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方例釋》~ 經方例釋上 (6)

回本書目錄

經方例釋上 (6)

1. 經方例釋上

由是推之,此方之治胸痹,特治其氣塞、短氣耳,非胸痹之正治,猶小半夏,大黃硝石二方之於黃疸例也。《外臺·心腹脹急門》有《廣濟》茯苓湯,治鼓脹,上下腫,心腹堅強,喘息氣急,連陰腫,坐不得,仍下赤黑血汁,日夜不停。方中苓、杏並用,即師此方意也。又有郁李仁丸,治心腹脹滿,腹中有宿水,連兩脅滿悶,氣急衝心,坐不得方,亦苓、杏並用。

此方以治短氣為主,雖以茯苓、杏仁並主方名,然苓止三兩,當今二錢三分,杏用五十枚,當今三錢強,是以杏為主也。杏仁主短氣,茯苓、杏仁合用,亦仲景之一例。苓抑腎,杏開心,心腎利,則短氣息矣。

麻黃湯方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、《金匱要略》名還魂湯。《外臺》引《備急》名小投杯湯。)

麻黃(三兩,去節),杏仁(七十枚,去皮尖),桂枝(二兩,去皮),甘草(一兩,炙,《成本》二兩)

上四味,㕮咀,以水九升,先煮麻黃,減二升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二升半,去滓,溫服八合。溫覆出汗,(《成本》作緩取微汗,不合全書通例。今從《玉函》。)不須啜粥。余如桂枝法。(《成本》法下,有「將息」二字,今從《玉函》刪。)

〔成注〕《本草》有曰:輕可去實,即麻黃、葛根之屬是也。實為寒邪在表,皮腠堅實,榮衛勝,津液內(內當作禁)固之表實,非腹滿、便難之內實也。《聖濟》經曰:汗不出而腠密,邪氣勝而內蘊,輕劑所以揚之,即麻黃、葛根之輕劑耳。麻黃味甘苦,用以為君者,以麻黃為輕劑,而專主發散,是以為君也。

桂枝為臣者,以風邪在表,又緩而膚理疏者,則必以桂枝解其肌,是用桂枝為主(此主字或作臣,非。)寒邪在經,表實而腠密者,則非桂枝所能獨散,必專麻黃以發汗,是當麻黃為主,故麻黃為君,而桂枝為臣也。《內經》曰:寒淫於內,治以甘熱,佐以辛苦者,茲是類與。

甘草味甘平,杏仁味甘苦溫,用以為佐使者,《內經》曰:肝苦急,急食甘以緩之,肝者榮之主也。傷寒榮勝衛固,血脈不利,是專味甘之物以緩之,故以甘草、杏仁為之佐使。且桂枝湯主中風,風則傷衛,風邪並於衛,則衛實而榮弱。仲景所謂:汗出惡風者,此為榮弱衛強是矣。

故桂枝湯佐以芍藥,用和榮也。麻黃湯主傷寒,寒則傷榮,寒邪並於榮,則榮實而衛虛。《內經》所謂:氣之所併為血虛,血之所併為氣虛是矣。故麻黃佐以杏仁,用利氣也。若是之論,實處方之妙理,製劑之淵微。該通君子,熟明察之,乃見功焉。

〔泉案〕此桂枝甘草湯減二之一,加麻、杏以治喘也。桂、甘主腠實,麻、杏主肺實,肺合皮腠,此方兼治之。惟麻、杏治喘,故後世治喘諸方,如《攝生》定喘湯之類皆宗此。夫麻黃湯所以能發汗者,以有桂枝。

白話文:

經方例釋上

由此推論,這個方劑治療胸痹,只是針對氣塞、呼吸短促的情況,並非治療胸痹的正治之法,如同小半夏湯、大黃硝石湯治療黃疸的例子一樣。《外台秘要》心腹脹急門記載的《廣濟方》茯苓湯,用於治療鼓脹,身體上下腫脹,心腹堅硬疼痛,呼吸急促,陰部也腫脹,無法坐立,還排出黑色血水,日夜不止。方中茯苓、杏仁同時使用,正是沿襲了這個方劑的思路。還有郁李仁丸,用於治療心腹脹滿,腹部積聚宿水,兩脅滿悶,氣急衝心,無法坐立,也同樣使用茯苓、杏仁。

這個方劑以治療呼吸短促為主,雖然以茯苓、杏仁為主要藥物並列於方名,但茯苓用量只有三兩(約等於現代的二錢三分),杏仁卻用五十枚(約等於現代的三錢多),因此杏仁才是主要的藥物。杏仁主治呼吸短促,茯苓、杏仁合用,也是張仲景常用的一個配伍方法。茯苓抑制腎氣,杏仁舒暢心氣,心腎功能正常,則呼吸短促的症狀就能緩解。

麻黃湯方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、《金匱要略》稱為還魂湯;《外台秘要》引《備急千金要方》稱為小投杯湯)

麻黃(三兩,去節)、杏仁(七十枚,去皮尖)、桂枝(二兩,去皮)、甘草(一兩,炙,(《備急千金要方》作二兩))

將以上四味藥物切碎,加水九升,先煎煮麻黃,煎至水減為七升,去掉上面的浮沫,再加入其他藥物,煎煮至二升半,濾去藥渣,溫服八合。溫暖覆蓋,使其微微出汗(《備急千金要方》記載為緩慢地微微出汗,與全書的記載不符,這裡採用《玉函經》的記載),不需要喝粥。其他使用方法同桂枝湯。(《備急千金要方》在方法後面加了「將息」二字,這裡根據《玉函經》刪去)

〔成注〕《本草經》記載:輕劑可以去除表實,例如麻黃、葛根等。這裡的實指的是寒邪在表,皮膚腠理堅實,衛氣盛,津液被阻於體表造成的表實,而非腹滿、大便秘結的內實。《聖濟總錄》記載:汗不出而皮膚腠理閉塞,邪氣盛而鬱積於內,輕劑就是用來疏通它的,麻黃、葛根就是這樣的輕劑。麻黃味甘苦,作為君藥,是因為麻黃是輕劑,專門負責發散,所以是君藥。

桂枝作為臣藥,是因為風邪在表,又緩慢而皮膚腠理疏鬆,則必須用桂枝來疏通肌膚。寒邪在經絡,表實而皮膚腠理閉塞,則桂枝單獨使用不能發散,必須單獨使用麻黃來發汗,所以麻黃為君,桂枝為臣。《內經》記載:寒邪侵犯於內,治療要用甘溫的藥物,輔以辛味苦味的藥物,這裡的配伍也符合這個道理。

甘草味甘平,杏仁味甘苦溫,作為佐使藥,《內經》記載:肝苦急,急需服用甘味藥物來緩解,肝是主榮的臟器。傷寒導致衛氣盛而榮氣虛弱,血脈運行不暢,所以專門使用甘味藥物來緩解,所以用甘草、杏仁作為佐使藥。而且桂枝湯主治中風,風則傷衛,風邪侵犯衛氣,則衛氣實而榮氣虛弱。張仲景所說的「汗出惡風」,就是榮氣虛弱而衛氣強盛的表現。

所以桂枝湯配伍芍藥,用來調和榮氣。麻黃湯主治傷寒,寒則傷榮,寒邪侵犯榮氣,則榮氣實而衛氣虛弱。《內經》所說:「氣之所併為血虛,血之所併為氣虛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所以麻黃配伍杏仁,用來疏通氣機。以上論述,真實地闡明了處方的精妙之理,以及製劑的深奧之處。有智慧的人,認真地研究理解,才能見到它的功效。

〔泉案〕這個方劑是桂枝甘草湯的劑量減半,再加上麻黃、杏仁來治療喘息。桂枝、甘草主治皮膚腠理閉塞,麻黃、杏仁主治肺氣壅塞,肺與皮膚腠理相表裡,這個方劑兼治二者。只是麻黃、杏仁治療喘息,所以後世治療喘息的方劑,例如《攝生眾妙方》的定喘湯之類,都是以此為宗。麻黃湯之所以能發汗,是因為有桂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