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方例釋》~ 經方例釋上 (14)

回本書目錄

經方例釋上 (14)

1. 經方例釋上

《外臺》引範汪說。黃帝問於岐伯曰:當發汗,而其人適失血及大下利,如之何?岐伯對曰,數少與桂枝湯,使體潤,漐漐汗才出,連日如此,自當解也。汪,晉人。必有據,是桂枝湯,黃帝時方也。一名陽旦湯者,以《傷寒》、《玉函》皆有證象。陽旦之說,旦明同義,故一名陽明湯。

《脈經》錄《要略·婦人篇》陽旦湯症云:陽旦湯方,在傷寒中桂枝是也,是叔和固以陽旦即桂枝也,近世始有以桂枝加黃芩為陽旦者。然考《千金方·發汗湯篇》,陽旦湯方云:治傷寒中風,脈浮發熱,往來汗出,惡風頭項強,鼻鳴乾嘔。又云:若脈浮緊,發熱汗不出(原文脫「汗不出」三字,今從《經》補)者,不可與之。

桂枝湯方下亦錄《傷寒》此文,是孫真人固謂陽旦即桂枝也。《發汗湯篇》又有陰旦湯方,即桂枝湯加黃芩,以乾薑易生薑。云:治傷寒肢節疼痛,內寒外熱,虛煩。夫內寒用乾薑,外熱用黃芩,確有精義,與陽旦主治大反,淺人見誤本《外臺》陽旦有黃芩,因以此為桂枝別,殊不知《外臺》文悉同《千金》,獨有黃芩一味不同,明系寫《外臺》者,涉陰旦而誤衍,非本有之也。

桂枝湯法,桂枝主發熱,芍藥主汗出,生薑主幹嘔,甘棗和諸藥,井然有條,而芍藥、生薑合用,則主身痛之由於亡津者,亦一例也。何以言之?人參新加湯方、桂枝加芍藥、生薑各一兩,以治發汗後身體疼痛,其明證也。以《本經》芍藥、生薑皆云治血痹故爾。桂枝湯除芍藥、生薑,即為桂枝甘草湯,以人參新加湯論之,足見桂枝湯從桂枝甘草湯來無疑。又桂枝湯,桂姜並用,以發太陽。

太陽主表、主上焦,故桂治表之熱,姜治上焦之嘔,葛洪蔥豉湯,蔥豉並用,以發少陰,少陰脈行於胸中,而主下焦,故蔥以通下焦之陽,豉以治胸中之窒。傷寒之新寒襲於太陽,則宜桂枝湯。溫病之宿熱藏於少陰,則宜蔥豉湯。引申之梔子豉湯,治胸中窒;白通湯,治少陰下利,猶桂枝甘草湯,治一切表熱;小半夏湯,治一切嘔也。

故學者習桂枝湯,不可不習蔥豉湯,恐妄作解,人誤以桂枝治溫病之發熱,致生口爛、舌乾、咽疳、目赤諸疾,往往不救。太陽桂枝症,自汗而用桂枝發之,猶少陰承氣症,自利而用大黃下之,皆為通因通用也。元、明人不得其說,妄謂桂枝止汗,而傷寒全論,不可通矣。

又桂枝湯,桂、芍、姜三味同用也,有去其一者,如桂枝去芍藥湯、苓甘湯,用桂、姜而不用芍,耆芍桂酒湯,用桂、芍而不用姜,亦經方之一例。又桂枝與芍、姜同分,而得主名當是。古經方有以芍、薑、甘、棗四味為一方者,加桂枝則以桂枝一味名之。凡方從加味得名者甚多,亦其一側。

白話文:

經方例釋上

範汪引用黃帝與岐伯的對話,說明在需要發汗的情況下,病人卻同時失血或腹瀉,該如何處理。岐伯建議少量多次服用桂枝湯,使身體濕潤,微微出汗,持續數日,便能痊癒。範汪是晉朝人,他的說法一定有根據,證明桂枝湯是黃帝時代的方劑。桂枝湯也稱陽旦湯,因為《傷寒論》和《玉函經》中都有相關的病症記載。「陽旦」和「陽明」意義相近,所以也稱為陽明湯。

《脈經》記載《傷寒論·婦人篇》中關於陽旦湯的病症,指出傷寒中的桂枝湯就是陽旦湯,說明仲景認為陽旦湯就是桂枝湯。但近代有人將桂枝湯加黃芩稱為陽旦湯。然而,考究《千金方·發汗湯篇》,陽旦湯的組成是:治療傷寒中風,脈浮發熱,汗出而往來,惡風,頸項強硬,鼻塞,乾嘔。又說脈浮緊,發熱不出汗的病人,不可使用此方(原文遺漏「汗不出」三字,今根據《脈經》補上)。

桂枝湯的下方也記載了《傷寒論》中的這段文字,孫真人也認為陽旦湯就是桂枝湯。《發汗湯篇》中還有陰旦湯方,就是桂枝湯加黃芩,用乾薑代替生薑。其功效是:治療傷寒肢節疼痛,內寒外熱,虛煩。用乾薑治療內寒,用黃芩治療外熱,確實有其道理,與陽旦湯的主治正好相反。一些淺學的人誤以為《外臺秘要》中的陽旦湯含有黃芩,因此將其視為桂枝湯的變方,殊不知《外臺秘要》中的文字與《千金方》幾乎相同,只有黃芩一味不同,顯然是抄寫《外臺秘要》的人,將陰旦湯的組成錯誤地寫進去了,並不是原本就有的成分。

桂枝湯的組成中,桂枝主治發熱,芍藥主治汗出,生薑主治乾嘔,大棗調和諸藥,井然有序。而芍藥和生薑合用,則主治因津液不足而引起的疼痛,這也是一個例子。為什麼這麼說呢?參鬚湯的組成是:桂枝加芍藥、生薑各一兩,用於治療發汗後身體疼痛,這是明確的證據。因為《神農本草經》中記載芍藥和生薑都能治療血痹。桂枝湯去除芍藥和生薑,就成了桂枝甘草湯。從參鬚湯的組成來看,足見桂枝湯是由桂枝甘草湯演變而來的。此外,桂枝湯中桂枝和生薑同用,用以發散太陽經之邪。

太陽經主外,主上焦,所以桂枝治療表證的熱,生薑治療上焦的嘔吐。葛洪的蔥豉湯,蔥和豉同用,用以發散少陰經之邪。少陰經循行於胸中,主下焦,所以蔥用以通下焦之陽氣,豉用以治療胸中鬱滯。傷寒的初期寒邪侵犯太陽經,則宜用桂枝湯。溫病的宿熱蓄積在少陰經,則宜用蔥豉湯。類似的方劑還有梔子豉湯,治療胸中鬱滯;白通湯,治療少陰經的腹瀉;就像桂枝甘草湯治療一切表熱一樣;小半夏湯治療一切嘔吐。

所以學習桂枝湯,不可不學習蔥豉湯,以免妄下結論。有些人誤用桂枝湯治療溫病發熱,導致口爛、舌乾、咽喉腫痛、目赤等症狀,往往難以挽救。太陽經的桂枝證,自汗而用桂枝發汗,就像少陰經的承氣證,自利而用大黃瀉下,都是根據病因來選擇治療方法。元、明時期的人不明白這個道理,妄言桂枝可以止汗,於是傷寒論就無法理解了。

此外,桂枝湯中桂枝、芍藥、生薑三味同用,去除其中一味,就成了不同的方劑,例如桂枝去芍藥湯、苓甘湯,用桂枝、生薑而不使用芍藥;耆芍桂酒湯,用桂枝、芍藥而不使用生薑,也是經方的例子。桂枝與芍藥、生薑各佔一份量,而以桂枝命名是應該的。古代經方中也有以芍藥、生薑、甘草、大棗四味組成一方的,加入桂枝後就以桂枝來命名。凡是從加味而得名的方劑很多,這只是一個方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