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方例釋》~ 經方例釋中 (1)

回本書目錄

經方例釋中 (1)

1. 經方例釋中

承氣湯方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、《金函要略》,一名調胃承氣湯。仲景書中凡但言承氣湯者,即此。胃氣以通行為平調,實則不通,結則不行,硝善解結,黃善泄實,結解實泄,則胃調矣,故一名調胃承氣湯。近吳江徐氏作《傷寒類方》,以大承氣湯建首,而此方屬之,未免倒置,今不取。)

芒硝(半升,成本及《千金》半斤,誤),大黃(四兩,去皮,清酒浸),甘草(二兩,炙)

上三味,㕮咀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滓,內芒硝,更上火微煮令沸,少少溫服。

〔成注〕《內經》曰:熱淫於內,治以鹹寒,佐以苦甘。芒硝鹹寒以除熱,大黃苦寒以蕩實,甘草甘平,助二物推陳而緩中。

〔泉案〕此大黃甘草湯加芒硝也。以消為君,故能調胃,以消制結熱,胃惡熱喜通故也。為諸承氣之祖,亦為解熱結方之祖。徐氏曰:芒硝善解熱結之邪。大承氣用之解已結之邪,此方用之解將結之邪。

大黃硝石湯、硝、黃並四兩。療鱠癥方,硝、黃並二兩。大陷胸丸,硝五分、黃八兩,湯硝一升、黃六兩。大承氣,硝五合、黃四兩。桃仁承氣,硝二兩、黃四兩。據此,諸方除並重外,硝皆輕於黃,此方亦爾。《千金》有大承氣湯,即此方加枳實五枚煎服,不與此同,雖曰同名,自是別方,當即大承氣所自出之方。

《傷寒論》調胃承氣凡九症,言譫語者三,言煩者再,言熱者三,言滿者一,皆是熱氣瀰漫,將結實也。小承氣凡四症,言汗、吐、下者各一,言脈滑疾者一,皆是損津致實,非自結也。大承氣凡三十餘症,或言燥屎,或言便堅,或言乾燥,或言潮發,皆是已結實也。三方之分如此。

大陷胸湯方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),治心下至少腹硬痛。甘遂(一錢匕,《玉函》一錢。考古一錢,准今七釐六毫,古一錢匕,准今五分六釐。輕重懸殊,今從《傷寒》。),芒硝(一升),大黃(六兩,去皮)

上三味,以水六升,先煮大黃取二升,去滓,內芒硝,煮一兩沸,內甘遂末,溫服一升,得快利,止後服。

〔成注〕結胸由邪在胸中,處身之高分,邪結於是,宜若可汗。若所謂結者,若繫結之結,不能分解者也。諸陽受氣於胸中,邪氣與陽氣相結,不能分解,氣不通,壅於心下,為硬為痛,是邪氣固結於胸中,非虛煩膈實之所同,是宜攻下之劑可理。低者舉之,高者陷之,以平為正。

結胸為高邪,陷下以平之,故治結胸,曰陷胸湯。甘遂味苦寒,苦性泄,寒勝熱,雖曰泄熱,而甘遂又若夫間之,遂直達之氣,陷胸破結,非直達者不能透,是以甘遂為君;芒硝味鹹寒,《內經》曰:鹹味下泄為陰。又曰:咸以軟之。氣堅者以咸軟之,熱勝者以寒消之,是以芒硝為臣;大黃味苦寒,將軍也,盪滌邪寇,除去不平,將軍之功也。陷胸滌熱,是以大黃為使。

白話文:

[經方例釋中]

承氣湯方(也稱調胃承氣湯) 這個方子出自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、《金函要略》。仲景(指張仲景)書中提到的「承氣湯」,指的就是這個方子。胃氣的正常狀態是通暢運行,如果胃氣阻塞不通,就會產生實證。芒硝可以化解阻塞,大黃可以排除實證。當阻塞解除,實證排除後,胃氣自然就調和了,所以這個方子也叫「調胃承氣湯」。近代吳江的徐氏寫了《傷寒類方》,把大承氣湯放在第一位,而把這個方子歸類在其中,這樣是本末倒置了,我這裡不採用他的說法。

  • 藥材:

  • 芒硝(半升,有些版本記錄為半斤,是錯誤的)

  • 大黃(四兩,去皮後用清酒浸泡)

  • 甘草(二兩,炙烤過)

  • 煎煮方法: 將以上三味藥材切碎,加入三升水煎煮,煮到剩下一升時,濾掉藥渣,放入芒硝,再用小火稍微煮沸一下,溫服。

  • 成注(程國彭的註解): 《內經》說:「熱邪在體內,要用鹹寒的藥物來治療,同時輔以苦味的藥和甘味的藥。」芒硝味鹹性寒,可以清除熱邪;大黃味苦性寒,可以排除實證;甘草味甘性平,可以幫助其他兩種藥物推動腸道蠕動,同時緩解藥性。

  • 泉案(柯韻伯的見解): 這個方子是將大黃甘草湯加上芒硝。因為芒硝是主要藥物,所以能夠調和胃氣。芒硝可以化解熱結,胃喜歡通暢而不喜歡熱。這個方子是所有承氣湯的始祖,也是解除熱結方劑的始祖。徐氏說,芒硝擅長解除熱結之邪。大承氣湯用來解除已經形成的熱結,這個方子用來解除將要形成的熱結。

大黃硝石湯中,芒硝和大黃都是四兩;治療魚肉積滯的方子,芒硝和大黃都是二兩;大陷胸丸中,芒硝五分,大黃八兩;大陷胸湯中,芒硝一升,大黃六兩;大承氣湯中,芒硝五合,大黃四兩;桃仁承氣湯中,芒硝二兩,大黃四兩。由此可見,除了芒硝和大黃並重的方子外,芒硝的用量都比大黃輕。這個方子也是如此。《千金方》中也有一個叫「大承氣湯」的方子,是這個方子加上枳實五枚一起煎煮,和這個方子並不相同。雖然名字相同,但其實是不同的方子,應該是大承氣湯的原始方子。

《傷寒論》中,調胃承氣湯用於治療九種病症,其中有三種是說胡話(譫語),兩種是煩躁,三種是發熱,一種是腹脹,這些都是熱氣瀰漫,將要結實的表現。小承氣湯用於治療四種病症,一種是出汗,一種是嘔吐,一種是腹瀉,一種是脈象滑數而快,這些都是因為損傷津液導致的實證,並非自己形成的結實。大承氣湯用於治療三十多種病症,有的是說大便乾燥,有的是說大便堅硬,有的是說口渴乾燥,有的是說發熱,這些都是已經結實的表現。這就是這三個方子的區別。

大陷胸湯方 這個方子出自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,用來治療胸部到下腹部的硬痛。

  • 藥材:

  • 甘遂(一錢匕,古代的一錢匕約等於現在的五分六釐。這裡採用《傷寒論》的用量,即現代的七釐六毫)

  • 芒硝(一升)

  • 大黃(六兩,去皮)

  • 煎煮方法: 將以上三味藥材,用六升水,先煮大黃,煮到剩下二升時,濾掉藥渣,放入芒硝,再煮一兩沸,然後放入甘遂末,溫服一升。如果大便通暢了,就停止服用。

  • 成注(程國彭的註解): 結胸是因為邪氣在胸中,這是身體的較高部位,邪氣在這裡結聚,好像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。但是這裡所說的「結」是像繩結一樣,無法自行解開的。陽氣在胸中匯聚,邪氣和陽氣相互結在一起,無法分解,導致氣機不暢,壅塞在心下,形成硬痛,這是邪氣牢固地結在胸中,和虛煩膈實的情況不同。這時應該用攻下的方法來治療。低下的要向上提升,高聳的要向下陷降,使之恢復平衡,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

結胸是邪氣停留在較高的位置,所以要用陷下的方法來使它平復,因此治療結胸的方子叫「陷胸湯」。甘遂味苦性寒,苦味可以泄散,寒性可以勝過熱邪。雖然說可以泄熱,但是甘遂之氣走竄,可以直接到達病所,陷胸破結,不是能直達病所的藥物不能發揮作用,所以用甘遂為君藥。芒硝味鹹性寒,《內經》說:「鹹味可以向下疏泄,屬陰。」又說:「鹹味可以軟化堅硬的東西。」氣機堅硬,可以用鹹味來軟化;熱邪盛,可以用寒性來消散,所以用芒硝為臣藥。大黃味苦性寒,如同將軍一般,可以掃蕩邪氣,排除不平之處,具有將軍的功勞,陷胸滌熱,所以用大黃為使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