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方例釋》~ 經方例釋上 (35)

回本書目錄

經方例釋上 (35)

1. 經方例釋上

麻黃湯:麻三兩,杏七十個,與此同;麻杏石甘湯:麻四兩,杏五十個;大青龍:麻六兩,杏四十個;厚朴麻黃湯:麻四兩,杏半升;麻杏苡甘湯:麻四兩,杏二兩;文蛤湯:麻三兩,杏五十個。

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方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、《千金》名甘草湯)

石膏(半斤,碎,綿裹,依例當為半升),麻黃(四兩),杏仁(五十枚),甘草(二兩,炙《玉函》一兩,誤)

上四味,以水七升,先煮麻黃減二升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二升,去滓,溫服一升。

〔案〕此還魂湯加石膏也。法自麻黃、白虎二方合用來,以外無熱,故用麻黃湯,而去桂枝;以內無煩渴,故用白虎湯,而去知母,各有精義。以此方視越婢,主治大同,但此喘則加杏仁,彼不喘自無杏仁。經方用藥之例,其嚴如此。

文蛤湯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治吐後大渴,及脈緊頭痛。

文蛤,石膏(各五兩),杏仁(五十枚),麻黃,生薑,甘草(各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

上七味,以水六升,煮取二升,溫服一升。汗出,即愈。

〔案〕此大青龍去桂枝,合文蛤散二方也。《本經》文蛤鹹平無毒,主煩滿。蓋吐後微渴者,液子虛常也;吐後大渴者,痰之壅熱也;脈緊頭痛,而體痛無汗者傷寒也;脈緊頭痛,而心下硬有汗者傷食也。今俱無,故知為痰熱之壅,文蛤善治熱痰,故主之,痰熱之聚,必因於風,故石膏與蛤同分。

麻黃得石膏,則止為宣熱之助,生薑得石膏,則止為平逆之助,皆不嫌以熱濟熱也,況又有文蛤咸降,以領之平。

越婢湯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治風水惡風,一身悉腫,脈浮不渴,續自汗出,無大熱者。

石膏(半斤),麻黃(六兩),生薑(三兩),甘草(二兩),大棗(十二枚)

上五味,以水六升,先煮麻黃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。惡風加附子一枚。

〔案〕此亦甘草麻黃湯之加法也。與麻杏甘石湯同體,故亦治汗出,無大熱之症。但彼喘,故用杏仁;此不喘,即不用杏仁,為治風熱壅氣之主方。《外臺》以治肉極熱,則身體津脫,腠理開,汗大泄,屬風氣,下焦腳弱所主。雖身熱不同,其為有熱,汗出,則同。風水之無大熱,熱盛於裡也。

肉極之身體熱,熱蒸自里也,故治法同。此與桂枝症同,為汗出惡風之治,且脈浮不渴,無大熱亦相似,而一則桂、姜,而以芍斂之,一則麻、姜,而以石平之,全在腫不腫之別,不腫則氣不熱壅,其汗出,作寒散論,故芍斂之;腫則氣熱壅,其汗出,作熱泄論,故石平之。《外臺》有治多汗方,用石膏、甘草者本此。

越婢加半夏湯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治咳上氣,喘,目如脫狀,脈浮大。

白話文:

經方例釋上

麻黃湯的麻黃用三兩,杏仁七十個,其他方劑中麻黃和杏仁的用量以此為基準做調整:麻杏石甘湯麻黃四兩,杏仁五十個;大青龍湯麻黃六兩,杏仁四十個;厚朴麻黃湯麻黃四兩,杏仁半升;麻杏苡甘湯麻黃四兩,杏仁二兩;文蛤湯麻黃三兩,杏仁五十個。

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、《千金》名甘草湯)

石膏半斤(研碎,用布包好,按比例應為半升),麻黃四兩,杏仁五十個,炙甘草二兩(《玉函經》記載為一兩,有誤)。

將以上四味藥材,用七升水煎煮,先煎麻黃,煮至水減為五升,去除浮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煎煮至剩二升,過濾藥渣,溫服一升。

(註解)此方是還魂湯加入石膏而成。其方法是結合麻黃湯和白虎湯的藥性:因體表無熱象,故採用麻黃湯,但不含桂枝;因體內無煩渴症狀,故採用白虎湯,但不含知母。這樣調整藥方,各有其精妙之處。此方與越婢湯主治症狀相近,但本方因有喘息症狀,故加杏仁;越婢湯無喘息,故不加杏仁。經方用藥的準則,如此嚴謹。

文蛤湯(《金匱要略》),治療嘔吐後口渴,以及脈緊頭痛。

文蛤、石膏各五兩,杏仁五十個,麻黃、生薑、甘草各三兩,大棗十二枚。

將以上七味藥材,用六升水煎煮,煮至剩二升,溫服一升。出汗後,即可痊癒。

(註解)此方是大青龍湯去桂枝,與文蛤散合併而成。《本經》記載文蛤味鹹性平無毒,主治煩悶滿脹。嘔吐後輕微口渴,是體液不足;嘔吐後口渴嚴重,是痰熱壅盛;脈緊頭痛,伴隨身體疼痛且不出汗,是傷寒;脈緊頭痛,心下痞硬且出汗,是傷食。本方所治情況不符合以上幾種情況,故判斷為痰熱壅盛,文蛤善於治療熱痰,所以以此為主藥。痰熱凝聚,必然是風邪所致,所以石膏和文蛤用量相同。

麻黃配伍石膏,只起宣洩內熱的輔助作用;生薑配伍石膏,只起調和陰陽的輔助作用,都不會因為「以熱治熱」而產生副作用,況且還有文蛤的咸寒之性,來引導藥力平和。

越婢湯(《金匱要略》),治療風水病引起的惡風,全身浮腫,脈浮無渴,自汗出,無明顯發熱症狀。

石膏半斤,麻黃六兩,生薑三兩,甘草二兩,大棗十二枚。

將以上五味藥材,用六升水煎煮,先煎麻黃,去除浮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煎煮至剩三升,分三次溫服。如有惡風症狀,可加附子一枚。

(註解)此方也是甘草麻黃湯的加味方。與麻杏甘石湯藥性相近,所以也治療自汗,無明顯發熱的症狀。但是麻杏甘石湯因有喘息,所以用杏仁;本方無喘息,所以不用杏仁,是治療風熱壅盛的要方。《外臺秘要》用此方治療身體極度發熱,導致津液耗損,肌膚疏鬆,大量出汗,屬於風邪入侵,下焦虛弱所致。雖然身體發熱程度不同,但都屬於發熱伴隨出汗。風水病無明顯發熱,是因為熱邪鬱積於內。

身體極度發熱,是因為熱邪從內部蒸騰而出,所以治療方法相同。此方與桂枝湯症狀相似,都是治療出汗惡風,且脈浮無渴,無明顯發熱也相似,但是一個用桂枝、生薑,用芍藥收斂;一個用麻黃、生薑,用石膏平復,關鍵在於有無浮腫。不浮腫則氣不鬱熱,出汗屬於寒邪散佈,故用芍藥收斂;浮腫則氣熱鬱滯,出汗屬於熱邪泄洩,故用石膏平復。《外臺秘要》中治療多汗的藥方,使用石膏、甘草,就源於此方。

越婢加半夏湯(《金匱要略》),治療咳嗽上氣,喘息,眼睛像要脫出來一樣,脈浮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