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方例釋》~ 經方例釋上 (15)

回本書目錄

經方例釋上 (15)

1. 經方例釋上

《千金》以此方去棗,酒煮服,治小戶嫁痛,云神效。此交接逾時過度,風寒入小戶者宜之。桂枝,《經》云去皮,不云去木,明是箘桂,以本無木可去也。徐洄溪說:最的若牡桂,而云去皮,則用木矣,焉得有如《本經》功效,此望文可知也。近世多脫去皮二字,幸有魏荔彤《金匱衍義本》可據,余別有桂說,詳所著《神農本經校注》可參證。

補加減法,《經》無,今以《千金·發汗湯篇》,陽旦湯方加減法補。若汗多,去桂枝加附子一枚,炮;渴者,去桂加栝蔞根三兩;利者,去芍藥、桂枝,加乾薑三累,附子一枚,炮;心下悸者,去芍藥加茯苓四兩;虛勞裡急,正陽旦主之,煎得二升,內膠飴半升,再服(此即小建中法,但經方倍芍藥。《千金》不言者,渾舉之耳。)

〔案〕桂枝善發汗,見津少症者,忌之。故加減法之去桂,一汗多、二渴、三利,皆亡津之症。

桂枝加桂湯方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、《金匱要略》)

桂枝(五兩),芍藥,生薑(各三兩),甘草(二兩,炙),大棗(十二枚)

上五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。

〔案〕此即桂枝湯,而以加桂二兩,另立一方於此,見經方分兩之例之嚴,桂枝加芍藥湯仿此。奔豚在腎,其道遠,桂枝三兩不足以發之,故用五兩,以示在表易發,在裡難發之例。

桂枝加芍藥湯方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)

芍藥(六兩),桂枝,生薑(各三兩),甘草(二兩,炙),大棗(十二枚)

上五味,㕮咀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。本方桂枝湯,今加用芍藥。

〔案〕此桂枝湯原方倍芍藥也,為治風寒腹痛之專方。痛而不實,其病在脈,故不用大黃;痛而不急,其營不虛,故不用膠飴。

桂枝加大黃湯方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)

芍藥(六兩),大黃(三兩),桂枝,生薑(各三兩),甘草(二兩,炙),大棗(十二枚)

上六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。

〔案〕此桂枝加芍藥湯加大黃也。依例當云桂枝加芍藥加大黃湯,大實腹痛較重,於痛故於加芍藥外,復加大黃以泄實。或疑為桂枝湯原方加大黃不倍芍藥者,不知經方之妙用者也。不言加芍藥者,猶茯苓四逆湯,從人參四逆湯來,不言加人參也。

小建中湯方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、《金匱要略》),治腹中急痛。

膠飴(一升),芍藥(六兩),桂枝,生薑(各三兩),甘草(二兩,炙,從成本,《玉函》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

上六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內膠飴,更上微火消解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嘔家不可服,以甘故也。

成注:《內經》曰:脾者,土也。應中央、處四臟之中,為中州。治中焦,生育榮衛,通行津液。一有不調,則榮衛失所育,津液失所行,必以此湯溫建中臟,是以建中名焉。膠飴味甘溫,甘草味甘平,脾欲緩急,食甘以緩之。建脾者,必以甘為主,故以膠飴為君,甘草為臣,桂辛熱,辛散也、潤也。

白話文:

經方例釋上

《千金方》記載此方去掉大棗,用酒煎煮服用,治療婦女婚後疼痛,據說療效神奇。這是指房事時間過長或過度,導致風寒入侵子宮所致的疼痛,此方適用。桂枝,《傷寒論》中記載要去皮,但沒有說要去掉木質部分,說明是指肉桂,因為肉桂本就沒有木質部分可以去除。徐洄溪說:最好的桂枝如同牡桂,但如果說要去皮,那就得用木質部分了,那麼怎麼還能有《神農本經》中記載的功效呢?這從字面上就可以看出。近世許多方劑都去掉了「去皮」二字,幸好有魏荔彤的《金匱衍義本》可以參考,我另有關於桂枝的論述,詳見我所著的《神農本經校注》,可參閱驗證。

加減方法,《傷寒論》中沒有記載,現在根據《千金方·發汗湯篇》中的陽旦湯加減法來補充。如果汗出太多,就去掉桂枝,加入炮製過的附子一枚;如果口渴,就去掉桂枝,加入栝蔞根三兩;如果腹瀉,就去掉芍藥、桂枝,加入炮製過的乾薑三兩,以及炮製過的附子一枚;如果心下悸動,就去掉芍藥,加入茯苓四兩;如果虛勞裡急,則用陽旦湯主方,煎至二升,加入半升麥芽糖再服用(這就是小建中湯的用法,只是經方中芍藥的用量加倍。《千金方》中沒有提及,是概括而言)。

〔案〕桂枝善於發汗,對於津液不足的症狀,忌用。因此加減法中去掉桂枝,是因為汗多、口渴、腹瀉都是津液不足的症狀。

桂枝加桂湯方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、《金匱要略》)

桂枝(五兩)、芍藥(三兩)、生薑(三兩)、炙甘草(二兩)、大棗(十二枚)

以上五味,加水七升,煎煮至三升,過濾藥渣,溫服一升。

〔案〕這就是桂枝湯,只是增加了二兩桂枝,另立一方,體現經方用藥分量的嚴謹,桂枝加芍藥湯也仿此。奔豚病在腎臟,其病位較深,三兩桂枝不足以發散藥力,所以用五兩,以此說明表證容易治療,裡證難治的道理。

桂枝加芍藥湯方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)

芍藥(六兩)、桂枝(三兩)、生薑(三兩)、炙甘草(二兩)、大棗(十二枚)

以上五味,切碎,加水七升,煎煮至三升,過濾藥渣,溫服一升。本方為桂枝湯,加用了芍藥。

〔案〕這是桂枝湯原方,芍藥用量加倍,專治風寒腹痛。疼痛而不實,病在脈絡,所以不用大黃;疼痛而不劇烈,氣血不虛,所以不用麥芽糖。

桂枝加大黃湯方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)

芍藥(六兩)、大黃(三兩)、桂枝(三兩)、生薑(三兩)、炙甘草(二兩)、大棗(十二枚)

以上六味,加水七升,煎煮至三升,過濾藥渣,溫服一升。

〔案〕這是桂枝加芍藥湯加了大黃。按理應該稱為桂枝加芍藥加大黃湯,腹痛實證較重,所以在加芍藥的基礎上,又加了大黃以瀉實。有人可能疑惑,為什麼桂枝湯原方加大黃不用加倍芍藥,這是因為不懂經方妙用的緣故。不說加芍藥,如同茯苓四逆湯,由人參四逆湯演變而來,也不說加人參一樣。

小建中湯方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、《金匱要略》),治腹中絞痛。

麥芽糖(一升)、芍藥(六兩)、桂枝(三兩)、生薑(三兩)、炙甘草(二兩,本經方如此,《玉函經》中為三兩)、大棗(十二枚)

以上六味,加水七升,煎煮至三升,過濾藥渣,加入麥芽糖,再用微火慢慢溶化,溫服一升,一日三次。嘔吐者忌服,因為藥方中有甘味藥物。

成注:《內經》說:脾臟屬土,位於中央,居於四臟之中,為中焦。主宰中焦,滋生營養和衛氣,運行津液。如果脾臟功能失調,則營養和衛氣失於滋養,津液失於運行,必須用此湯溫補中焦脾臟,所以稱為建中湯。麥芽糖味甘溫,甘草味甘平,脾臟喜緩和,食用甘味食物以緩和之。溫補脾臟,必須以甘味為主,所以用麥芽糖為主藥,甘草為輔藥,桂枝辛熱,辛味藥物具有發散和潤澤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