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方例釋》~ 經方例釋上 (11)
經方例釋上 (11)
1. 經方例釋上
上為末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,去滓,溫服八合,日三服。
〔案〕此桂枝甘草湯減桂四之三,加龍骨、牡蠣也。龍骨、牡蠣主精神不守,故此方為諸虛驚方之祖。仲景書中,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治煩驚;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治驚狂,臥起不安;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治失精、夢交,並以此方為腔拍,故主治亦相近。要之,龍骨善入,牡蠣善軟,欲其搜剔半里之邪故也。
《外臺》以此去龍骨,加李根白皮一斤,桂用八兩,名牡蠣奔豚湯,治奔豚氣,從少腹起撞胸,手足逆冷。蓋奔豚之狀,本云如事所驚,如人所恐,則亦治驚之引申義也。
半夏散及湯方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),治咽喉痛。(論作咽中,今從《外臺》。)
半夏(洗),桂枝(去皮),甘草(炙,各等分)
上三味,各別搗篩已,合治之。白飲和,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若不能散服者,以水一升,煎七沸,內散一兩方寸匕,(《成本》作兩方寸匕,上脫一字。《玉函》作一二方寸匕,是。)更煎三沸,下火令小冷,少少咽之。
成注:治少陰客寒咽痛。
〔泉案〕《本草》:半夏治喉咽腫痛,桂枝治喉痹。此乃咽喉屬寒者之正治。今喉科家幾禁用矣。方從桂枝甘草湯加半夏,故半夏得專方名。《外臺》有治冷痰方,即此方加生薑一斤,方名同,想生薑為半夏設也。《活人書》以此治伏氣之病。
防己地黃湯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治風家,病如狂狀,妄行,獨語不休,無寒熱,其脈浮。
生地黃(二斤,《千金》五斤),防風(三分,《千金》三兩),防己(一分,《千金》二兩),桂枝(三分,《千金》三兩),甘草(一分,《千金》二兩)
上四味,以酒一杯,浸之一宿,絞去汁;生地黃,㕮咀,蒸之如斗米飯久,以銅器盛其汁;更絞地黃汁,和,分再服。(杯下當有水一升三字。如當為五。久當為下。汁下當有飯熟二字。和下當有前藥汁三字。今本脫誤,故與《千金》不合。)
〔案〕徐氏《軌範》曰:此方他藥輕,而生地獨重,乃治血中之風也。此等法最宜細玩。凡風勝則燥,又風能發火,故治風藥中,無純用燥熱之理。泉謂妄行獨語,正是狂症,狂症有熱,脈不浮。今脈浮,無寒熱,故不正言狂,而以如狂狀之。云如狂狀者,專治風眩也。此方專於風眩宜,非可治一切風。
徐說泥,非是。徐嗣伯《風眩方·第十之二方》下云:上五味,㕮咀,以水一升,漬一宿,絞汁著一面,取滓,著竹簀上。以地黃著藥滓,於五鬥米下蒸之,以銅器承取汁,飯熟以向前藥汁合,絞取之,分再服。治言語狂錯,眼目霍霍,或言見鬼,精神昏亂,此製法較《金匱》為明。
竹皮大丸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治婦人乳中虛,煩亂嘔逆。
白話文:
經方例釋上
將藥材磨成粉末,加水五升,煮成二升,去除藥渣,溫服八合,一天服用三次。
這個方子是桂枝甘草湯去除了四分之三的桂枝,再加入龍骨和牡蠣。龍骨、牡蠣能治療精神失守,所以這個方子是治療各種虛弱驚悸的祖方。傷寒論中,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治療煩躁驚悸;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治療驚狂,臥不安席;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治療遺精、夢遺,都以這個方子為基礎,所以主治也相近。總而言之,龍骨善於深入,牡蠣善於軟化,目的是為了搜剔半里之內的邪氣。
《外台秘要》中,這個方子去掉了龍骨,加入李根白皮一斤,桂枝用八兩,命名為牡蠣奔豚湯,治療奔豚氣,症狀是氣從下腹部衝擊胸部,手腳冰冷。奔豚的症狀,本來說像受驚嚇或恐懼,所以也是治療驚悸的引申義。
半夏散及湯方(出自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),治療咽喉疼痛。(《傷寒論》作咽中,這裡從《外台秘要》。)
半夏(洗淨)、桂枝(去皮)、炙甘草(各等分)
將以上三味藥材分別搗碎過篩,混合在一起。用白開水調服,每次服用一錢匕,一天服用三次。如果不能直接服用散劑,可以用水一升,煎煮七沸,加入藥粉一兩錢匕(《成本》作兩方寸匕,《玉函經》作一二方寸匕),再煎三沸,離火稍涼後,少量少量地咽下。
註釋:治療少陰經受寒引起的咽喉疼痛。
按語:《本草綱目》記載:半夏治療喉嚨咽喉腫痛,桂枝治療喉痹。這是治療咽喉寒症的正確方法。現在的喉科醫生幾乎不用這個方子了。這個方子是從桂枝甘草湯中加入半夏,所以半夏有了專門的方名。《外台秘要》有一個治療寒痰的方子,就是這個方子加生薑一斤,方名相同,我想生薑是為了配合半夏。 《活人書》用這個方子治療伏氣之病。
防己地黃湯方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,治療風邪入體,症狀像發狂一樣,胡亂走動,自言自語不停,沒有寒熱,脈象浮。
生地黃(二斤,《千金方》五斤)、防風(三分,《千金方》三兩)、防己(一分,《千金方》二兩)、桂枝(三分,《千金方》三兩)、甘草(一分,《千金方》二兩)
將以上五味藥材,用一杯酒浸泡一夜,絞取汁液;生地黃切碎,蒸煮至像米飯一樣熟透,用銅器盛放汁液;再絞取生地黃汁液,混合之前的藥汁,分成兩次服用。(原文杯下應有「水一升」三字,或應為「五升」,「久」應為「熟」,「和」下應有「前藥汁」三字。今本脫漏錯誤,故與《千金方》不同。)
按語:徐氏《醫學軌範》說:這個方子其他藥材用量少,而生地黃用量獨多,是治療血液中的風邪。這種方法最值得細細推敲。凡是風邪盛行則乾燥,而且風邪能生火,所以治療風邪的藥方中,沒有只用燥熱藥物的道理。我認為胡亂走動自言自語,正是狂症的表現,狂症有熱,脈象不浮。現在脈象浮,沒有寒熱,所以不能說是狂症,而是像狂症一樣的症狀。說像狂症一樣,是專門治療風眩的。這個方子專門治療風眩,不能治療一切風邪。
徐氏的說法不對。徐嗣伯《風眩方·第十之二方》下說:將以上五味藥材切碎,用水一升浸泡一夜,絞取汁液放在一邊,取藥渣放在竹簀上。將生地黃放在藥渣上,放在五鬥米上蒸煮,用銅器承接汁液,米飯熟了以後與之前的藥汁混合,再次絞取汁液,分成兩次服用。治療言語錯亂,眼睛亂看,或者說看見鬼,精神昏亂,這種製作方法比《金匱要略》的更明確。
竹皮大丸方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,治療婦女乳房空虛,煩躁嘔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