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方例釋》~ 經方例釋上 (31)

回本書目錄

經方例釋上 (31)

1. 經方例釋上

上五味,以水八升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七合,日三服。(七合,日三服,三七止二升一合。經文三字當為二之誤。)若咳者,加五味子半升,細辛、乾薑各一兩;若小便利者,去茯苓;若下利者,去芍藥,加乾薑二兩;若嘔者,去附子,加生薑,足前成半斤。

〔成注〕真武,北方水神也,而屬腎,用以治水焉。水氣在心下,外帶表而屬陽,必應發散,故治以真武湯。青龍湯,主太陽病,真武湯,主少陰病,少陰腎水也,此湯可以和之,真武之名得矣。茯苓味甘平,白朮味甘溫,脾惡濕,腹有水氣,則脾不治。脾欲緩,急食甘以緩之。

滲水緩脾,必以甘為主,故以茯苓為君,白朮為臣,芍藥味酸微寒,生薑味辛溫。《內經》曰:濕淫所勝,佐以酸辛,除濕正氣,是用芍藥、生薑酸辛為佐也。附子味辛熱,《內經》曰:寒淫所勝,平以辛熱,溫經散濕,是以附子為使也。水氣內漬,至於散則所行不一,故有加減之方焉。

若咳者,加五味子、細辛、乾薑,咳者水寒射肺也。肺氣逆者,以酸收之,五味子酸而收也。肺惡寒,以辛潤之,細辛、乾薑辛而潤也。若小便利者,去茯苓,茯苓專滲泄者也。若下利者,去芍藥加乾薑,酸之性泄,去芍藥以酸泄也;辛之性散,加乾薑以散寒也。嘔者,去附子加生薑,氣上逆則嘔,附子補氣,生薑散氣,兩不相損,氣自順矣。

增損之功,非大智孰能貫之。

〔泉案〕此桂枝去桂加苓朮湯,去甘、棗加附子也。以其症屬寒濕,故加附子。又以其腹痛,故附、芍並用。四逆湯加減曰:腹中痛加附子。柴胡湯加減曰:腹中痛,加芍藥是也;以小便不利,故加茯苓。柴胡湯加減曰:小便不利者,加茯苓是也,以吐利,故加生薑。理中加減曰:吐多者,加生薑是也,以沉重疼痛,故用術。

《經》云:濕家身煩痛,可與麻黃湯,加朮四兩是也。芩、術一類,芍、附一類,附、姜一類,井然有條。然苓、芍、附皆在可去之列。獨朮、姜不去,姜又重於術。凡水氣,是津液因寒所鬱而成者,以姜辛散寒,術甘勝水,故姜為君,而術為臣,為諸治寒濕者之祖方。薑、苓並用,與茯苓甘草湯治水同義。

薑、術既為此方不去之品,則以治沉重疼痛為要,當從《外臺》術亦三兩,是成氏君苓,誤也。此方五味,獨生薑、白朮不去,而術實與苓相濟,為治小便不利之用,傷寒定例如是。再除附與芍相濟,為治疼痛及腹痛之用,止生薑一味矣。經方生薑多以治吐,則此經文自下利者,下字當為吐字之誤。

何以言之?下利在或症中雲加乾薑,若先言自下利,不嫌於復乎?且何以正方中無干姜也,故知下字誤矣。或曰理中加減法云吐多者,去朮;下多者,還用術。今方中有術,其為下,不為吐明甚。應之曰:吐多去朮,吐少不去朮,況術本與苓同,治小便不利,安可去乎?吐成於胃,而生於衝脈,水寒上抑,胃不得申,則衝脈之氣逆而為吐,生薑治吐,正其主藥矣。姜性雖輕,得朮、附以鼓之,亦猛然頓起也。

白話文:

經方例釋上

方劑中藥材以水煎煮,取適量溫服,每日三次,療程七日(每日劑量應為二升一合,原文「三七止二升一合」中的「三」字應為「二」字之誤)。若咳嗽,則添加五味子、細辛、乾薑;若小便不利,則去除茯苓;若腹瀉,則去除芍藥,並添加乾薑;若嘔吐,則去除附子,添加生薑,使藥材總量達到半斤。

真武湯的命名,是因為它治療的是少陰病,少陰屬腎,腎主水,此方能調理腎水,故名真武。茯苓甘平,白朮甘溫,脾臟怕濕,若腹部有水腫,則脾臟功能受損,需用甘味藥物緩解脾臟。因此以茯苓為主藥,白朮為輔藥,芍藥酸寒,生薑辛溫,根據《內經》的理論,濕邪過盛,可用酸辛之味來去除濕邪,故用芍藥、生薑;附子辛熱,根據《內經》的理論,寒邪過盛,可用辛熱之味來溫經散寒,故用附子。水腫的病灶位置不定,故有加減的用法。

咳嗽者,添加五味子、細辛、乾薑,因咳嗽是寒邪侵犯肺部所致。五味子酸味能斂肺氣,細辛、乾薑辛溫能潤肺。小便不利者,去除茯苓,因為茯苓利水滲濕。腹瀉者,去除芍藥,添加乾薑,因為芍藥有洩瀉作用,乾薑辛溫能散寒。嘔吐者,去除附子,添加生薑,因為附子溫補,生薑行氣,嘔吐是氣機逆亂,用生薑行氣能使氣機順暢。

此方加減的妙用,非有大智慧者難以理解。

此方是桂枝去桂加苓朮湯的加減方,去掉了桂枝、甘草、大棗,並添加了附子。因病症屬寒濕,故加附子;又因腹痛,故附子、芍藥並用。這是四逆湯及柴胡湯加減法的應用:腹痛加附子,腹痛加芍藥;小便不利加茯苓;吐瀉加生薑。這是理中湯加減法的應用:嘔吐加生薑。因症見身體沉重疼痛,故用白朮。

《內經》記載,濕邪導致身體煩痛,可用麻黃湯加白朮治療。白朮、茯苓一類,芍藥、附子一類,附子、生薑一類,藥物配伍井然有序。茯苓、芍藥、附子都可以在不同情況下去除。唯獨白朮、生薑不能去除,且生薑用量重於白朮。水腫是津液因寒邪鬱結而成,生薑辛溫散寒,白朮甘味勝濕,故生薑為主藥,白朮為輔藥,此方是治療寒濕病的祖方。生薑、茯苓並用,與茯苓甘草湯治療水腫的功效相同。

生薑、白朮是此方中不可去除的藥物,主要用於治療沉重疼痛。根據《外台秘要》,白朮用量應為三兩,而非成氏所說以茯苓為主藥,這是錯誤的。此方中,只有生薑、白朮不可去除,白朮與茯苓相輔相成,治療小便不利;附子與芍藥相輔相成,治療疼痛和腹痛,最後只剩下生薑一味。經方中生薑多用於治療嘔吐,因此原文中「下利」應為「嘔吐」之誤。

為何這樣說呢?腹瀉的方劑中提到添加乾薑,若先說腹瀉,然後又說添加乾薑,豈不是重複了嗎?而且正方中沒有乾薑,所以「下」字應為「吐」字之誤。有人說理中湯加減法中,嘔吐加生薑,腹瀉加白朮。此方中有白朮,是用於治療嘔吐,而非腹瀉,這很明顯。回答是:嘔吐嚴重則去白朮,嘔吐輕則不去白朮,況且白朮與茯苓同用,治療小便不利,怎麼能去除呢?嘔吐發生在胃,而源於衝脈,水寒上逆,胃氣不得舒展,則衝脈之氣逆而嘔吐,生薑治療嘔吐,是主要藥物。生薑性味輕,但與白朮、附子配合,則藥力猛然頓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