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方例釋》~ 經方例釋上 (9)
經方例釋上 (9)
1. 經方例釋上
推此以論傷寒吐、下後,逆滿氣衝,頭眩、脈沉緊,為邪全入里,但尚帶表證。醫以其帶表,復汗之致振搖,則里邪之結,因發表而益甚,豈可無以治其滿乎?且此症若脈浮緩,自當專治表,今既沉緊,更非朮、甘所宜,斷當以甘遂去下後所結之水(眩為痰水,沉緊為結。)桂以散表中未淨之邪,苓、術以抑腎扶脾為合。
桂苓五味甘草湯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治咳逆倚息不得臥,服小青龍湯已,多唾口燥,寸脈沉、尺脈微,手足厥逆,氣從少腹上衝胸咽,手足痹,其面翕熱如醉狀,因復下流陰股,小便難,時覆冒者。
茯苓(四兩),桂枝(四兩,去皮,《千金》、《外臺》並一兩),甘草(三兩,炙),五味子(半升)
上四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分溫三服。
〔案〕此苓桂甘棗湯去棗加五味子也。仲景之例,凡治咳皆五味、乾薑並用。此專取五味者,以服青龍發泄之後而氣衝,故專於斂收也,為肺腎同治之法。肺挾風以陷腎,則尺微;腎散水以沖肺,則寸沉。故少腹、胸、咽,皆被抑逆而面為之赤。桂以宣肺,而苓以抑腎,味以納腎,則治腎重而治肺輕也,為苓、味同用之法爾!《雅》謂五味為荎蕏,蕏從豬,豬之言瀦,猶蓄也。
苓甘五味姜辛湯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治咳、胸滿。
茯苓(四兩),甘草(三兩),五味子(半升),乾薑、細辛(各三兩)
上五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〔案〕此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,加薑、辛也。為寒咳之主方,專治少陰。
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湯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治不渴,嘔冒。
即前方加半夏半升。煎服法同。
〔案〕加半夏,則治少陽,嘔冒,少陽症。
射干麻黃湯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治咳而上氣,喉中水雞聲。
射干(十三枚,一法三兩),麻黃,生薑(各四兩),紫菀,款冬花,細辛(各三兩),五味子(半升),半夏(八枚,一法半升),大棗(七枚)
上九味,以水一斗二升,先煮麻黃一兩,沸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。
〔案〕此小半夏加細、味、菀、款、射、麻也。深師麻黃湯,治上氣脈浮,咳逆,喉中如水雞鳴,喘息不得,呼吸欲絕。麻黃八兩,去節,先煮去沫,射干二兩,甘草四兩,炙,大棗三十枚,四味水煎服。《千金·卷二十二》澤漆湯治水腫。其加減法曰:咳嗽加紫菀、細辛、款冬花。
是三味,本治水氣上浮之咳,與本方合,同射干為治肺飲之法。其細辛、半夏、五味,治少陰者也。麻黃治太陽者也,必治太陽、少陰者,以咳而上氣故也。然則此症,乃肺飲而兼太陽表、少陰里也。此方除治二經外,則射干、菀、款,乃為喉鳴設,此方主藥也。
白話文:
經方例釋上
針對傷寒吐瀉後,出現胃脘脹滿、氣往上衝、頭暈、脈象沉緊的症狀,這是邪氣已完全進入裡層,但仍帶有表證的表現。如果單純因為還有表證,就再次使用發汗的方法,反而會導致裡層的邪氣更加嚴重,豈能不治療其脹滿呢?而且,如果脈象浮緩,當然應該專注治療表證;但現在脈象沉緊,就不是用朮、甘草的時機了,必須用甘遂瀉下之前積聚的水液(頭暈是痰水所致,脈象沉緊是邪氣凝聚的表現)。再用桂枝散去表層未盡的邪氣,用茯苓、白朮來抑制腎氣、扶助脾氣,這樣才是合理的治療方法。
桂苓五味甘草湯方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,用於治療咳嗽、氣逆、倚息不得臥,服用小青龍湯後,出現唾液多、口乾舌燥、寸脈沉、尺脈微弱、手足厥逆、氣從下腹部上衝至胸咽部、手足麻痹、面部潮紅如醉酒狀,並伴有陰部下流、小便困難、時常感到頭昏腦脹的症狀。
組成:茯苓四兩、桂枝四兩(去皮,參考《千金方》、《外台秘要》則是一兩)、甘草三兩(炙)、五味子半升。
用法:以上四味藥材,用水八升,煮至三升,過濾去渣,分溫三次服用。
說明:此方是苓桂甘棗湯去掉了大棗,加了五味子。仲景的常用方法,凡是治療咳嗽都用五味子、乾薑一起使用。此方單獨選用五味子,是因為服用小青龍湯發泄之後出現氣衝的症狀,所以專門用於斂收,是同時治療肺腎的療法。肺氣受風邪而損傷腎氣,所以尺脈微弱;腎氣散失水液而上衝肺氣,所以寸脈沉弱。因此,少腹、胸、咽喉都受到氣機阻礙而導致面部發紅。用桂枝宣通肺氣,用茯苓抑制腎氣,用五味子收斂腎氣,這樣治療腎臟的重點大於治療肺臟,是茯苓、五味子同用的方法。《爾雅》中說五味子是荎蕏,蕏字從豬,豬字有蓄積的意思,如同儲藏一樣。
苓甘五味姜辛湯方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,用於治療咳嗽、胸悶。
組成:茯苓四兩、甘草三兩、五味子半升、乾薑三兩、細辛三兩。
用法:以上五味藥材,用水八升,煮至三升,過濾去渣,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
說明:此方是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掉了桂枝,加了乾薑、細辛。它是治療寒咳的主方,專門治療少陰經的病證。
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湯方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,用於治療不渴、嘔吐、惡寒。
組成:在苓甘五味姜辛湯方的基礎上,加半夏半升。
用法:煎服方法同上。
說明:加了半夏,就能治療少陽經的嘔吐、惡寒等症狀,屬少陽病證。
射干麻黃湯方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,用於治療咳嗽並伴有上氣,喉嚨裡有像水雞叫一樣的聲音。
組成:射干十三枚(或三兩)、麻黃四兩、生薑四兩、紫菀三兩、款冬花三兩、細辛三兩、五味子半升、半夏八枚(或半升)、大棗七枚。
用法:以上九味藥材,用水一斗二升,先將麻黃一兩煎煮,沸騰後去上浮的泡沫,再加入其它藥材,煮至三升,分溫三次服用。
說明:此方是在小半夏湯的基礎上,加了細辛、五味子、紫菀、款冬花、射干、麻黃。深師麻黃湯治療上氣、脈象浮、咳嗽、氣逆,喉嚨裡像水雞叫一樣的聲音,呼吸困難,氣喘吁籲,呼吸將要停止的症狀。麻黃八兩(去節),先煎煮去沫,射干二兩,甘草四兩(炙),大棗三十枚,四味藥水煎服。《千金方·卷二十二》澤漆湯治療水腫,其加減方法是:咳嗽就加紫菀、細辛、款冬花。這三味藥本來就用於治療水氣上浮的咳嗽,與本方合用,與射干一起治療肺部積水。細辛、半夏、五味子治療少陰經病證;麻黃治療太陽經病證。一定要同時治療太陽經、少陰經的病證,因為是咳嗽伴有上氣的症狀。所以,這種症狀是肺部積水,同時兼有太陽經表證和少陰經裡證。這個方子除了治療二經外,射干、紫菀、款冬花是治療喉鳴的藥物,是這個方子的主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