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方例釋》~ 經方例釋上 (10)
經方例釋上 (10)
1. 經方例釋上
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湯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治形腫。
茯苓(四兩),甘草,乾薑,細辛(各三兩),五味子,半夏(洗),杏仁(去皮尖,各半升)
上七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〔案〕依例當作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湯去半夏,加杏仁。方無半夏,方與《經》水去嘔止義合。
厚朴麻黃湯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治咳而脈浮。
厚朴(五兩),麻黃(四兩),石膏(如雞子大),小麥(一升),杏仁(去皮夾),五味子,半夏(洗,各半升),乾薑,細辛(各二兩)
上九味,以水一斗二升,先煮小麥熟,去滓,內諸藥,煮取三升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〔案〕此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湯,去苓、甘,加樸、麻、石、麥四味也。《外臺》錄深師投杯湯治久逆上氣,胸滿,喉中如水雞鳴。其方厚朴、麻黃、石膏、杏仁、小麥、五味水煎服,分兩並與此同。方下云:咳嗽甚者,加五味子、半夏、乾薑,較此僅無細辛為異。《千金翼·卷十八》治噫止唾血方,即此方去乾薑、細辛加生薑,是即投杯湯易乾薑為生也。
此又以麻杏石甘湯去甘,加樸、麥、半三味,治上氣喉鳴,其用小麥者,與麥甘大棗湯同,為潤燥之法。而與樸並用者,蓋此咳是肺氣燥逆所致,與喘家樸、杏同用例合。若不咳者,只須如此,為心肺同治之法也。若咳者,則入五味、薑、辛,仲景小柴胡之舊例也。以《外臺》法參看,故知之石、半同用,竹葉石膏湯之法也,與小青龍加石膏、越婢加半夏之治咳逆同意。六味中樸、麥一類,麻、杏一類,石、半一類,而後半方三味又一類也。
或當樸、杏一類,如喘家作桂枝之例;麻、半一類,如心下悸之例;石、麥一類,如《千金》竹葉湯治煩之例。其法又以大青龍合小青龍,麻、杏、石自大青龍來,治太陽也;干、半、辛、味自小青龍來,治少陰也,其樸、麥則新加,以治水飲之上泛,脈之浮,其以此歟。
《外臺》引《必效》小麥湯,用小麥一升,樸四兩,參、薑、甘、苓、茹七味,治嘔吐,亦取其平逆也。
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大黃湯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治面熱如醉。
茯苓(四兩),甘草,乾薑,細辛(各三兩),五味子,半夏(洗),杏仁(去皮尖,各半升),大黃(三兩)
上八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〔案〕此飲發於少陰,而涉及膀胱、胃腑者宜之。觀五方加法,蓋此症之飲,先發於少陰,次及少陽,次及太陽,還入陽明者也。陽明無所復傳,乃止也。
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方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)
龍骨,牡蠣(熬),甘草(各二兩,《玉函》各三兩),桂枝(一兩)
白話文:
經方例釋上
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湯方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,治療身體浮腫。
藥材:茯苓四兩,甘草、乾薑、細辛各三兩,五味子、半夏(洗淨)、杏仁(去皮尖)各半升。
用法:以上七味藥材,加水八升,煎煮至三升,過濾藥渣,溫服一升,一日三次。
【說明】這個方子按照慣例來說,應該是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湯去掉半夏,再加入杏仁。方子裡沒有半夏,與經書中以溫和的方法止嘔的記載相符。
厚朴麻黃湯方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,治療咳嗽且脈象浮弱。
藥材:厚朴五兩,麻黃四兩,石膏(如雞蛋大小),小麥一升,杏仁(去皮尖),五味子、半夏(洗淨)各半升,乾薑、細辛各二兩。
用法:以上九味藥材,加水一斗二升,先將小麥煮熟,過濾藥渣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煎煮至三升,溫服一升,一日三次。
【說明】這個方子是從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湯去茯苓、甘草,再加入厚朴、麻黃、石膏、小麥四味藥材組成的。《外台秘要》記載深師投杯湯,用於治療久咳逆氣、胸悶、喉嚨有如水雞鳴叫的聲音。其方劑含有厚朴、麻黃、石膏、杏仁、小麥、五味子,煎水服用,藥量與此方相同。方子下方註記:咳嗽嚴重者,可加入五味子、半夏、乾薑,與此方相比,只少了細辛。《千金翼》卷十八記載治療呃逆並吐血的方子,就是這個方子去掉乾薑、細辛,再加入生薑,也就是將投杯湯中的乾薑換成生薑。
這個方子也可以理解為從麻杏石甘湯去掉甘草,加入厚朴、小麥、半夏三味藥,治療上氣喉鳴。使用小麥,與麥甘大棗湯相同,都是滋潤乾燥的療法。與厚朴一起使用,是因為這種咳嗽是由於肺氣乾燥逆亂引起的,與治療喘息的厚朴、杏仁的用法一致。如果不咳嗽,只要用這個方子,就是心肺同治的方法。如果咳嗽,則加入五味子、乾薑、細辛,這是張仲景小柴胡湯的舊例。參考《外台秘要》的記載,就可以知道石膏、半夏同用的方法,如同竹葉石膏湯的用法,與小青龍湯加石膏、越婢加半夏治療咳嗽逆氣的功效相同。六味藥中,厚朴、小麥為一類,麻黃、杏仁為一類,石膏、半夏為一類,後面的半夏、乾薑、細辛、五味子又為一類。
或者可以將厚朴、杏仁歸為一類,如同治療喘息的桂枝湯的例子;麻黃、半夏歸為一類,如同治療心下悸動的例子;石膏、小麥歸為一類,如同《千金方》竹葉湯治療煩躁的例子。這個方子的方法,是將大青龍湯和小青龍湯合在一起,麻黃、杏仁、石膏來自大青龍湯,治療太陽經;乾薑、半夏、細辛、五味子來自小青龍湯,治療少陰經;厚朴、小麥則是新加的,用於治療水飲上泛、脈象浮弱,大概就是這個道理。
《外台秘要》引用《必效方》小麥湯,用小麥一升,厚朴四兩,人參、乾薑、甘草、茯苓、白朮七味藥,治療嘔吐,也是取其調和陰陽的作用。
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大黃湯方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,治療面部發紅,如同醉酒的樣子。
藥材:茯苓四兩,甘草、乾薑、細辛各三兩,五味子、半夏(洗淨)、杏仁(去皮尖)各半升,大黃三兩。
用法:以上八味藥材,加水八升,煎煮至三升,過濾藥渣,溫服一升,一日三次。
【說明】這個方子適用於飲邪首先侵犯少陰經,然後影響到膀胱、胃腑的症狀。觀察五個方子的加法,可以看出這種飲邪,首先侵犯少陰經,其次侵犯少陽經,再次侵犯太陽經,最後侵犯陽明經。陽明經無處可傳,所以就停止了。
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方(出自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)
藥材:龍骨、牡蠣(煅燒),甘草(各二兩,《玉函經》各三兩),桂枝一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