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方例釋》~ 經方例釋上 (34)
經方例釋上 (34)
1. 經方例釋上
〔案〕此方《金匱》本之《千金》。《千金》於此方標曰:仲景三黃湯,《千金翼》亦云此仲景方,是孫氏所據《金匱》足本有之,林億因據補耳。此麻黃附子細辛湯去附子,加獨活、黃芩、黃耆也。心亂不欲飲食,胃熱也。《本經》黃芩治諸熱,《別錄》黃芩治胃中熱。甄權云:黃芩治關節煩悶是也。
拘急疼痛,衛虛也,細辛、獨活主之。《本經》細辛,治百節拘攣,風濕痹痛。煩熱惡寒,表實也,麻黃黃耆主之。此主治乃里熱表寒之症,故加減法有加大黃、加附子者,各隨其偏重者治之,方中五味為表勝設,方下加減為里勝防,惟先有寒者,表寒大勝,故須生附,乃全用少陰方也。
又此方辛、耆同分,為助氣散寒之一法,當歸四逆,辛、歸併用,為行血散寒之一法,合之,則歸、耆為後世歸耆建中之祖。
大黃附子湯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治脅下偏痛,發熱,其脈緊弦。
大黃(三兩),附子(三枚,炮),細辛(二兩)
上三味,以水五升,煮取二升,分溫三服。強人煮取二升半,分溫三服,服後如人行四五里,進一服。
〔案〕此麻黃附子細辛湯去麻黃加大黃也。此偏痛是風濕痹著,故用細辛;緊弦為寒實,故用大黃以下閉,附子炮以溫中。凡發熱者,為邪氣散漫不結,不應緊弦,且痛反如是者,寒結於是而抑其衛氣也,與發癰之脈數,身熱有痛處法同,脅下為半表裡之分,寒結於是,不能全發於表,故以炮附拓之,與薏苡附子敗醬散同法,其用大黃,又與大柴胡同法。
還魂湯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救卒死,客忤死。
麻黃(三兩,去節,一方四兩),杏仁(去皮尖,七十個),甘草(一兩,炙)
上三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分三服,(各本無三服二字,今從《外臺》補。)令咽之,通治諸感忤。
〔案〕此麻黃甘草湯加杏仁也。《證類》引《藥性論》云:杏仁能治腹痹不通,發汗,主溫病,治心下急滿痛,除心腹煩悶,療肺氣咳嗽,上氣喘促。而《病源》釋客忤之狀,與此主療相當,故此方能治客忤。《千金》云:此方主卒忤,鬼擊飛屍,諸奄忽氣絕復覺,或已無脈,口噤不開,去齒下湯,湯入口不下者,分病人發左右,足踏肩引之,藥下復增取一升,須臾立愈。是此方能治一切中惡也。
《千金》此方無甘草,有桂心二兩,則用麻黃湯亦可也。《肘後》有甘草,又有桂心二兩,則全是麻黃湯方可矣。《局方》名此為三拗湯,近張氏璐謂:即治風水,杏子湯亦通。泉謂:此治喘之主方,後世定喘諸方皆祖此。《攝生方》載銀杏散,用銀杏十個,麻黃二錢半,甘草炙,二錢,水煎服。
即此方以銀杏易杏仁也。古者杏與銀杏有可通用者,如下疳、狗咬皆用銀杏嚼塗是也。要之,此方治一切氣病,重則奄忽悶絕,輕則痺急滿痛皆主之。其治喘者,喘亦氣病之一也。然須氣病在膈上者宜之,若在膈下者弗效。本方加桂枝為麻黃湯,治傷寒,以桂枝主發汗也;加石膏為麻杏石甘湯,治有汗,渴,以石膏主救津也。
白話文:
經方例釋上
此方出自《金匱要略》,其原型來自《千金方》。《千金方》稱此方為仲景三黃湯,《千金翼》也認為是仲景的方劑,可見孫氏所據的《金匱要略》原本就收錄此方,林億只是據此補充說明。此方是以麻黃附子細辛湯去附子,再加入獨活、黃芩、黃耆而成。心亂不欲飲食,是胃熱的表現。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黃芩能治療各種熱症,《名醫別錄》則說黃芩能治胃中熱。甄權也說黃芩能治療關節煩悶,與此意相合。
拘急疼痛,是衛氣虛弱的表現,細辛和獨活能治療此症。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細辛能治療百節拘攣、風濕痹痛。煩熱惡寒,是表證實證,麻黃和黃耆能治療。此方主治裡熱表寒的病症,因此加減法中會有加大黃或加附子的情況,根據病情偏重的方面來治療。方中五味藥材是針對表證而設,方下加減則是預防裡證過盛,唯獨先有寒邪者,表寒過盛,才需要加入生附子,這就完全使用了少陰病的方劑。
此外,此方中細辛和黃耆用量相同,是為了助氣散寒;當歸四逆湯中細辛和當歸同用,是為了行血散寒。將兩者結合起來看,黃耆和當歸就是後世歸耆建中湯的雛形。
大黃附子湯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,治療脅下偏痛、發熱,脈象緊弦。
組成:大黃(三兩)、附子(三枚,炮製)、細辛(二兩)
用法:將三味藥材用五升水煎煮至二升,分溫三次服用。體質強壯者,煎煮至二升半,分溫三次服用,服藥後走四五里路再服下一劑。
此方是麻黃附子細辛湯去麻黃加大黃的變方。脅下偏痛是風濕痹著,故用細辛;脈象緊弦是寒邪結聚,故用大黃通下,附子炮製後溫中。凡是發熱的病人,邪氣通常是散漫而不凝結的,不應該出現脈象緊弦,而疼痛卻如此明顯者,是寒邪結聚於此,抑制了衛氣所致,與發癰的脈數快、身體發熱、局部疼痛的情況相同。脅下部位是半表半裡的部位,寒邪結聚於此,不能完全發於表,故用炮製後的附子溫通,與薏苡附子敗醬散的用法相同。其使用大黃,也與大柴胡湯的用法相同。
還魂湯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,治療猝死、客忤而死。
組成:麻黃(三兩,去節,另一方劑用四兩)、杏仁(去皮尖,七十個)、甘草(一兩,炙甘草)
用法:將三味藥材用八升水煎煮至三升,去渣,分三次服用。(原方無「三次」二字,今據《外台秘要》補)服下後咽下,可治療各種感邪忤逆之症。
此方是麻黃甘草湯加杏仁的變方。《證類本草》引述《藥性論》記載:杏仁能治療腹痛不通,發汗,主治溫病,治療心下急滿疼痛,消除心腹煩悶,治療肺氣咳嗽,上氣喘促。而《病源》對客忤的症狀描述,與此方主治相當,所以此方能治療客忤。《千金方》記載:此方主治猝死、鬼擊、飛屍、突然氣絕後又清醒,或者已經沒有脈搏、口噤不開的病人,應先服用去齒下湯,如果藥液無法下咽,則應分開病人的上下肢,用腳踩肩,將其拉伸,藥液再服下,增加一升,很快就能痊癒。可見此方能治療一切中惡。
《千金方》中此方沒有甘草,有桂枝二兩,則與麻黃湯相同。《肘後備急方》中含有甘草,也有桂枝二兩,則完全就是麻黃湯了。《局方》稱此方為三拗湯,近人張璐認為:這也是治療風水病的方劑,杏仁湯也一樣。《泉州本草》認為:此方是治療喘症的主方,後世治療喘症的諸多方劑都源於此方。《攝生方》記載的銀杏散,使用銀杏十個,麻黃二錢半,炙甘草二錢,水煎服。
這實際上就是用銀杏代替杏仁的此方。古代杏子和銀杏是可以互相替代的,例如治療下疳、狗咬傷都用銀杏嚼碎塗抹。總而言之,此方治療一切氣病,重症則為突然昏厥,輕症則為痺痛、急滿疼痛等均可治療。其治療喘症,是因為喘症也是氣病的一種。但是,氣病必須在膈膜以上才有效,在膈膜以下則無效。本方加桂枝則為麻黃湯,治療傷寒,因桂枝主發汗;加石膏則為麻杏石甘湯,治療汗出、口渴,因石膏主救津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