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方例釋》~ 經方例釋上 (8)
經方例釋上 (8)
1. 經方例釋上
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、《千金》名茯苓湯),治悸。
茯苓(半斤),桂枝(四兩,去皮),甘草(二兩,炙),大棗(十二枚,擘,《玉函》十五枚)
上四味,以甘瀾水一斗,先煮茯苓,減二升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。日三。
〔案〕此桂枝甘草湯加茯苓也。為諸苓、桂並用方之祖。苓、桂並用者,即《內經》開鬼門,潔淨府之意。苓潔淨府,桂開魄門,魄門即汗空,一名元府。《經》鬼字,魄之剝文。此方治發汗後,臍下悸者,以腎氣動也。苓伐腎邪,故重倍於桂。理中加減法、小柴胡加減法並曰:悸者加茯苓,即此方所由立。
茯苓甘草湯方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),治傷寒汗出不渴及傷寒心下悸。
茯苓(三兩,《成本》二兩),生薑(三兩,一法二兩),桂枝(二兩),甘草(一兩)
上四味,以水四升,煮取二升,去滓,分溫三服。
〔案〕此桂枝甘草湯減原分之半,加苓、姜各三兩也,為治心下悸之主方,此與苓桂甘棗湯同,為桂枝甘草湯加苓。又同治悸,而心下、臍下,位之高下不同,心下高於臍下,則疑於表,故復加生薑以散之,而與苓同分。臍下下於心下,則疑於裡,故專重苓,而不加生薑。此法以膈為主,膈上為陽,膈下為陰也。
《千金》治冷痰,胸膈痰滿,有茯苓湯,即此方去甘草,加半夏,為小半夏加苓桂方。悸、嘔並作者宜之。
詳其加味之意,蓋濕在氣分之治法也。故亦治傷寒汗出不渴。
茯苓澤瀉湯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治吐而渴。
茯苓(半斤),澤瀉,生薑(各四兩),白朮(三兩,《千金》、《外臺》或作半夏四兩),桂枝(《千金》、《外臺》薑、朮、桂各三兩),甘草(各二兩,《千金》、《外臺》一兩)
上六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內澤瀉,再煮取二升半,溫服八分,日三服。
〔案〕此合茯苓甘草湯、澤瀉湯二方,以茯苓、澤瀉命名者,各舉其方之主藥也。茯苓甘草湯,本治不渴而汗出,此取以治渴者,渴、不渴雖異,其為停飲則無異。且澤、術本治停飲之渴也。方中苓、朮、桂、瀉自五苓來,五苓本治渴之方,其加生薑,乃為吐耳,則謂此方為五苓去豬苓加生薑也可。且方中桂、瀉,一表一里,與五苓法同,其治渴亦宜。
苓桂朮甘湯方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、《金匱要略》
茯苓(四兩),白朮(三兩),桂枝(三兩),甘草(二兩,草當作遂)
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,小便即利。
〔案〕《脈經》錄此作甘草湯。小注:草一作遂,是謂甘遂湯也。方雖未見,當即此方以甘遂易甘草者。《經》以此方治心下有飲,胸脅支滿,目眩及短氣,有微飲二症。支滿與短氣,為病雖異,而其結於胸膈則同。甘遂半夏湯治心下堅滿,於留飲欲去之時,尚須甘遂,則此飲未欲去而結甚者,益當用甘遂可知。若不用甘遂,則方中無治滿之藥,而反以甘草益其痰,恐無此理也。
白話文:
經方例釋上
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治療心悸。
組成:茯苓半斤,桂枝四兩(去皮),炙甘草二兩,大棗十二枚(擘開,《玉函經》作十五枚)。
用法:以上四味藥材,用甘瀾水一斗,先煮茯苓,煮至減少二升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煮至三升,過濾去渣,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說明:此方是桂枝甘草湯加茯苓而成,為所有使用茯苓、桂枝的藥方之祖。茯苓、桂枝並用的意義,源自《內經》中「開鬼門,潔淨府」的理論。茯苓潔淨府,桂枝開魄門(魄門即汗孔,又名元府)。《內經》中「鬼」字,是「魄」字的古體字。此方用於治療發汗後,臍下心悸的症狀,因為這是腎氣活動所致。茯苓能抑制腎邪,因此用量是桂枝的兩倍。理中湯加減法、小柴胡湯加減法中都提到:心悸者加茯苓,都源於此方。
茯苓甘草湯方 治療傷寒汗出不渴及傷寒心下心悸。
組成:茯苓三兩(《成本》二兩),生薑三兩(一法二兩),桂枝二兩,甘草一兩。
用法:以上四味藥材,用水四升,煮至二升,過濾去渣,分三次溫服。
說明:此方是桂枝甘草湯減半藥量,再加茯苓、生薑各三兩而成,是治療心下心悸的主方。此方與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相似,都是桂枝甘草湯加茯苓而成。兩者都治療心悸,但心下、臍下位置不同,心下高於臍下,則疑似表證,所以加生薑以散之,與茯苓用量相同。臍下低於心下,則疑似裡證,所以加重茯苓用量,而不加生薑。此法以膈膜為主,膈膜以上屬陽,膈膜以下屬陰。
《千金方》用此方治療寒痰,胸膈痰滿,將甘草去除,加入半夏,成為小半夏加茯苓桂枝方。心悸、嘔吐同時出現者適用。
詳細分析其加減用藥的意義,是治療氣分濕邪的方法。因此也能治療傷寒汗出不渴。
茯苓澤瀉湯方 治療嘔吐且口渴。
組成:茯苓半斤,澤瀉四兩,生薑四兩,白朮三兩(《千金方》、《外臺秘要》或作半夏四兩),桂枝(《千金方》、《外臺秘要》薑、朮、桂各三兩),甘草二兩(《千金方》、《外臺秘要》一兩)。
用法:以上六味藥材,用水一斗,煮至三升,加入澤瀉,再煮至二升半,溫服八分,每日三次。
說明:此方是茯苓甘草湯、澤瀉湯的合方,以茯苓、澤瀉命名,取各方主藥之意。茯苓甘草湯原本治療汗出不渴,此方用來治療口渴,雖然渴與不渴不同,但都是停飲所致。而且澤瀉、白朮原本就是治療停飲所致口渴的藥物。方中茯苓、白朮、桂枝、澤瀉,都源自五苓散,五苓散原本就是治療口渴的藥方。加生薑,是因為有嘔吐症狀,所以也可以說此方是五苓散去豬苓加生薑。此外,方中桂枝、澤瀉,一表一裡,與五苓散相同,治療口渴也適用。
苓桂朮甘湯方
組成:茯苓四兩,白朮三兩,桂枝三兩,甘草二兩(方中「草」或作「遂」)。
用法:以上四味藥材,用水六升,煮至三升,分三次溫服,小便即會通利。
說明: 《脈經》記載此方為甘草湯。小注:「草」一字或作「遂」,也就是甘遂湯。雖然甘遂湯的方劑未見記載,但應是用甘遂代替甘草的此方。《經方》用此方治療心下有水飲,胸脅滿悶,頭暈目眩及氣短,兼有水飲的兩種症狀。胸悶和氣短,雖然病症不同,但都阻塞在胸膈。甘遂半夏湯治療心下堅硬飽滿,在水飲將要排出時,還需要甘遂,那麼水飲尚未排出而阻塞嚴重的患者,更應該使用甘遂。如果不使用甘遂,則方中沒有治療滿悶的藥物,反而用甘草增加痰濕,恐怕不合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