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方例釋》~ 經方例釋上 (13)
經方例釋上 (13)
1. 經方例釋上
溫覆令汗出,(汗出二字《成本》無,今從《玉函》),一時許,遍身漐漐微似有汗(遍身以下八字《玉函》無,今從《成本》)者益佳,不可令如水流漓,病必不除。若一服汗出病差,停後服,不必盡劑。(不可令以下二十五字《玉函》無,今從《成本》。)若不汗,再服如前。
又不汗,後服當小促役(《玉函》無役字,今從《成本》)其間,令半日許三服盡。若病重者,一日一夜服,晬時觀之。服一劑盡,病證猶在者,當復作服。若汗不出者,服至二三劑乃解。禁生冷、黏滑、肉面、五辛、酒酪、臭惡等物。
成注:《經》曰:桂枝本為解肌,若其人脈浮緊,發熱汗不出者,不可與也。當須識此,勿令誤也。蓋桂枝湯本專主太陽中風,其於腠理致密,榮衛邪實,津液禁固,寒邪所勝者,則桂枝湯不能發散。必也皮膚疏湊又自汗,風邪干於衛氣者,乃可投之也。仲景以解肌為輕,以發汗為重(此成氏之誤)。
是以發汗、吐下後,身疼不休者,必與桂枝湯,而不與麻黃湯(此以亡津液,衛氣不和故)。以麻黃湯專於發汗,其發汗、吐下後,津液內耗,雖有表邪而止可解肌,故須桂枝湯小和之也。桂枝辛熱,用以為君。桂猶圭也,宣導諸藥,為之先聘,是辛甘發散為陽之意。蓋發散風邪,必以辛為主,故桂枝為君也。
芍藥味苦、酸、微寒,甘草味甘平,二物用以為臣佐者,《內經》所謂:風淫所勝,平以辛,佐以苦,以甘緩之,以酸收之。是以芍藥為臣,而甘草為佐也。生薑味辛溫。大棗味甘溫。二物為使者,《內經》所謂:風淫於內,以甘緩之,以辛散之。是以薑、棗為使也。薑、棗味辛甘,固能發散,而此又不特發散之用,以脾主為胃行其津液,薑、棗之用,專行脾之津液而和榮衛者也。麻黃湯所以不用薑、棗者,謂專於發汗,則不待行化,而津液得通矣。
用諸方者,為熟究之。
〔泉案〕解肌發汗,初無輕重之別。仲景以脈浮緊,汗不出者,忌與桂枝者,以桂枝湯中有芍藥故也。芍藥酸、酸者收,故無汗者忌之。實則桂枝湯即發汗方,故經於諸可發汗者。皆云與桂枝湯,猶麻黃湯為發汗方,而《外臺》亦稱解肌湯也。且《論》云桂枝本為解肌者,謂肌表為寒風所解。
《靈樞》:風者,起毫毛,開腠理是也。與《千金》、《外臺》諸解肌湯之解肌微別。為讀去聲,言桂枝湯本為風解其肌而設,故必見汗出,脈浮緩者宜之。若脈緊無汗,則肌本不解,自忌芍藥,故不中與也。若以解肌作發汗論,則《論》當云桂枝本以解肌,不得云桂枝本為解肌也。
桂枝乃和衛之方。《經》曰:病常自汗出者,此為榮氣和,榮氣和而外不解,此衛氣不和也。復發其汗,衛和則愈,宜桂枝湯(此引從《脈經》、《千金》,成本舛誤。)是也。若麻黃湯,則以麻黃治里,桂枝治表,為榮衛俱實之治法,與專和衛之桂枝湯不同,故不可與,與之則喘必加甚。成以解肌發汗為說非是。
白話文:
經方例釋上
溫熱身體使病人出汗,大約過了一會兒,全身微微感到好像出了汗更好,但不能像流水一樣大量出汗,否則病情一定不會痊癒。如果服用一劑藥後出汗,病情好轉,就停止後續服用,不必服用完所有藥劑。如果不出汗,再服用一次,劑量與上次相同。
如果還是不出汗,下次服用時應縮短服藥間隔,讓病人大約半天內服用完三劑。如果病情嚴重,則可在一天一夜內服用完,並在藥效顯現的時間觀察病情。服用完一劑藥後,病情症狀仍然存在,則應再次煎藥服用。如果汗仍然不出,服用到第二或第三劑才會好轉。忌食生冷、黏膩、油膩肉類、辛辣食物、酒、酪漿以及氣味惡臭的食物。
註解:經書上說:桂枝湯本是解肌的藥方,但如果病人脈象浮緊,發熱卻不出汗,就不能使用。必須懂得這個道理,避免用錯藥。因為桂枝湯主要治療太陽經中風,對於肌膚腠理緻密、衛氣與營氣邪氣充實、津液被阻滯、寒邪佔據的情況,桂枝湯就無法發揮散寒的作用。只有當皮膚疏鬆,又有自汗現象,風邪侵犯衛氣時,才能使用。張仲景認為解肌比發汗輕,發汗比解肌重(這是成氏的錯誤)。
所以,發汗或吐瀉後,身體疼痛不止的病人,必須使用桂枝湯,而不能使用麻黃湯(這是因為津液喪失,衛氣失調的緣故)。因為麻黃湯專門用於發汗,如果發汗或吐瀉後,津液內耗,即使有表邪,也只能解肌,所以必須用桂枝湯稍微調和一下。桂枝辛溫,作為君藥。桂,如同圭玉,能引導其他藥物,先行引導,這是辛甘發散,屬陽的用意。因為散發風邪,必須以辛味為主,所以桂枝是君藥。
芍藥味苦、酸、微寒,甘草味甘平,這兩種藥物作為臣佐藥,《內經》上說:風邪盛行,用辛味平調,佐以苦味,用甘味緩解,用酸味收斂。所以芍藥為臣藥,甘草為佐藥。生薑味辛溫,大棗味甘溫,這兩種藥物作為使藥,《內經》上說:風邪在內,用甘味緩解,用辛味散發。所以生薑、大棗為使藥。生薑、大棗味辛甘,固然能發散,但這不只是發散的作用,因為脾主運化水液,生薑、大棗的作用,是專門運行脾臟的水液,調和營衛。麻黃湯不用生薑、大棗的原因,是因為它專門用於發汗,就不需要運行化水,津液就能通暢了。
服用各種藥方,都要仔細研究。
[泉案] 解肌和發汗,一開始並沒有輕重之分。張仲景認為脈象浮緊,不出汗的病人,忌用桂枝湯,是因為桂枝湯裡有芍藥。芍藥味酸,酸味有收斂作用,所以不出汗的病人忌用。事實上,桂枝湯就是發汗的藥方,所以經書上在各種可以發汗的情況下,都說可以用桂枝湯,就像麻黃湯是發汗藥方一樣,《外臺秘要》也稱之為解肌湯。而且《傷寒論》說桂枝本是解肌的藥,指的是肌表被寒風所侵襲。
《靈樞》說:「風,能使毛髮豎起,打開腠理。」這與《千金要方》、《外臺秘要》等解肌湯的解肌略有不同。讀作去聲,意思是桂枝湯本是為了去除風邪而設定的藥方,所以必須看到病人出汗,脈象浮緩才能使用。如果脈象緊,不出汗,就說明肌表並沒有解開,所以忌用芍藥,因此不能使用。如果以解肌來論述發汗,那麼《傷寒論》應該說桂枝本是解肌的藥,而不是說桂枝本為解肌。
桂枝湯是調和衛氣的藥方。《傷寒論》說:病人經常自汗,這是因為營氣調和,營氣調和而外邪不解,這是衛氣不調。再次發汗,衛氣調和就能痊癒,所以應該使用桂枝湯(這是根據《脈經》、《千金要方》引用的,成氏版本有錯誤)。如果是麻黃湯,則用麻黃治療裡,用桂枝治療表,這是營衛都充實的治療方法,與專門調和衛氣的桂枝湯不同,所以不能使用,使用了就會加重喘息。成氏以解肌發汗來解釋是不對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