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方例釋》~ 經方例釋上 (33)

回本書目錄

經方例釋上 (33)

1. 經方例釋上

經方自是白石脂作英者,誤。蓋經意以紫石與滑石同用者,以紫石入血治心,滑石入氣治小腸,一臟一腑之義也。二膏治熱,二脂攻積,六石共為君;大黃、乾薑,一泄一守為臣;龍骨、牡蠣,一入一軟為佐;桂枝、甘草治驚悸為使。風引之病,既由於風,故方從桂枝來。引者,一緩一急之謂。

緩故用龍、蠣之收,急故用薑、黃。風則生熱,故用四石及大黃之寒以清之,熱則生痰,故用二脂、滑石以攻之,二脂承紫石來,二膏承滑石來;風性善壅逆,故用紫石之重以治逆,滑石之利以治壅,此方之妙如此。近徐大椿說:此乃臟腑之熱,非草木之品所能散,故以金石重藥清其里,似尚於方義未周。

《千金·卷十四》紫石散方,藥味製法並與此經同,惟甘草、桂心,牡蠣各五兩為異。據《千金》及《外臺》,則此方當名紫石散及湯,不名風引也。另有風引湯,皆各異。《千金》又將此方除石膏、滑石、紫石、赤石四味,治少小中風,狀如欲絕者,亦不名風引。《衍義·卷四》及《綱目·卷八》紫石英下皆載有張仲景風引湯,治風熱瘛瘲及驚癇瘛瘲,藥味不與此同。

麻黃附子甘草湯方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、《金匱要略》名麻黃附子湯),治少陰表證。

麻黃(二兩,去節),甘草(二兩,炙),附子(一枚,炮,去皮,破八片)

上三味,以水七升,先煮麻黃一二沸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〔成注〕麻黃、甘草之甘,以散表寒;附子之辛,以溫經氣。

〔泉案〕此溫陽散寒之專方。凡附子,炮補、生散,通例如此。

麻黃附子細辛湯方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),治發熱,脈沉。

麻黃(二兩,去節),細辛(二兩),附子(一枚,炮,去皮,破八片)

上三味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減二升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〔成注〕《內經》曰:寒淫於內,治以甘熱,佐以苦辛,以辛潤之。麻黃之甘,以解少陰之寒,細辛、附子之辛,以溫少陰之經。

〔泉案〕此麻黃附子甘草湯去甘草加細辛也。為溫散寒濕之方,但較重於彼,以其衛氣為濕所困,不得發越,故加細辛以透之,細辛善透阻遏之氣,故仲景於陳寒二飲皆用之。氣之阻遏者,則惡甘味之壅補,故去甘草。二方本自一法,但一則僅為寒濕在表,故無發熱症,而不妨用甘草;一則重為寒濕所郁,故有發熱症,而必用細辛之辛以透之。

三黃湯方(《金匱要略》附方),治中風,手足拘急,百節疼痛,煩熱心亂,惡寒。經曰:不欲飲食。

麻黃(五分),獨活(四分),黃芩(三分),細辛,黃耆(各二分)

上五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分溫三服。一服小汗,二服大汗。心熱加大黃二分;腹滿加枳實一枚;氣逆加人參三分;悸加牡蠣三分;渴加栝蔞根三分;先有寒加附子一枚。

白話文:

經方例釋上

所謂經方中的「紫石脂」是白石脂製成的,這是錯誤的。經方用意是將紫石和滑石一起使用,因為紫石入血治心,滑石入氣治小腸,這是針對臟腑不同的治療方法。兩種膏藥治療熱症,兩種脂類藥物攻治積滯,六種礦物藥材作為君藥;大黃、乾薑,一瀉一固作為臣藥;龍骨、牡蠣,一斂一軟作為佐藥;桂枝、甘草治療驚悸作為使藥。風引病症,既然是由於風寒引起,所以方劑從桂枝入手。所謂「引」,是指緩急的運用。

緩和則運用龍骨、牡蠣的收斂作用,急則運用乾薑、大黃。風寒會產生熱症,所以用四種礦物藥材和大黃的寒性來清熱;熱症會產生痰濕,所以用兩種脂類藥物和滑石來攻治。兩種脂類藥物配合紫石使用,兩種膏藥配合滑石使用;風性容易壅塞逆亂,所以用紫石的重性來治療逆亂,用滑石的通利作用來治療壅塞,這就是這個方劑的巧妙之處。近代徐大椿認為:這是臟腑的熱症,一般的草木藥物無法散去,所以用金石類重藥清熱解毒,這似乎還沒有完全理解方劑的用意。

《千金方·卷十四》中的紫石散,藥物和製法都與這個經方相同,只是甘草、桂心、牡蠣各用五兩不同。根據《千金方》和《外台秘要》,這個方劑應該叫做紫石散或紫石湯,不應該叫做風引湯。另有其他的風引湯,藥方都不同。《千金方》還記載了將這個方劑除去石膏、滑石、紫石、赤石四味藥,用於治療幼童中風,症狀危急的方劑,也不叫做風引湯。《醫學衍義·卷四》和《本草綱目·卷八》紫石英條目下都記載了張仲景的風引湯,用於治療風熱瘛瘲及驚癇瘛瘲,但藥物組成與此不同。

麻黃附子甘草湯方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、《金匱要略》名麻黃附子湯),用於治療少陰表證。

組成:麻黃(二兩,去節),甘草(二兩,炙),附子(一枚,炮,去皮,破八片)

用法:上三味,加水七升,先煮麻黃一二沸,去上層浮沫,再加入其他藥物,煮至三升,過濾去渣,溫服一升,一日三次。

註釋:麻黃、甘草的甘味,用來散表寒;附子的辛味,用來溫通經氣。

說明:這是溫陽散寒的專方。凡是附子,炮製後溫補,生用則散寒,這是通例。

麻黃附子細辛湯方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),用於治療發熱,脈象沉弱。

組成:麻黃(二兩,去節),細辛(二兩),附子(一枚,炮,去皮,破八片)

用法:上三味,加水一斗,先煮麻黃至減少二升,去上層浮沫,再加入其他藥物,煮至三升,過濾去渣,溫服一升,一日三次。

註釋:《內經》說:寒邪侵入體內,應當用甘溫的藥物治療,輔以苦辛的藥物,用辛溫的藥物潤澤。麻黃的甘味,用來解除少陰的寒邪;細辛、附子的辛味,用來溫通少陰經脈。

說明:這是麻黃附子甘草湯去甘草加細辛的方劑。是溫散寒濕的方劑,但藥力較麻黃附子甘草湯強,因為衛氣被寒濕困阻,無法發散,所以加入細辛以透邪外出,細辛善於疏通阻遏之氣,所以仲景在治療寒飲的方劑中都使用它。氣機阻遏的人,會惡心甘味壅塞的藥物,所以去掉了甘草。兩個方劑本是同出一法,但一個只是寒濕在表,所以沒有發熱症狀,可以用甘草;一個是寒濕鬱結較重,所以有發熱症狀,必須用細辛的辛味來疏通。

三黃湯方(《金匱要略》附方),用於治療中風,手足拘急,百節疼痛,煩熱心亂,惡寒。經文記載:不想吃東西。

組成:麻黃(五分),獨活(四分),黃芩(三分),細辛,黃耆(各二分)

用法:上五味,加水六升,煮至二升,分三次溫服。第一次服藥後微微出汗,第二次服藥後大量出汗。心熱加加大黃二分;腹部脹滿加枳實一枚;氣逆加人參三分;心悸加牡蠣三分;口渴加栝蔞根三分;先有寒邪加附子一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