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方例釋》~ 經方例釋上 (12)

回本書目錄

經方例釋上 (12)

1. 經方例釋上

甘草(七分),生竹茹,石膏(各二分),桂枝,白薇(各一分)

上五味,末之,棗肉和圓如彈子大,飲服一圓,日三夜二服。有熱者倍白薇,煩喘者加柏實一分。(徐評《金匱》讀本改柏為枳。然《別錄》謂柏實療虛損吸吸,亦未嘗不合。)

〔案〕此乃竹葉石膏湯之變法。不用治嘔藥者,以因煩致嘔,治煩而嘔自止也。竹葉石膏症有氣逆欲吐,與此相似,彼方亦治虛煩,亦與此相似,但彼用半夏者,逆自里來,此用桂枝者,逆自外寒來,且因逆而吐,與因嘔而逆不同。此亦桂、石並用之分,與桂枝白虎相似。

徐評《金匱》讀本云:產後之病,因乳而患者甚多,蓋養胎之血,三日上而成乳,變態不一,不可不知。然《綱目》錄此,乳作產。考《素·通評虛實》婦人乳子,亦謂產子,非謂哺子。

屍蹶,脈動而無氣,氣閉不通,故靜而死也,治之方(《金匱要略》)

桂屑著舌下。

蜀椒閉口者有毒,誤食之,戟人咽喉,使不得出氣,便欲絕,或吐下白沫,身體冷痹,急治之方(《金匱要略》)

肉桂煮汁飲之。

〔案〕《肘後·卷三》治中風不語,亦以桂屑著舌下咽之,緣冷風入肺,與屍厥為病同,故方同。《千金》治鉤吻毒困欲死,面青口噤,逆冷身痹方,煮桂汁飲之,症與中椒相似,故方同。又《金匱》烏頭桂枝湯方下云:桂枝湯五合解之,是以桂湯下烏頭煎也。如治胸痹方,用橘皮湯下之法,寒疝繞臍痛,故以桂。

《千金》有酒煮之桂湯,治產婦小腹痛,有酒服之桂散,治婦人血瘕痛。《備急》亦以酒服之桂散方寸匕,治心痛。是桂湯善治痛也。

蜘蛛散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治陰狐疝氣者,偏有小大,時時上下。

蜘蛛(十四枚,熬焦),桂枝(半兩)

上二味,為散,取八分一匕,飲和服,日再服。蜜丸亦可。

〔案〕《別錄》蜘蛛:微寒、有小毒,主大人、小兒㿉及小兒大腹丁奚,三年不能行者。蓋此乃差㿗之專方也。亦下法之一。小兒㿗多因食得之,大人亦有於房勞過度,及舉重後即行飲食,而未定之氣因躽成㿗者,故《別錄》云云。

桂枝湯方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、《金匱要略論七篇》及《千金》名陽旦湯、《脈經》一名陽明湯)

桂枝(三兩,去皮,《玉函》無去皮二字,今從《成本》),芍藥(三兩),生薑(三兩,切),甘草(二兩,炙),大棗(十二枚,擘)

上五味,㕮咀三物(《成本》無三物二字,今從《玉函》),以水七升,微火煮取三升,去滓(滓下《成本》衍適寒二字,今從《玉函》刪,)溫服一升。服已(服已二字《玉函》無,今從《成本》,)須臾,飲熱稀《玉函》無稀字,今從《成本》)粥一升余,以助藥力。

白話文:

經方例釋上

方劑一:甘草七分,生竹茹二分,石膏二分,桂枝一分,白薇一分。將以上五味磨成粉末,用棗肉和成彈子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一丸,每日三次,夜間服二次。如果患者發熱,則白薇的用量加倍;如果患者煩躁喘息,則加入柏實一分。(徐評《金匱》讀本將柏實改為枳實。但《名醫別錄》記載柏實能治療虛損咳嗽,也並非完全不合適。)

此方是竹葉石膏湯的變方。不使用治嘔藥,是因為嘔吐是由於煩躁引起的,治療煩躁,嘔吐自然就會停止。竹葉石膏湯症見氣逆欲吐,與此方相似;竹葉石膏湯也治療虛煩,也與此方相似。但竹葉石膏湯使用半夏,是因為逆氣由內而來;此方使用桂枝,是因為逆氣由外寒而來,且因逆氣而嘔吐,與因嘔吐而逆氣不同。此方也是桂枝、石膏並用的例子,與桂枝白虎湯相似。

徐評《金匱》讀本說:產後疾病,因哺乳而發病者很多,因為孕育胎兒的血液,三天後就會變成乳汁,變化多端,不可不知。但《本草綱目》記載此方時,將「乳」字作「產」字解。考證《素問·通評虛實論》,婦人乳子,也指生產孩子,而非指哺乳孩子。

方劑二:治療屍厥(脈動而無氣,氣閉不通,故靜而死)的方劑:桂皮屑少許,含於舌下。

方劑三:治療蜀椒中毒(誤食蜀椒,刺激咽喉,使人不能呼吸,將要死亡,或吐下白沫,身體冰冷麻痺)的方劑:肉桂煮水服用。

《肘後方》卷三治療中風不語,也用桂皮屑含於舌下,因為是寒風入肺,與屍厥的病因相同,所以方劑相同。《千金要方》治療鉤吻中毒危及生命,面色青黑,口噤,身體冰冷麻痺的方劑,是用肉桂煮水服用,症狀與蜀椒中毒相似,所以方劑相同。又《金匱要略》烏頭桂枝湯方下注說:用桂枝湯五合來解烏頭湯的毒性,也就是用桂枝湯送服烏頭湯。如同治療胸痹,用橘皮湯送服藥物的方法一樣,寒疝繞臍疼痛,所以用桂枝。

《千金要方》有用酒煮的桂枝湯,治療產婦小腹疼痛;有用酒服用的桂枝散,治療婦女血瘀疼痛;《備急千金要方》也用酒服用的桂枝散一寸匕,治療心痛。可見桂枝湯善於治療疼痛。

方劑四:蜘蛛散,治療陰部疝氣,疼痛部位大小不定,時時上下移動:蜘蛛十四枚(焙焦),桂枝半兩。將以上二味藥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八分之一匕,用水送服,每日二次。也可製成蜜丸服用。
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蜘蛛:微寒,有小毒,主治大人、小孩疳積,以及小孩大腹鼓脹,三年不能行走。此方是治療疳積的專方,也是一種瀉下方法。小孩疳積多因飲食不潔引起,大人也有因房勞過度,或舉重後立即飲食,氣血未定而導致疳積者,所以《名醫別錄》這樣記載。

方劑五:桂枝湯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、《金匱要略》及《千金要方》稱陽旦湯,《脈經》稱陽明湯):桂枝三兩(去皮,《玉函經》無「去皮」二字,今從《成本》),芍藥三兩,生薑三兩(切),甘草二兩(炙),大棗十二枚(擘)。將以上五味藥,切咀三物(《成本》無「三物」二字,今從《玉函經》),加水七升,小火煮至三升,去渣(「滓」字下《成本》多出「適寒」二字,今從《玉函經》刪除),溫服一升。服藥後(「服已」二字《玉函經》無,今從《成本》),片刻後,再喝熱稀粥一升多,以增強藥效。(「稀」字《玉函經》無,今從《成本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