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方例釋》~ 經方例釋上 (32)
經方例釋上 (32)
1. 經方例釋上
觀加減法中,嘔加生薑,足前成半斤,益信。
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方(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)
生梓白皮(《千金》二升),赤小豆(各一升),連軺,生薑,麻黃(去節,各二兩),杏仁(三十枚,去皮尖,從《玉函》。成本四十枚。),甘草(二兩),大棗(十二枚,擘)
上八味,以潦水一斗,先煮麻黃一二沸,去上沫,內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分溫三服,半日服盡。(分溫以下八字,《玉玉》作溫服一升。)
成注:《內經》曰:濕上甚而熱,治以苦溫,佐以甘平。以汗為、故止,此之謂也。又煎用潦水者,亦取其水味薄,則不助濕氣。
〔泉案〕此大青龍去桂、石加梓、豆、翹三味也。《本經》梓白皮苦寒,主熱毒。《肘後》治時氣溫病,頭痛壯熱。《外臺》引《小品》溫病,熱未除,重被暴寒,寒毒入胃,熱結不散,變啘,單煮梓皮飲之。溫病積飲冷,冷結胃中,熱入腎中,變壯熱大啘者,服梓皮,溫啘得止也,是梓白皮善解熱結,故以之為君。《本經》小豆酸平,主下水。
陶隱居云:小豆性逐津液,久服令人枯燥。《證類》引《小品》治疸初作,以赤小豆末,醋傅之消,是赤小豆善解濕結也。赤豆當歸散,以之為君者,與此同法。連軺,小注連翹根也。(宋·郭雍本根作房,是成本誤也。)《圖經》曰:連翹一名連苕,苕、軺同召聲,連翹當一名連軺,非根之專名,從《千金》為是。《本經》連翹味苦平,主結熱。
陶隱居曰:連翹,今用莖及花、子,以其主結熱,故合小豆為臣,梓、豆、軺三味並用,為解濕熱結之大劑。
風引湯方(《金匱要略》附方),除熱癱癇。
紫石英,滑石,赤石脂,白石脂,寒水石,石膏(各六兩),大黃,乾薑,龍骨(各四兩),桂枝(三兩),甘草,牡蠣(各二兩)
上十二味,杵,粗篩,以韋囊盛之,取三指撮,井花水三升,煮三沸,溫服一升。巢氏云:腳氣宜風引湯。
〔案〕《外臺·十五》錄深師紫石湯方,與此藥味同,惟六石各八兩為異,煎服法小異大同。注云:此本仲景《傷寒論》方,是林億附此方者據此也。此以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合備急丸,去巴豆加六石也。考《本草》紫石,鎮心除邪,滑石利小腸除熱,赤石、白石亦分治心肺,但主泄利。
赤白要之,赤入血分,白入氣分,與二石英皆治驚悸也。寒水石、石膏、滑石皆除熱利小便,石膏、石脂皆取其潤散者,為膏凝者,為脂凝者,重為散者,故石膏但能清熱,石脂則能攻積,以二石脂推石膏、寒水石,自當以軟石膏為寒水石,硬石膏為石膏;石脂用赤白以分治氣血;則石膏用硬軟以分清氣血,氣清血濁。石膏硬則入血分,寒水石軟則入氣分,可例推也。
白話文:
經方例釋上
觀察加減法,若有嘔吐,則加入生薑,份量約半斤,效果更佳。
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方(出自《傷寒論》、《玉函經》)
生梓白皮(出自《千金方》,二升)、赤小豆(各一升)、連軺、生薑、麻黃(去節,各二兩)、杏仁(三十枚,去皮尖,出自《玉函經》。原本應為四十枚。)、甘草(二兩)、大棗(十二枚,掰開)
以上八味藥材,用井水一斗,先煮麻黃一二沸,去掉浮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煮到剩下三升,過濾掉藥渣,分三次溫服,半天服完。(「分溫」以下八字,《玉函經》作「溫服一升」)
註解:《內經》說:如果上焦濕邪盛而兼有熱邪,就要用苦溫的藥物治療,再佐以甘平的藥物。利用發汗的方法來止住病邪,這就是這個方子的道理。又用井水煎藥,也是因為井水味淡,不會助長濕邪。
分析:這個方子是從大青龍湯去掉了桂枝、石膏,加入了梓白皮、赤小豆、連軺三味藥。根據《本經》,梓白皮味苦寒,主治熱毒;《肘後方》用它治療時疫溫病,頭痛發熱;《外台秘要》引用《小品方》記載,用於溫病熱邪未除,又受寒邪侵襲,寒毒入胃,熱邪鬱結不散,導致嘔吐的病症,單獨用梓白皮煎服。溫病導致積聚的飲邪停留在胃中,熱邪侵入腎臟,出現壯熱嘔吐的,服用梓白皮,可以溫和地止住嘔吐。因此,梓白皮善於解熱,故以此為君藥。《本經》記載,赤小豆味酸平,主治水腫。
陶弘景說:赤小豆性味能利水,久服會讓人身體乾燥。《證類本草》引用《小品方》記載,用赤小豆粉末加醋敷在患處,治療黃疸初期,可見赤小豆善於治療濕邪鬱結。赤豆當歸散以赤小豆為君藥,也是同樣的道理。連軺,小註釋說是連翹的根。(宋代郭雍的版本中,將「根」寫作「房」,是抄寫錯誤。)《圖經本草》說:連翹又名連苕,苕、軺讀音相近,連翹有一個別名叫做連軺,並不是專指根,所以這裡根據《千金方》的記載。根據《本經》,連翹味苦平,主治鬱結的熱邪。
陶弘景說:現在常用連翹的莖、花、子,因為它主治鬱結的熱邪,所以和赤小豆搭配使用,以赤小豆為臣藥,梓白皮、赤小豆、連翹三味藥一起使用,是治療濕熱鬱結的強力藥方。
風引湯方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附方),用於治療因風邪引起的癱瘓、癲癇。
紫石英、滑石、赤石脂、白石脂、寒水石、石膏(各六兩)、大黃、乾薑、龍骨(各四兩)、桂枝(三兩)、甘草、牡蠣(各二兩)
以上十二味藥材,研磨成粉,粗篩,用皮袋盛裝,每次取三指撮的藥粉,加井花水三升,煮沸三次,溫服一升。巢氏說:腳氣也適合服用風引湯。
分析:《外台秘要》卷十五記載深師紫石湯方,與此方藥材相同,只是六種石藥各用八兩,煎服方法略有不同,但大致相同。註解說:這個方子本是出自仲景《傷寒論》,是林億將此方附錄的。這個方子是將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與備急丸合方,去掉了巴豆,加入了六種石藥。考查《本草經》,紫石英能鎮心除邪,滑石能利小腸除熱,赤石脂、白石脂也分別主治心肺,但都具有瀉下作用。
赤石脂、白石脂,赤石脂入血分,白石脂入氣分,與紫石英一起都能治療驚悸。寒水石、石膏、滑石都能清熱利尿,石膏、石脂都取其潤澤散結的作用,石膏屬膏狀,石脂屬脂狀,都具有散結的作用,所以石膏只能清熱,石脂則能攻破積聚的病邪。通過比較赤白二石脂與石膏、寒水石,可以推斷出,質地軟的石膏是寒水石,質地硬的石膏是石膏;石脂用赤白二種分別治療氣血;那麼石膏也用硬軟兩種分別治療氣血,氣分清淨,血分濁滯。石膏質地硬則入血分,寒水石質地軟則入氣分,以此類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