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方例釋》~ 經方例釋上 (7)

回本書目錄

經方例釋上 (7)

1. 經方例釋上

故試以麻杏甘石湯例之,麻杏甘石湯治有汗而喘;麻黃湯治無汗而喘,二方治喘則同,而所異在石、桂二味,有石膏,則宜於有汗,有桂枝,則宜於無汗,足見麻黃之專主疏滯,不專主發汗,而桂枝有汗止汗,無汗發汗之說,不攻自破矣。《外臺》引《備急》小投杯湯,治上氣。

《千金》名此為還魂,治中惡。中惡症,多脹急,與上氣皆氣病。是亦治喘之引申也。

補加減法:《經》無,今以《備急》小投杯湯加減法補。冷多者,加乾薑三兩;淡唾者,加半夏三兩(淡,古痰字。)

麻黃加朮湯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治濕家煩疼。

即麻黃湯原方加朮四兩。煎服法同。

〔案〕此所加當是蒼朮。今《經》於方中衍白字,疑後人加。

甘草附子湯方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、《金匱要略》)

桂枝(四兩,《外臺》一方三兩),甘草(三兩,炙,《玉函》、《外臺》並三兩),附子(二枚,炮),白朮(三兩)

上四味,以水六升,煮取三升,去滓,分為三服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初服,得微汗出即解。能食汗出復煩者,將服五合以上,恐一升多者,宜服六七合為始。(各本脫誤,今從《外臺》。)

〔案〕此桂枝甘草湯加朮、附也。以其風濕相搏,故以桂枝甘草湯之去風為主,而加朮、附,走皮中,逐水氣以除濕,當名白朮附子湯。《外臺·卷十五》正然,此嫌與朮附子湯同名,故別之。但甘草最輕,不得專方名。《外臺》作四物附子湯,義長。(《外臺》又或無四物二字。

)本《論》朮附子湯方下云:法當加桂,以其人大便緊,小便自利,故不加桂也。夫朮附子湯加桂,即此方矣。以此症小便不利,故《外臺》於朮附子湯方下注云:此本一方二法,以其人大便緊,小便自利,故去桂也。若其人大便溏,小便不利者,當加桂。所謂小便不利加桂者,正謂此方。

所以小便不利加桂者,以此小便不利,為濕邪阻肺,肺主皮毛,桂能泄之故也。

天雄散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治男子失精。(從《綱目》。),

天雄(三兩,炮),白朮(八兩),桂枝(六兩),龍骨(三兩)

上四味,杵為散,酒服半錢匕,日三服。不知,稍增之。

〔案〕《要略》有方無論。《外臺》於失精候引《要略》,夫失精家,少腹弦急,陰頭寒,目眩,發落為證。又復引範汪天雄散隸之,檢《範汪方》,較此止少龍骨一味。而注中引張文仲有龍骨。是天雄散,實失精之專方也。但必寒濕致痿者宜之。又東洋本《外臺》術八分,桂六分,據此知今《金匱》朮、桂下二兩字,皆分字之誤。

依此推之,則龍骨亦當三分,惟天雄三兩。《外臺》正同。其得專方名者此歟。濕令人痿,故以天雄之長於治濕治之。三建之別,附子主寒為多,烏頭主風為多,天雄主濕為多,細繹本經自知。

白話文:

經方例釋上

我們以麻杏甘石湯為例說明。麻杏甘石湯治療有汗且喘息;麻黃湯治療無汗且喘息,這兩個方劑治療喘息的原理相同,但不同之處在於石膏和桂枝。有石膏則適用於出汗的症狀,有桂枝則適用於不出汗的症狀。這充分說明麻黃的主要功效是疏通阻塞,而非單純發汗;而桂枝可以止汗或發汗的說法,是不攻自破的。《外台秘要》引用《備急千金要方》中的小投杯湯,治療上氣不接。

《千金要方》將此方命名為還魂湯,治療中惡。中惡症狀多伴有脹滿急迫,與上氣都是氣病。這也是治療喘息的延伸應用。

加減方法:《經方》中沒有記載,現在以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小投杯湯的加減方法補充說明。如果症狀偏寒涼,就加乾薑三兩;如果痰涎稀薄,就加半夏三兩(“淡”是古時候“痰”的寫法)。

麻黃加朮湯方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,治療濕邪引起的煩躁疼痛。

就是麻黃湯的原方再加蒼朮四兩。煎服方法相同。

【案】這裡所加的應該是蒼朮。現在《經方》在方劑中多了一個“白”字,懷疑是後人添加的。

甘草附子湯方(出自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、《金匱要略》)

桂枝(四兩,《外台秘要》一方為三兩),甘草(三兩,炙甘草,《玉函經》、《外台秘要》都是三兩),附子(二枚,炮製過的),白朮(三兩)

以上四味藥材,用六升水煎煮成三升,過濾掉藥渣,分為三服,溫服一升,每日三次。第一次服用後,微微出汗就痊癒了。如果服藥後能進食,出汗後又煩躁,服用五合以上,如果擔心一升劑量太多,可以先服用六七合。(各版本都有脫漏錯誤,現在根據《外台秘要》更正。)

【案】這是桂枝甘草湯加白朮、附子。因為風濕邪氣互相搏結,所以以桂枝甘草湯的祛風為主,再加白朮、附子,使藥力到達皮膚肌肉,驅逐水濕,所以應該命名為白朮附子湯。《外台秘要》卷十五也這樣記載,只是因為這個名稱與朮附子湯相同,所以另起一個名字。但是甘草用量最少,不能以此作為專方名稱。《外台秘要》稱之為四物附子湯,意義更為完整。(《外台秘要》也有可能沒有“四物”二字。)本《傷寒論》朮附子湯方下寫道:方法應該加桂枝,因為病人大便不通,小便卻通暢,所以不加桂枝。如果朮附子湯加桂枝,就是這個方劑。因為這個症狀小便不利,所以《外台秘要》在朮附子湯方下註解道:這是原本一個方劑的兩種使用方法,因為病人大便不通,小便卻通暢,所以去掉了桂枝。如果病人大便稀溏,小便不利,就應該加桂枝。所謂小便不利而加桂枝,指的就是這個方劑。

所以小便不利而加桂枝,是因為小便不利是濕邪阻礙肺經,而肺主皮毛,桂枝能疏泄肺氣的緣故。

天雄散方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,治療男子遺精。(根據《本草綱目》記載。)

天雄(三兩,炮製過的),白朮(八兩),桂枝(六兩),龍骨(三兩)

以上四味藥材,研磨成粉末,每次用酒送服半錢匕,每日三次。如果效果不明顯,可以稍微增加劑量。

【案】《金匱要略》中記載這個方劑並不詳盡。《外台秘要》在討論遺精的時候引用了《金匱要略》,遺精的症狀是少腹弦急,陰莖冰冷,頭暈目眩,頭髮脫落。又引用範汪的天雄散,檢閱《範汪方》,與此方相比只少了龍骨一味。而註解中引用張文仲的方劑含有龍骨。所以天雄散,實際上是治療遺精的專方。但是必須是寒濕導致的痿弱才適用。另外東洋版本的《外台秘要》中白朮用量為八分,桂枝用量為六分,據此可知現在《金匱要略》中白朮、桂枝後面二兩字,都是“分”字的寫錯。

以此推論,龍骨也應該是三分,只有天雄是三兩。《外台秘要》記載與此相同。它能成為專方,也就在此。濕邪使人痿弱,所以用天雄來治療濕邪。三種藥物各有不同,附子多用於治療寒邪,烏頭多用於治療風邪,天雄多用於治療濕邪,仔細研讀《神農本草經》就能明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