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經方例釋》~ 經方例釋下 (12)
經方例釋下 (12)
1. 經方例釋下
生薤汁,飲三升(《備急方》薤作韭。)
救卒死方(《金匱要略》)
薤搗汁,灌鼻中(《食醫心鏡》薤作韭。)
救卒死而目閉者方(《金匱要略》)
搗薤汁,灌耳中,吹皂莢末鼻中,立效。
〔案〕以上三方,可名薤湯,所以灌鼻及耳者,亦以口噤,故即備急丸化,從鼻入之義。《肘後》治苦嘔不息方,取薤白一虎口,水煮服,不過三度。凡方用薤者,皆取其滑,滑以致利,是亦下法也。用薤皆用白。《別錄》薤白辛苦溫,除寒熱,去水氣,溫中散結氣。卒死,亦氣結甚而閉者,故主之。
《肘後》卒死,或先病,或平居寢臥,奄忽而死,皆是中惡,以薤汁灌入鼻中便省,蓋取此。經治肉脯用之者,以其滑利,能下耳。《肘後》郁肉脯毒,杵薤汁,服二三升良,亦取此。其治諸魚骨鯁,誤吞釵鐶諸方,皆此義之引申。齊諧志以治飲癥,亦取滑利下之。
栝蔞薤白湯方(《金匱要略》),治喘息咳唾,胸背痛,短氣。
栝蔞(一枚,搗),薤白(半升,各本作半斤,今從《綱目》),白酒(七升)
上三味,同煮,取三升,分溫再服。
〔案〕此食鬱肉及漏脯中毒方加栝蔞也。栝蔞善解痰結,此方用之為君者,與小陷胸同法。小結胸症所以心下痛者,以中有黃涎胸痹症;所以胸背痛者,以外有咳唾症,雖小異,其為痰結則無異。故二方俱以此為君,薤白滑利,善通陽氣,此方用之為臣者,與四逆散加減法,泄利下重者,加薤白同義。
四逆症,因邪結胸中,而氣滯於下,為泄利下重;胸痹症,因邪結胸中,而氣滯於上,為咳唾短氣,咳與泄同類。《素問》云:肺感於寒,微則為咳,甚則為泄利是也。唾與利同類瘀津,上出為唾,下注為利也;短氣與下重同類滯氣,上甚則短氣,下甚則下重也,部雖不同,其為衛實則大同,故二方俱用之為臣,此方以白酒載之上行,故治胸痹。《千金》白酒作白酨漿,《說文》酨,酢漿也。
《周禮》四飲有漿注:今之酢漿也。此正酢漿稱酒之證,酢漿即酸漿水,非今之白酒。俗醫用此方者,皆誤《傷寒論》橫條云欲飲水,《玉函》作欲飲酢漿,是酢漿即酸漿水。《外臺》錄此經稱:仲景《傷寒論》及《千金》錄此方,並有半夏、生薑、枳實三味。而方下云:張仲景《傷寒論》無生薑、枳實、半夏三味,前後不符。
方下云云當是王燾校語。《綱目》錄此方,云加半夏半升尤良,是合下方為一方也。
栝蔞薤白加半夏湯方(《金匱要略》原本脫加字,今從通例增),治胸痹不得臥,心痛徹背。
栝蔞(一枚,搗),薤白(半升),半夏(半升),白酒(七升)
上四味,同煮,取三升,分溫再服。
〔案〕此栝蔞薤白湯加半夏也。以不得臥,故取半夏,取《靈樞》半夏秫米湯之意,此方與小陷胸湯同體。彼用黃連,此用薤白者,以結胸、脈浮滑為陽症,故用苦寒;胸痹脈沉遲、緊數為陰症,故用辛溫。經方一味不苟如此。
白話文:
經方例釋下
服用生薤汁三升(《備急方》中將薤字誤作韭)。這是《金匱要略》中「救卒死方」的記載。
《食醫心鏡》記載,將薤搗汁灌入鼻中(文中將薤字誤作韭)。這是《金匱要略》中「救卒死而目閉者方」的記載。
將薤搗汁灌入耳中,並將皂莢末吹入鼻中,療效迅速。
以上三方可稱為薤湯,因為口部緊閉,所以將藥物灌入鼻或耳中,這與備急丸從鼻腔進入的原理相同。《肘後方》治療劇烈嘔吐不止的方子,用一虎口量的薤白水煮服用,最多不超過三次。所有使用薤的方子,都是利用其滑利的作用,這也是瀉下法的原理。使用薤時都用薤白。《名醫別錄》記載,薤白味辛、苦,性溫,能除寒熱,去除水腫,溫中散結。卒死往往是因為氣機壅滯而閉塞,所以薤白能治療。
《肘後方》記載,無論是先前有病,還是平時健康的人,突然猝死,都屬於中惡,用薤汁灌入鼻中就能很快見效,這就是其原理。經方中用它來治療肉脯中毒,是因為其滑利能瀉下的特性。《肘後方》治療肉脯中毒的方子,用搗碎的薤汁服用二三升效果很好,也是基於此原理。治療魚骨卡喉、誤吞釵環等方子,都是這個原理的引申。齊諧志記載用它治療飲酒過量引起的症狀,也是利用其滑利瀉下的作用。
《金匱要略》中的「栝蔞薤白湯方」用於治療喘息、咳嗽帶痰、胸背疼痛、氣短等症狀。
方劑組成:栝蔞(一枚,搗碎),薤白(半升,諸多版本作半斤,今從《本草綱目》),白酒(七升)。
將以上三味藥材一起煮沸,取三升,分溫服兩次。
這個方子是治療肉食和漏脯中毒的方子中加入栝蔞而成。栝蔞善於化解痰飲,在此方中為君藥,與小陷胸湯的治療方法相同。小結胸證的患者心下疼痛,是因為胸中積聚了黃色痰液;胸背疼痛則是因為有咳嗽帶痰的症狀,雖然略有不同,但都是痰飲阻滯所致。所以這兩個方子都用栝蔞為君藥。薤白具有滑利的作用,能通暢陽氣,在此方中為臣藥,這與四逆散加減法的治療方法類似,治療大便不通的方子中常加入薤白。
四逆證是因為邪氣阻滯胸中,氣機下陷,導致大便不通;胸痹證是因為邪氣阻滯胸中,氣機上逆,導致咳嗽帶痰、氣短。咳嗽與大便不通同屬一類;痰液上湧為咳唾,下注為大便不通;氣短與大便不通同屬一類,都是氣機阻滯,氣機上逆則氣短,下陷則大便不通。雖然部位不同,但都是衛氣壅盛,所以這兩個方子都用薤白為臣藥。此方用白酒作引劑,使其上行,所以能治療胸痹。《千金方》中將白酒作白酨漿,《說文解字》中酨指酢漿。
《周禮》中四種飲料中有漿,指的是現在的醋漿。這正是酢漿被稱為酒的證據,酢漿就是酸漿水,不是現在的白酒。民間醫生使用這個方子時,往往誤解了《傷寒論》中「欲飲水」一句,《玉函》中作「欲飲酢漿」,也就是說酢漿是酸漿水。《外臺秘要》記載此方時說,張仲景《傷寒論》及《千金方》記載此方,都含有半夏、生薑、枳實三味藥。但方子下面又說,張仲景《傷寒論》中沒有生薑、枳實、半夏三味藥,前後矛盾。
方子下面這些話應該是王燾校訂時加上的註解。《本草綱目》記載此方,說加入半夏半升更好,這就將兩個方子合而為一了。
《金匱要略》中的「栝蔞薤白加半夏湯方」(原本缺「加」字,今依據通例補上)用於治療胸痹導致不能平臥,心痛徹背的症狀。
方劑組成:栝蔞(一枚,搗碎),薤白(半升),半夏(半升),白酒(七升)。
將以上四味藥材一起煮沸,取三升,分溫服兩次。
這個方子是在栝蔞薤白湯的基礎上加了半夏。因為不能平臥,所以加入半夏,這是參考了《靈樞經》中半夏秫米湯的用意,這個方子和「小陷胸湯」同出一源。小陷胸湯用黃連,而此方用薤白,是因為結胸、脈浮滑屬陽證,所以用苦寒藥;胸痹脈沉遲、緊數屬陰證,所以用辛溫藥。經方的用藥如此謹慎。