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方例釋》~ 經方例釋上 (37)

回本書目錄

經方例釋上 (37)

1. 經方例釋上

排膿湯方(《金匱要略》)

桔梗(三兩),甘草(二兩),生薑(一兩),大棗(十枚,擘)

上四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溫服五合,日再服。

〔案〕此桔梗湯之正方也。仲景以生薑戟喉,大棗滯氣,皆與咽痛不宜,故《傷寒論》少陰病,去此二味為桔梗湯方,猶桂枝去芍藥湯,即桂枝甘草湯之正方也。為瘍科諸排膿方之祖。腹內癰欲成膿者,皆可用之。近世用甘草排膿者,皆取節。

排膿散方(《金匱要略》)

枳實(十六枚,疑誤),芍藥(六分),桔梗(二分)

上三味,杵為散,取雞子黃一枚,以藥散與雞子黃相等,揉和令相得,飲和服之,日一服。

〔案〕此桔梗去甘草合枳芍散方也,為腸癰成膿者之專方。《要略》於枳芍散方下云:並主癰膿。謂產後瘀血滯氣,變生腸癰也,法與此合。用雞子黃者,所以治熱瘡,與苦酒湯同意。

白散方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、《金匱要略》一名桔梗白散),治寒實結胸,無熱症者。

桔梗,貝母(各三分,《玉函》各十八銖。),巴豆(一分,去皮心,熬黑研如脂,《玉函》六銖。)

上三味為散,內巴豆,更於臼中杵之,以(《玉函》及《外臺》無內巴以下十字)白飲和服,強人半錢匕(《玉函》脫匕字),羸人減之。病在膈上必吐,在膈下必利,不利進熱粥一杯,利過不止,進冷粥一杯(《外臺》吐下有膿血二字,冷粥作冷水,義長。)

〔成注〕辛散而苦泄,桔梗、貝母之苦辛,用以下氣,巴豆之辛,用以攻實。

〔泉案〕此桔梗湯去甘草,加貝母、巴豆也。貝母能散氣結,肺主氣,故於肺癰宜。《外臺》引仲景《傷寒論》曰:咳而胸滿振寒,脈數,咽乾不渴,時出濁唾腥臭,久久吐膿如粳米粥者,為肺癰,桔梗白散主之是也。蓋肺癰亦胸中結實,得寒乃成,與寒實結胸症異因同,故治同,此方用桔梗,又與少陰咽痛同義。

少陰咽痛,亦寒結胸中所致,但彼為虛結,一桔梗足矣,此為結實,則桔梗不足以散之,而又不能離桔梗以為治,故於桔梗湯去甘草,加巴、貝以瀉實。《外臺》範汪大甘遂丸,治懸飲方中,用貝母、巴豆取此。又走馬湯,巴、杏並用,此方巴、貝並用,皆所以治心胸間痰,除巴豆從同外,則杏仁、貝母,為後世杏、貝並用,治肺之祖。

白話文:

經方例釋上

排膿湯方 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

此方包含桔梗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。將藥材用適量水煎煮,服用溫熱的藥汁,一天服用兩次。

此方是桔梗湯的完整版本。張仲景認為生薑和生姜會刺激咽喉,大棗會阻礙氣機運行,這些都不適合咽喉疼痛的患者,因此在《傷寒論》中治療少陰病的桔梗湯方中去掉了這兩味藥,如同桂枝去芍藥湯是桂枝甘草湯的完整版本一樣。此方是外科各種排膿藥方的鼻祖,凡是腹內癰腫將要化膿的,都可以使用。近代使用甘草排膿,都只取甘草的莖節部分。

排膿散方 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

此方包含枳實、芍藥、桔梗,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與雞蛋黃混合均勻後服用,一天服用一次。

此方是桔梗湯去除甘草,並加入枳實和芍藥的方劑,專門用於治療腸癰化膿。 《金匱要略》中提到此方和枳實芍藥散功效相同,皆主治癰腫膿瘍,主要是針對產後瘀血阻滯氣機,導致腸癰的病症。使用雞蛋黃,是為了治療熱瘡,與苦酒湯的功效類似。

白散方 (出自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、《金匱要略》,又名桔梗白散)

此方用於治療寒邪實邪阻滯胸中的病症,不伴有發熱症狀。方中包含桔梗、貝母、巴豆。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水調服,體質強健者服用較多,體質虛弱者則減少用量。如果病症在膈膜以上,會引起嘔吐;如果病症在膈膜以下,會引起腹瀉。如果腹瀉過度,則喝些溫熱的稀粥;如果腹瀉不止,則喝些冷的稀粥。

此方辛味藥散結,苦味藥瀉下,桔梗和貝母的苦辛之味,可以降氣;巴豆的辛味,可以攻破實邪。

此方是在桔梗湯的基礎上去除甘草,並加入貝母、巴豆。貝母可以散氣消結,肺主氣,因此適用於肺癰。 《外臺秘要》引用張仲景《傷寒論》的記載,咳嗽胸悶,惡寒,脈數,咽喉乾燥而不渴,時常吐出濁痰,腥臭,久而吐出膿液,如同米粥一樣,這是肺癰,桔梗白散可以治療。肺癰也是胸中結實,感受寒邪而形成,與寒邪實邪阻滯胸中的病症病因不同,但症狀相似,因此治療方法相同。此方使用桔梗,與少陰咽痛的治療意義相同。

少陰咽痛也是寒邪阻滯胸中所導致,但那是虛寒的阻滯,單用桔梗就夠了;而寒邪實邪阻滯胸中,則單用桔梗不足以散結,但又不能不用桔梗,因此在桔梗湯的基礎上去除甘草,再加入巴豆和貝母來瀉實。 《外臺秘要》中範汪的甘遂大丸,治療懸飲的方劑中,也使用了貝母和巴豆,其用法與此相同。又如走馬湯,也同時使用巴豆和杏仁,此方也同時使用巴豆和貝母,都是為了治療心胸痰飲,除了巴豆的作用外,杏仁和貝母也是後世杏仁、貝母合用治療肺病的鼻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