外臺》無指字),甘草(二兩,《外臺》二分),當歸(《外臺》二分),蜀椒(炒,去汗,各一兩,《外臺》一分),雄黃(半兩,研《外臺》一分)

上六味,以水四升,煮取一升,頓服之。老、小再服,取汗。

升麻鱉甲去雄黃蜀椒湯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治面、目青,身痛如被杖,咽喉痛。

經不列方。

〔案〕《脈經》、《肘後》、《千金》、《外臺》於陽毒升麻湯名同。而陰毒方云甘草湯,視此經止無雄黃為異。其升麻湯方,《肘後》、《千金》有桂心,無鱉甲。《外臺》有桂心、梔子為八味。考六朝名方,多本仲景,諸家同,而此經獨異,誤在此經,且兩方而止詳其一,不合全書通例,當如《千金》為正,二方皆升、歸、甘三味為主。

麻黃升麻湯症,以有咽喉不利,唾膿血,而升、歸等分,亦有甘草,與此症治並同,是提營分毒邪之方也。陽毒面赤有斑,吐血下利(據《千金》、《外臺》諸書,)營分之毒尤甚,故加雄黃,蜀椒,以助升、歸之力。雄黃化血為水,當亦能排膿,以治瘡毒推之可知也。椒疏腎氣,非止下氣,陳風貽我握椒,猶周南之採,採芣苡,皆男女相悅之需可見也。

二味合而治咽喉膿血之力殊矣。陰毒無膿血症,自當去雄,然陰毒亦少陰所發,故有咽喉不利一症,則椒不當去。《千金》等是也。若鱉甲則治癥瘕陰毒,心下結強固宜,而陽毒心下煩悶,亦是將結之勢,用之無妨,不用亦得,可兩從也。夫二毒,乃邪毒雜糅之象與敗症。

白話文:

經方例釋下

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蜀漆味辛性平,主治瘧疾、咳嗽逆氣、寒熱、腹部癥塊堅硬痞塞、積聚邪氣、蠱毒及鬼邪侵襲。《名醫別錄》說蜀漆能治療胸中邪氣凝聚,使其吐出,因為邪氣凝聚於胸中,蜀漆能主治,所以以此為君藥;其性平,所以寒瘧、溫瘧皆適用。龍骨性善於下行,此方使用蜀漆、龍骨就是利用其共同的藥性。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雲母味甘性平,主治皮膚肌肉壞死、中風寒熱、以及在車船上感受的邪氣。

雲母也是除痰的藥物,因此以此為臣藥。深師的方劑治療痰飲頭痛、往來寒熱,使用雲母粉二兩煉製後,再加恆山一兩研末,每次服用方寸匕,溫水送服,促使嘔吐,這與蜀漆、雲母並用的功效相同,都是治療瘧疾和痰飲的證候。《外台秘要》校勘本說:雲母也作雲實。東洋本相同。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雲實味辛性溫,能去除邪惡凝聚的氣,止痛,除寒熱。《圖經本草》說:治療瘧疾常用雲實。

《外台秘要》別本也有精妙之處,但其功效在於殺蟲,與此方並不協調,所以不是。唐本註釋說:俗稱雲實的苗為草雲母,這是雲母的來源,大概是誤將雲母當作雲實了?而且《千金要方》也相同,此經沿用舊說,是治療溫瘧的方法。白虎加桂湯與此方大相徑庭。張璐《千金要方》注釋說:蜀漆善於驅逐濕邪,追逐痰飲,若在本方中稍微增加一點點,就能治療太陰濕瘧,濕邪屬陰邪,必然寒多熱少,此方尤其適合溫熱症,張璐的說法是錯誤的!張說的見解也通達。

升麻鱉甲湯方(《金匱要略》)治療赤斑、咽喉痛、吐膿血。

升麻(二兩,《外台秘要》二分),鱉甲(如手指大一片,炙, 《外台秘要》無「指」字),甘草(二兩,《外台秘要》二分),當歸(《外台秘要》二分),蜀椒(炒,去汗,各一兩,《外台秘要》一分),雄黃(半兩,研,《外台秘要》一分)

以上六味藥,用水四升,煎煮取一升,一次服用。老年人和小孩可以再次服用,直到出汗。

升麻鱉甲去雄黃蜀椒湯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治療面部、眼睛青黑,全身疼痛如同被杖打,咽喉痛。

本經不記載此方。

《脈經》、《肘後方》、《千金要方》、《外台秘要》對於陽毒的升麻湯名稱相同。而陰毒的方劑稱為甘草湯,與此經不含雄黃的方劑不同。其升麻湯方,《肘後方》、《千金要方》有桂心,無鱉甲。《外台秘要》有桂心、梔子,共八味。考證六朝名方,大多本於仲景,諸家說法一致,而此經獨異,錯誤在此經,而且兩個方劑只詳細說明一個,不符合全書的規律,應該以《千金要方》為準,兩個方劑都以升麻、當歸、甘草三味藥為主。

麻黃升麻湯的病症,以咽喉不利,吐膿血為特徵,且升麻、當歸等分,還有甘草,與此病症的治療相同,這是提振營氣,分清毒邪的方劑。陽毒症狀是面部發紅出現斑點,吐血腹瀉(據《千金要方》、《外台秘要》等書),營氣受毒邪侵害尤甚,所以加雄黃、蜀椒,以增強升麻、當歸的作用。雄黃能化血為水,也應該能排出膿液,從治療瘡毒可以推知。蜀椒能疏通腎氣,不只是下氣,陳風貽送給我握椒,如同《周南》詩中採集芣苡,都是男女相悅的需要可以見證。

兩味藥合用治療咽喉膿血的效果非常好。陰毒沒有膿血症,當然應該去掉雄黃,但陰毒也是少陰所發,所以有咽喉不利這一症狀,那麼蜀椒不應該去掉。《千金要方》等書也是如此。至於鱉甲,則能治療癥瘕和陰毒,心下結塊堅硬的證候適用,而陽毒心下煩悶,也是將要結塊的趨勢,使用它沒有妨礙,不用也可以,兩種做法都可以。夫二毒,乃是邪毒混合的表現和敗壞的病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