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方例釋》~ 經方例釋下 (24)
經方例釋下 (24)
1. 經方例釋下
《集驗》煮酒,以治熱毒、足腫,痛如脫者。
當歸貝母苦參丸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治婦人妊娠,小便難,飲食如故。
當歸,貝母,苦參(各等分,東洋本各四兩)
上三味,末之,蜜丸如小豆大,飲服三丸,加至十丸。男子加滑石半兩。(男子以下七字,從東洋本補正。)
〔案〕此苦參湯變湯為丸,加當歸、貝母也,故取所加之味,以冠本方,如桂枝附子湯、白朮附子湯之例,為治熱結血氣之專方,不獨於婦人宜也。
薯蕷丸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治虛勞諸不足,風氣百疾。
薯蕷(三十分,《千金》二十八分),甘草(二十八分,《千金》二十分),大棗(百枚,搗膏),乾地黃,當歸,桂枝(《千金》七分),曲,大豆黃卷(各十分,《千金》七分),人參,阿膠(七分,《千金》用鹿角膠,古諸膠不別也),芎藭(《千金》五分),芍藥,白朮,防風,麥門冬(《千金》各六分),杏仁(各六分,《千金》五分),柴胡,桔梗,茯苓(各五分),乾薑(三分),白斂(三分或作二分,誤,本方《千金》有黃芩六分)
上二十一味,末之,煉蜜和丸如彈子大,空腹酒服一丸,日三,百丸為一劑。
〔案〕此風虛勞之主方。風虛勞病,原有論,此方從柴胡桂枝湯來,而差其分兩,方中參、朮、苓、草為《局方》四君子丸之祖,芎、歸、地、芍為《局方》四物湯之祖,合之又為八珍湯之祖。薯、甘、棗為補脾之主藥,三味為君,此方重薯蕷,故以名方。《本草》薯蕷,治風眩。
徐嗣伯治眩十方中有此方。凡《千金》、《外臺》用山藥,如大小三五七諸方,皆取此。膠,取其下達,參、地、桂、歸、曲、卷六味等分者,參桂以去風,歸、地治血,一補一行,曲、卷助運,一消食,一除濕,六味為臣。芎、芍、朮、防、麥、杏六味等分者,以氣不下,則逆而不生血,得風則燥而不潤,濕食相搏,則困而不健,故以芎、芍佐地、歸以和血,視歸之行血加甚矣。朮、防佐桂以和氣,視桂之行氣加甚矣。
麥、杏佐曲、卷以化濕食,視曲捲加甚矣。為逐血痹,驅風氣,續絕傷,利滯氣之法。六味為佐。柴、桔、苓三味等分者,柴、桔開泄肺氣,肺為脾之子,實則瀉其子也。苓抑腎邪,腎為脾之妻,防其侮以伸己權也。或曰桔梗開心,心為脾之母,用桔者,虛則補其母也。心為陽,以升發為補,亦通。
姜善溫中,斂散結氣,合柴、桔、苓、五味為使,此一方補脾之法盡之矣。即補脾之藥,亦盡之矣。
蜀漆散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治瘧多寒。
漆蜀(洗,去腥),雲母(燒二日夜),龍骨(等分)
上三味,杵為散,未發前,以漿水服半錢匕。溫瘧加蜀漆半分,臨發時服一錢匕。(《千金》未發前下,有一炊頃三字,漿上有酢字義長,臨發時服一錢六字,在溫瘧上無兩匕字。)
白話文:
經方例釋下
《集驗》記載,煮酒可以治療熱毒、腳腫,疼痛劇烈如同要脫落一般。
《金匱要略》中的當歸貝母苦參丸方,用於治療婦女懷孕期間小便困難,但飲食如常的情況。
藥方組成:當歸、貝母、苦參(各等分,東洋本各四兩)。
製法:將以上三味藥磨成粉末,用蜂蜜製成如小豆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用三丸,逐漸增加到十丸。男性患者需再加滑石半兩。(男子加滑石半兩這七字,是從東洋本補正的。)
【按語】此方是將苦參湯由湯劑改為丸劑,並加入當歸、貝母,因此以所添加的藥物名稱冠名方劑,如同桂枝附子湯、白朮附子湯的命名方式。此方是治療熱結血氣的專方,並不只適用於婦女。
《金匱要略》中的薯蕷丸方,用於治療虛勞、各種不足、風氣以及各種疾病。
藥方組成:薯蕷(三十分,《千金方》二十八分)、甘草(二十八分,《千金方》二十分)、大棗(一百枚,搗成膏)、乾地黃、當歸、桂枝(《千金方》七分)、麥芽、大豆黃卷(各十分,《千金方》七分)、人參、阿膠(七分,《千金方》用鹿角膠,古代各種膠沒有區別)、川芎(《千金方》五分)、芍藥、白朮、防風、麥門冬(《千金方》各六分)、杏仁(各六分,《千金方》五分)、柴胡、桔梗、茯苓(各五分)、乾薑(三分)、白斂(三分或作二分,有誤,本方《千金方》有黃芩六分)。
製法:將以上二十一味藥磨成粉末,用煉蜜和成如彈子大小的丸藥,空腹用酒送服,每次一丸,每日三次,一百丸為一劑。
【按語】此方是治療風虛勞的主方。風虛勞的病因病機,原本就有論述,此方是從柴胡桂枝湯演變而來,只是劑量略有不同。方中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是《局方》四君子丸的祖方,川芎、當歸、地黃、芍藥是《局方》四物湯的祖方,合起來又是八珍湯的祖方。薯蕷、甘草、大棗是補脾益氣的主藥,三味藥為君藥,此方強調薯蕷的作用,因此以薯蕷命名。薯蕷在《本草》中記載,可以治療風眩。
徐嗣伯治療眩暈的十個方劑中,就有這個方子。凡是《千金方》、《外台秘要》中使用山藥的,如大小三五七等方劑,都是參考這個方子。阿膠的作用是使其藥力下達,人參、地黃、桂枝、當歸、麥芽、大豆黃卷六味藥等分,其中人參、桂枝用於祛風,當歸、地黃治療血虛,一補一瀉,麥芽、大豆黃卷用於促進運化,一消食,一除濕。六味藥為臣藥。川芎、芍藥、白朮、防風、麥門冬、杏仁六味藥等分,這是因為氣機不降,則氣逆而不生血,如果遇風則乾燥而不滋潤,濕邪與飲食停滯相互搏結,則氣機阻滯而不通暢,因此用川芎、芍藥輔助地黃、當歸以調和血液,其作用比當歸行血更甚;用白朮、防風輔助桂枝以調和氣機,其作用比桂枝行氣更甚;用麥門冬、杏仁輔助麥芽、大豆黃卷以化解濕邪和食積,其作用比麥芽、大豆黃卷更甚。此為治療血痹、驅除風氣、修復損傷、通利氣滯的方法。六味藥為佐藥。柴胡、桔梗、茯苓三味藥等分,柴胡、桔梗疏泄肺氣,肺是脾的兒子,實則瀉其子;茯苓抑制腎邪,腎是脾的妻子,防止腎邪侵犯脾而伸張自身的作用;或者說,桔梗可以開通心氣,心是脾的母親,使用桔梗,虛則補其母,心屬陽,以升發為補,也是通達的。
乾薑善於溫中,散結氣滯,與柴胡、桔梗、茯苓五味藥配合使用,為使藥。這個方劑補脾的方法已盡善盡美,補脾的藥物也用盡了。
《金匱要略》中的蜀漆散方,用於治療瘧疾寒邪較盛的情況。
藥方組成:蜀漆(洗淨,去除腥味)、雲母(燒二日夜)、龍骨(等分)。
製法:將以上三味藥搗成粉末,在瘧疾發作前,用米湯送服半錢匕。溫瘧加蜀漆半分,在發作時服用一錢匕。(《千金方》在瘧疾發作前服藥部分,增加了“一炊頃”三字,“漿水”上加了“醋”字,“臨發時服一錢”六字,在溫瘧部分沒有“兩匕”字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