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方例釋》~ 經方例釋上 (36)

回本書目錄

經方例釋上 (36)

1. 經方例釋上

石膏(半斤),麻黃(六兩),生薑(三兩),甘草(二兩),大棗(十二枚,原作十五枚,今正。),半夏(半升)

上六味,以水六升,先煮麻黃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。

〔案〕此方加半夏者,與小青龍加石膏同法。彼方治咳上氣喘,煩躁脈浮,與此主治相似,俱為胃熱犯肺之病。小青龍方中有半夏,而無石膏;越婢方中有石膏,而無半夏。觀二方加法,則胃熱犯肺者之治,當半夏、石膏並用也。竹葉石膏湯症,虛煩氣逆,亦半夏、石膏並用。

徐大椿說:此方與小青龍加石膏湯,為治喘之主方。泉謂:肺受風寒而喘者;麻黃、杏仁並用,治在肺;肺受胃熱而喘者,半夏、石膏並用,治在胃,又皆衛分之治法也。厚朴麻黃湯,麻、杏、半、石合用,是肺分既受風寒,復受胃熱者之治法。凡欲窮經方,必合數方以治一方,始瞭然於聖人用意之精矣。

又《局方》玉真丸,以石、半合硝、硫,治腎厥之頭痛,亦平胃之意,故亦用石、半,其硝、硫,特因腎有大寒故也。

越婢加朮湯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治皮水。

即越婢原方加白朮四兩,煎服法同。

〔案〕朮、石並用者,為《本事方》蒼朮、白虎之祖。古人用術,不分蒼、白也;朮、麻並用者,與麻黃加朮湯同意;朮、姜並用者,與茯苓澤瀉湯同意。

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方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、《金匱要略》),治身疼,發熱,日晡劇。

薏苡(半兩,《外臺》半升),麻黃(半兩,去節,湯炮,《外臺》四兩),杏仁(十枚,去皮尖,炒),甘草(一兩,炙,《外臺》各二兩)

上銼麻豆大,每服四錢匕,水一盞半,煎取八分,去滓,溫服。有微汗,避風。

〔案〕此還魂湯加薏苡也。以此身疼至日晡,肺王克肝之時而劇,知為肝病,肝主筋,則此疼是筋急所致,薏苡善緩急,故主之。其必用還魂湯者,以其身疼兼發熱,總屬表證耳。

牡蠣湯方(《金匱要略》附方)

牡蠣(四兩),麻黃(四兩,去節),甘草(二兩),蜀漆(二兩)

上四味,以水八升,先煮蜀漆、麻黃,去上沫,得六升,內諸藥,煮取二升,溫服一升。若吐者,勿更服。

〔案〕此麻黃甘草湯加牡蠣、蜀漆也。考《外臺·卷五》引張仲景《傷寒論》曰:瘧多寒者,名為牡瘧,牡蠣湯主之。是王燾所據《金匱要略》善本,固有此方,林億亦據《外臺》而附之。此治心下有痰之瘧之專方。牡蠣善軟痰結,蜀漆善越痰氣。

麻黃醇酒湯方(《金匱要略》附方),治黃疸。

麻黃(三兩,去節)

上一味,以水美清酒五升,煮取二升半,頓服盡。冬月用酒,春月用水。

〔案〕《外臺》及《證類》引仲景《傷寒論》並有此方及論。林億取入附方本此,此方似當專以麻黃湯為名。云:冬用酒,春用水,則非一定用酒也。錄者嫌與四味之麻黃湯同稱,故連醇酒命之歟?獨提冬、春二季者,以見餘二季,當如本方。

白話文:

經方例釋上

此方以石膏、麻黃、生薑、甘草、大棗、半夏六味藥材,加水六升,先煮麻黃去沫,再放入其他藥材,煎煮至三升,分三次溫服。此方加入半夏的用法,與小青龍湯加石膏的療法相同。小青龍湯加石膏治療咳嗽、上氣喘促、煩躁、脈浮等症狀,與此方主治相似,都是胃熱犯肺的病症。小青龍湯有半夏而無石膏,越婢湯有石膏而無半夏。觀察這兩個方的加藥方法,可知治療胃熱犯肺,應該同時使用半夏和石膏。竹葉石膏湯治療虛煩氣逆,也同時使用半夏和石膏。徐大椿認為,此方和小青龍湯加石膏湯,都是治療喘證的主方。有人認為,肺受風寒而喘,用麻黃、杏仁;肺受胃熱而喘,用半夏、石膏,都屬於治療衛分的方法。厚朴麻黃湯合用麻黃、杏仁、半夏、石膏,是治療肺既受風寒又受胃熱的方劑。要深入研究經方,必須將幾個方劑結合起來研究一個方劑,才能明白聖人的用藥用意之精妙。

局方玉真丸用石膏、半夏與硝石、硫磺合用,治療腎厥頭痛,也是平胃的用意,所以也用石膏、半夏,硝石、硫磺是因腎臟有寒邪的緣故。

越婢加朮湯方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,治療皮水,即在原越婢湯方中加入白朮四兩,煎服方法相同。白朮與石膏同用,是蒼朮白虎湯的祖方。古代用朮,不分蒼朮、白朮;白朮、麻黃同用,與麻黃加朮湯相同;白朮、生薑同用,與茯苓澤瀉湯相同。

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方(出自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、《金匱要略》),治療身痛、發熱,午後症狀加重。方中薏苡仁用量有不同版本(半兩或半升),麻黃亦然(半兩或四兩),杏仁十枚,甘草一兩(或二兩)。將藥材切成麻豆大小,每次服用四錢,用水一盞半煎成八分,去渣,溫服,微微出汗即可,注意避風。此方是還魂湯加薏苡仁的變化方。因為身痛在午後加重,正是肺臟克制肝臟的時間,所以知道是肝病,肝主筋,所以疼痛是筋急引起的,薏苡仁善於緩解筋急,因此用它為主藥。必須用還魂湯的基礎,是因為身痛兼發熱,總體屬於表證。

牡蠣湯方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附方),治療心下有痰的瘧疾。方中用牡蠣、麻黃、甘草、蜀漆四味藥材。先煎煮蜀漆、麻黃去沫,再加其他藥材煎煮,溫服。若嘔吐,則停止服用。此方是麻黃甘草湯加牡蠣、蜀漆的變化方。《外臺秘要》引張仲景《傷寒論》記載,瘧疾多寒者,稱為牡瘧,牡蠣湯主治。此方是治療心下有痰的瘧疾的專方。牡蠣善於軟化痰結,蜀漆善於祛除痰氣。

麻黃醇酒湯方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附方),治療黃疸。此方單用麻黃,用水或酒煎煮,冬天用酒,春天用水。此方也見於《外臺秘要》和《證類本草》,林億把它收入附方。此方似乎應該單獨稱為麻黃湯。說明冬天用酒,春天用水,並不是一定用酒。記載者可能嫌與四味麻黃湯名稱相同,所以加上“醇酒”二字。只說明冬、春兩季,是因為其他兩個季節,應該按照麻黃湯的原方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